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散射超薄导光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2456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散射超薄导光板,其包括导光本体,该导光本体内部设有多个折射率大于该导光本体的导光粒子,因而在光线入射后可产生高均匀度的面光源;另外,该导光本体的上下侧可分别设有轴向大致呈直角相交的多个第一V型槽与多个第二V型槽,以通过该多个第一V型槽与该多个第二V型槽的V型结构来提升导光板的中心辉度;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导光板可结合这两种导光效果,从而产生中心辉度较高且均匀的面光源,其可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容易薄型化,并可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以作为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光源,从而具有轻薄与省电的优势。(*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板,尤其是涉及薄型化的导光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er; LCD)需要背光模块(Back light module)以提供所需的显示光源,背光模块包含光源(Light source)、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散射膜(Diffuser)、棱镜片(Prism sheet)、反射板(reflector)等,其中主要是通过导光板将原本为点光 源或线光源的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其目的在于提供中心辉度较高且 均匀的面光源,以作为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光源。为了提供中心辉度较高且均匀的面光源,导光板上设计有各式 各样光学网点的微结构,其目的在于将光源作适度的散射与导引, 一方面提高显示光源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增加光源的利用效率并提 升中心辉度,以提供液晶显示器所需的显示光源。在笔"i己型计算才几的液晶显示器方面,以白光LED作为光源, 具有轻薄与省电的优势,与传统的CCFL背光源比较,LED背光源 笔记型计算机面板厚度约为CCFL背光源笔记型计算机面板厚度的 一半以下,在节能方面,LED背光源笔"i己型计算才几面一反还可比CCFL 背光源笔记型计算机面板节省约20% ~ 30%的电力,目前LED笔记 型计算机背光模块开发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厚度薄型化,其最大阻碍为如何将原来厚度为2mm的导光板薄型化为0.8mm以下。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的辉度与均匀度,均靠导光板的光学网 点设计达成,导光板的厚度愈薄,其光学网点设计越困难,开发时 间越长,因此需要找出一种材料,其本身特性可以让光源经过多次 的内部散射,不需光学网点设计即可以自身形成所需的均匀度,且 不会降低光源的利用效率,甚至加上特定的V型槽聚光角度,可进 一步提高光学辉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且可提供均匀亮度 且中心辉度较高的导光板,以使液晶显示器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作 为显示光源,并具有轻薄与省电的优势。本技术是一种内散射超薄导光板,其包括导光本体,该导 光本体内部设有多个折射率大于该导光本体的导光粒子,该导光本体的上下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一 V型槽与多个第二 V型槽,且该多个第一v型槽与该多个第二v型槽的轴向大约呈直角相交。另外, 其可直4妄一体成型在该导光本体的上下侧,或者在该导光本体的上 下侧分别贴合第 一导光元件与第二导光元件,以在该第 一导光元件与该第二导光元件上形成该多个第一 V型槽与该多个第二 V型槽。因此,采用本技术的导光板,通过该导光本体内部导光粒 子的内散射效应,从而具相当高的均匀度,同时利用上下侧的v型结构,可提高导光板中心辉度,因而可产生中心辉度较高且均匀的面光源。附图说明图1-1是本技术的内散射超薄导光板的外观图l-2是本技术的内散射超薄导光板的沿图1-1中A-A线 的剖^l图2是本技术的内散射超薄导光^^反的结合光源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内散射超薄导光板的V型凸点的尺寸示意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外^L图;以及 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合光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目的及功效,现列举优选 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请参照图1-1与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内散射超薄导光板包 括导光本体IOA、第一导光元件20与第二导光元件30,其中该导 光本体10A内部设有多个折射率大于该导光本体10A的导光粒子 11,而该第一导光元件2(H殳置在该导光本体10A的一侧,在该第 一导光元件20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 V型槽21,另外,该第二 导光元件30设置在该导光本体10A的另一侧,在该第二导光元件 30表面上也i殳有多个第二 V型槽31,且该多个第一 V型槽21与 该多个第二 V型槽31的轴向大约呈直角相交。另外,请参照图2与图3,该导光本体10A的横向侧边是光入 侧面12A,该光入侧面12A可供i殳置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40,并 且该多个第一 V型槽21与该光入侧面12A平4亍,且该多个第一 V 型槽21在该第一导光元4牛20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50,该突起部 50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斜面51与第二斜面52,且该第一斜面51比该第二杀牛面52更靠近该光入侧面12A,另夕卜,该第一冻牛面51的 长度可大于该第二斜面52 (即第一斜面51的坡度仰角小于该第二 杀牛面52的》皮度仰角),同时该第一杀牛面51与第二杀+面52的夹角A 介于90度到110度之间为适当。因此,当发光二极管40发射出光线时,其会经过该导光本体 10A内部的导光粒子11的内散射,因而具相当高的均匀度,同时 通过上下侧的多个第一 V型槽21与多个第二 V型槽31的V型结 构,可提高导光板中心辉度,此处值得一提的是,如图3所示,当 本实用襟斤型的多个第一V型4曹21形成该突起部50,并让该突起部 50的第一斜面51的长度大于第二斜面52时,其可配合光线的入射 方向而让被导引的光线更倾向于垂直射出,即,可增加光线的使用 效率。此外,请再参照图4与图5所示,其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 例,其包含导光本体10B,该导光本体10B内部设有多个折射率大 于该导光本体10B的导光并立子11,且该导光本体10B的一侧一体 成型有多个第一 V型槽13,该导光本体10B的另一侧则一体成型 有多个第二 V型槽14,且该多个第一 V型槽13与该多个第二 V 型槽14的轴向大致呈直角相交。同样,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本体IOB的4黄向侧边是光入侧面 12B,该光入侧面12B用于设置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40,并且该多 个第一 V型槽13与该光入侧面12B平4亍,且该多个第一 V型槽13 也在该导光本体10B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60,该突起部60具有位 于两侧的第一杀+面61与第二杀牛面62,且该第一杀牛面61比该第二斜 面62更靠近该光入侧面12B,另夕卜该第一斜面61的长度可大于该 第二斜面62(即第一斜面61的坡度仰角小于该第二斜面62的坡度 仰角),且该第一斜面61与第二斜面62的夹角也介于90度到110 度之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但具有前述实施例的导光效果,还因为没有前述实施例因贴合而产生的光学界面(导光本体IOA与第一 导光元件20、第二导光元件30之间),因此可进一步减少光线的反 射与损库4,从而再次4是高了光源的利用效率。如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该导光本体IOA、 IOB内部的导光粒子11的内散射效应,不会降4氐光源的利用效率,且不需光学网 点设计即可以自身形成产生具有相当高的均匀度的面光源,因此本 技术可轻易地薄型化,并可搭配发光二极管40的光源使用, 同时本技术利用上下侧的V型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导光板中心 辉度,因而可产生中心辉度较高且均匀的面光源,其作为液晶显示 器的显示光源,从而可让釆用的液晶显示器具有轻薄与省电的优 势。以上所述4又为本技术的伊乙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技术。在上述实施例中,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 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内散射超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本体(10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散射超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本体(10A、10B),所述导光本体(10A、10B)内部设有多个折射率大于所述导光本体(10A、10B)的导光粒子(11),所述导光本体(10A、10B)的上下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一V型槽(13、21)与多个第二V型槽(14、31),且所述多个第一V型槽(13、21)与所述多个第二V型槽(14、31)的轴向大致呈直角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仲裕
申请(专利权)人:邦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