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与其支撑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248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背光模组与其支撑件,该背光模组包括一灯箱、至少一灯源、一扩散板与至少一支撑件,该灯箱具有一开口,且此开口暴露出灯箱底部,而该灯源是配置于灯箱内,该扩散板是配置于灯箱的开口处,而支撑件是抵靠于灯箱底部与扩散板之间,该支撑件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且支撑件的表面设置有一光扩散层,此光扩散层适于使灯源所发出的部分光线反射,部分光线穿透,且被光扩散层反射的光线与穿透光扩散层的光线会扩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可提供均匀性较佳的面光源,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撑件与扩散板的接触面积较大,故可防止扩散板变形。(*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与其支撑件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面光源模组与其支撑装置,特别是关于一 种背光模组以及用于此背光模组中的支撑件。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主要是由一液晶显示面板及一背光模组所构成。液晶 显示面板是由两片透明基板及配置于此二透明基板间的一液晶层所构 成,而背光模组则是用以提供此液晶显示面板所需的面光源,以使液 晶显示器达到显示的效果。 一般来说,背光模组大致上可分为直下式 与侧边入光式两种,其中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应用在较大尺寸的液晶 显示面板。请参照图i,习知背光模组ioo是一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一灯箱110、多个7令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ce Lamp, CCFL)120、 一扩散板(Diffuser) 130以及多个支撑件140(图1中仅绘 示一个)。其中,冷阴极萤光灯管120是配置于灯箱110底部,而扩散 板130是配置于灯箱110的开口 112处,以使冷阴极萤光灯管120所 发出的光线形成一面光源。此外,支撑件140是抵靠于灯箱110底部 与扩散板130之间,以支撑扩散板130。上述的背光模组100中,支撑件140的表面是平滑的表面,而当 支撑件140外表面设置非透明的反射材质时(如图2A所示),冷阴极萤 光灯管120所提供的部分光线(如光线121)会被支撑件140反射并入射 扩散板130。由于光线121与光线122是入射扩散板130的同一处,导 致该处的形成亮点。此外,因为没有光线从扩散板130与支撑件140 的接触处入射扩散板130,导致扩散板130与支撑件140的接触处形成 暗点。因此,冷阴极萤光灯管120所提供的光线通过扩散板130后所形成的面光源的均匀性较差。另夕卜,当支撑件140的材质为透明材质时(如图2B所示),冷阴极 萤光灯管120所提供的部分光线(如光线123)的一部份会被支撑件140 反射并入射扩散板130,另一部份则会穿过支撑件140而入射扩散板 130。虽然光线123传递至支撑件140时会分成两部分,使得上述之亮 点的情形得以稍微改善,但亮点的情形仍然存在。而且,由于没有光 线从扩散板130与支撑件140的接触处入射扩散板130,导致扩散板 130与支撑件140的接触处形成暗点。因此,冷阴极萤光灯管120所提 供的光线通过扩散板130后所形成的面光源的均匀性依旧不佳。另外, 由于支撑件140接触扩散板130的一端是呈细尖状,所以容易顶凸扩 散板130,使扩散板130的表面形成非平坦表面,进而降低面光源的均 匀性。综上所述,习知背光模组100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性欠佳,以 致于液晶显示器所显示出的影像有亮度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提高背光模组所 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件,其适用于一背光模组 中,以提高背光模组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性。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防止其内部的扩 散板变形。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件,其适用于一背光模组 中,以防止背光模组的扩散板变形。为达上述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 一灯箱、至少一灯源、 一扩散板与至少一支撑件,其中,灯箱具有一 开口,且此开口暴露出灯箱底部,而灯源是配置于灯箱内,扩散板是 配置于灯箱的开口处,而支撑件是抵靠于灯箱底部与扩散板之间,此 支撑件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且支撑件的表面设置有一光扩散层,此光扩散层适于使灯源所发出的部分光线反射,部分光线穿透,且被光扩 散层反射的光线与穿透光扩散层的光线会扩散。本技术另提出一种支撑件,其适用于一背光模组中,此背光 模组具有一灯箱以及配置于灯箱的一开口处的一扩散板,且支撑件适 于抵靠于灯箱底部与扩散板之间,此支撑件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且支 撑件的表面设置有一光扩散层,而光扩散层适于使灯源所发出的部分 光线反射,部分光线穿透,且被光扩散层反射的光线与穿透光扩散层 的光线会扩散。本技术又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灯箱、至少一灯源、 一扩散板与至少一支撑件,其中,灯箱具有一开口,且此开口暴露出 灯箱底部,而灯源是配置于灯箱内,扩散板是配置于灯箱的开口处, 而支撑件是抵靠于灯箱底部与扩散板之间,此外,支撑件具有与扩散 板接触的一顶面,且此顶面具有一凹陷。本技术再提出一种支撑件,其适用于一背光模组中,此背光 模组具有一灯箱以及配置于灯箱的一开口处的一扩散板,且支撑件适 于抵靠于灯箱底部与扩散板之间,此支撑件具有与扩散板接触的一顶 面,且此顶面具有一凹陷。由于本技术的支撑件表面的光扩散层除了可使自支撑件反射 的光线与穿透支撑件的光线扩散,以避免亮点的产生外,还可使部分 光线自支撑件与扩散板的接触处入射扩散板,所以在支撑件与扩散板 的接触处不会产生暗点。因此,本技术的背光模组可提供均匀性 较佳的面光源,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此外,本技术 的另一支撑件与扩散板的接触面积较大,故可防止扩散板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习知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2A是习知背光模组中传递至非透明材质的支撑件的光线的光路 径示意图。图2B是是习知背光模组中传递至透明材质的支撑件的光线的光路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传递至支撑件的光线的 光路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支撑件的上视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而图4 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传递至支撑件的光线的光路径 示意图。请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00包括一灯箱210、 至少一灯源220(图3中绘示多个)、一扩散板230与至少一支撑件240。 其中,灯箱210具有一开口 212,且此开口 212暴露出灯箱210底部, 而灯源220是配置于灯箱210内。具体而言,灯源220例如是配置于 灯箱210底部。扩散板230是配置于灯箱210的开口 212处,而支撑 件240是抵靠于灯箱210底部与扩散板230之间,以支撑扩散板230。 此支撑件240的材质为透明材质,且支撑件240的表面设置有一光扩 散层241。此光扩散层241适于使灯源210所发出的部分光线212反射, 部分光线212穿透,且被光扩散层241反射的光线与穿透光扩散层241 的光线会扩散。上述的背光模组200中,支撑件240可包括一第一接触部242与 一第二接触部244,其中第一接触部242适于与灯箱210底部接触,而 第二接触部244的一端连接第一接触部242,另一端适于与扩散板230 接触。此外,第二接触部244自连接第一接触部242的一端至接触扩 散板230的一端是呈渐缩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部244的形状例如为锥状,但其亦可为其他形状。承上述,光扩散层241例如是形成于支撑件240表面的粗糙结构。 具体而言,光扩散层241的形成方式例如是对第二接触部244的表面 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灯箱,具有一开口,暴露出该灯箱底部;至少一灯源,配置于该灯箱内;一扩散板,配置于该灯箱的该开口处;以及至少一支撑件,抵靠于该灯箱底部与该扩散板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的材质为透明材质, 且该支撑件的表面设置有一光扩散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振国张晓军王法斌方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