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仁祚专利>正文

园林光学调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259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园林光学调制装置,它的内壁是黑洞结构。它是申请号90214457.x的光学造景技术,实现由单腔造景到多腔造景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装置。它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封闭壳体,黑洞结构内壁由胶质层和栽植层构成。胶质层的成份是黑色非金属粉末如木炭粉或煤粉和胶类物质环氧树脂;覆盖在胶质层上的栽植层是由一个个黑色非金属无反光小球壳紧密栽植而成。球壳材料是橡胶或塑料。球壳是开口的,开口面保持与胶质面平行。光学调制装置的黑洞结构内壁,能够完全无反光吸收成景光束中的散射光。因此在工作时,必须使与它同在掩盖构件中的各造景腔形成的成景光束,按它们各自成景方向通过它的内部,黑洞结构的光学作用,就消除了各成景光束间的相互干扰而各自独立成景。(*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申请号90214457.x的园林光学造景技术,实现从单腔造景到多腔造景的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技术装置。在它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未涉及任何现代光、电、磁等类的技术手段,保持了中国园林造景的传统风格。
技术介绍
十七世纪中期,清朝乾隆御旨,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他藏书、读书的文津阁前,堆山蓄水,建造了“日月同辉”奇观。站在阁前的平台上,俯视平台前的伴月湖,无论白天、黄昏、晨曦,都有一弯新月银光熠熠。1985年,本人曾立项专题研究了它的物理成因,原来它是通过堆石技巧,将山前上部进来的光线经过漫反射的调制,形成了一束照度反差分布弯月形的光束,投射到湖面上,观赏者通过反射看到。这一结论,经过理论证明,并在沙盘上复现,因而通过省级鉴定,终于揭开了这一“奇观”的奥秘。园林光学造景腔就是根据这一物理原理研制成功的造景装置,它完全避免了那些已经失传的堆石技巧,变立体造景为平面景片造景,使这一奇观,再现于深圳民俗文化村伴月湖的“日月同辉”景点,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明湖“日月同辉”景点,江苏盐城工学院校园内“日月同辉”景点等地。这种造景技术仍然有局限性,在一个掩盖构件内,只能放置一只造景腔而营造一个影象,如果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实践证明,结果是完全失败的,即两个造景腔的造景效果完全丧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园林光学调制装置,用来克服现行园林光学造景技术中,一个造景掩体内,只能安置一个光学造景腔,营造一个影像的技术缺陷。如果同时放置两个以上造景腔,它们各自的造景功能就会因相互干扰而丧失。究其丧失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造景腔形成的各成景光束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干扰的物理因素是各成景光束自身的散射光。因此,本技术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思路是设计一个装置,当某一造景腔成景光束通过它的内部时,而该光束的散射光能无反射全部被它的内壁吸收,从而消除了各成景光束之间相互干扰因素。所以,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根据光学黑洞理论,将园林光学调制装置的内壁设计成黑洞结构由胶质层和栽植层构成,覆盖在胶质层上的栽植层的栽植物是由一个个黑色非金属无反光的开口小球壳,球壳的开口面保持与胶质面平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肯定的。当两成景光束同时经过它的内部,走出掩体构件时,确实仍然保持了与单腔使用时的相同成景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多腔造多景的技术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附图说明图1 图中,2.掩体;3.造景腔;1.自然光入光口;4..景片;5.成景光束,标记为SA;6.掩体出光口;7.水面;8.观赏平台。附图2 圆柱形壳体的光学调制装置剖面示意图。图中9.胶质层;10.光学调制装置外壳;11.栽植层。附图3 光学调制装置工作位置示意图图中1.自然光入光口;2.掩体;3.造景腔;14.光学调制装置;5.成景光束,标记为SA;12.光学调制装置入光口;13.光学调制装置出光口;6.掩体出光口。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3.中,处于同一掩体中的光学调制装置和造景腔的相对位置应当保持由造景腔形成的成景光束能顺利地通过光学调制装置的内部而走出掩体。例如在14.光学调制装置侧面上部和下部开凿的12.光学调置装置入光口与13.光学调置装置出光口,正好使3.造景腔形成的5.成景光束SA沿着设计方向通过其内部,走出6.掩体出光口去水面反射成景。在安置造景腔时,使成景光束SA与水面的入射角保持在35°-45°之间;光学调制装置的形状应按照景点的整体设计和掩体的形态,把握设计,但多个造景腔的安置避免轴向对称,以避免成景光束在光学调制装置内部直接交叉而形成干扰;光学调制装置黑洞结构内壁的胶质层中的木炭粉或煤粉所用筛目80-120目。木炭粉或煤粉与调成的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为1∶10,快速调匀。厚度保持6mm-8mm;栽植层中的黑色橡胶球壳的直径为42mm,如选择黑色泡沫球或泡沫圆柱,其直径和高度也是这个数值。由于本技术的使用,满足了多腔造多景的技术要求,因此而具有更为强大的造景功能和艺术感染力,更适宜大型造景景点,如在新蓬莱阁,可建造八仙过海群像;杭州三潭印月实际徒有虚名,无月可观,可在新西湖建造“一潭三月”景点,真正同时看到三个月亮或是西湖传说白娘、许仙等,还可用于寺庙建塔,在塔的周围可见有关佛像等。权利要求1.一种园林光学调制装置,它的特征是内壁由胶质层和栽植层构成,覆盖在栽植层上的栽植物是一个个表面粗糙的黑色材料制成的开口小球壳,球壳的开口面与胶质面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园林光学调制装置,它的特征是覆盖在内壁栽植层的栽植物,是黑色泡沫球或黑色泡沫小圆柱体。专利摘要一种园林光学调制装置,它的内壁是黑洞结构。它是申请号90214457.x的光学造景技术,实现由单腔造景到多腔造景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装置。它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封闭壳体,黑洞结构内壁由胶质层和栽植层构成。胶质层的成份是黑色非金属粉末如木炭粉或煤粉和胶类物质环氧树脂;覆盖在胶质层上的栽植层是由一个个黑色非金属无反光小球壳紧密栽植而成。球壳材料是橡胶或塑料。球壳是开口的,开口面保持与胶质面平行。光学调制装置的黑洞结构内壁,能够完全无反光吸收成景光束中的散射光。因此在工作时,必须使与它同在掩盖构件中的各造景腔形成的成景光束,按它们各自成景方向通过它的内部,黑洞结构的光学作用,就消除了各成景光束间的相互干扰而各自独立成景。文档编号G02F1/00GK2931158SQ20052011118公开日2007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2日专利技术者胡仁祚 申请人:胡仁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园林光学调制装置,它的特征是:内壁由胶质层和栽植层构成,覆盖在栽植层上的栽植物是一个个表面粗糙的黑色材料制成的开口小球壳,球壳的开口面与胶质面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仁祚
申请(专利权)人:胡仁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