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管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1858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灯管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三个变压器与两个灯管。第一变压器与第二变压器分别耦接于第一灯管的两端,用以驱动第一灯管发亮。第二变压器与第三变压器分别耦接于第二灯管的两端,用以驱动第二灯管发亮。其中第二变压器具有第一次级线圈与第二次级线圈。第一次级线圈耦接第一灯管的一端,第二次级线圈耦接第二灯管的一端,并且第一次级线圈与第二次级线圈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绕线数并旋绕于同一磁芯上。(*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灯管驱动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中的灯管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尺寸不断地增加,例如大尺寸的液晶电视,其背光模块所需提供的亮度也必须随之增加,才能维持画面的影像品质。因此,为了提高背光模块的发光亮度,除了使用尺寸更大的灯管外,还必须藉由增加灯管的使用数量才能达到所需的亮度。但在传统多灯管电压供应电路中,变压器推动多根灯管时,多采用三种方式来驱动灯管(一)灯管串联、(二)灯管并联,及(三)使用多个变压器。然而,第一种做法,即灯管串联,虽然可克服电流平衡问题,但变压器耐压问题不易处理。第二种做法,即灯管并联,需外加平衡电路,但会增加成本。第三种做法,即使用多个变压器,亦会使成本提高且更占用液晶显示器的空间。因此,于驱动多根大尺寸灯管的条件下,驱动电路如何能使这些灯管彼此间的电流达成平衡并同时兼顾到变压器耐压与绝缘的问题,是目前业界适应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时所急需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灯管驱动电路,可以解决驱动多根大尺寸灯管的情况下,灯管彼此间的电流不平衡的问题,并可同时兼顾到本身变压器的耐压问题与制造成本。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灯管驱动电路,其包括第一灯管、第二灯管、第一磁芯、第一初级绕组、第一次级线圈、第二磁芯、第二初级绕组、第二次级线圈、第三次级线圈、第三磁芯、第三初级绕组与第四次级线圈。第一初级绕组旋绕于第一磁芯上并用以接收第一交流电压。第一次级线圈旋绕于第一磁芯上。第一灯管的一端耦接至第一次级线圈。第二初级绕组旋绕于第二磁芯上并用以接收第二交流电压。第二交流电压与第一交流电压互为反相。第二次级线圈旋绕于第二磁芯上。第一灯管的另一端耦接至第二次级线圈。第三次级线圈旋绕于第二磁芯上。第二灯管的一端耦接至第三次级线圈。第三初级绕组旋绕于第三磁芯上并用以接收第三交流电压。第三交流电压与第一交流电压为同相。第四次级线圈旋绕于第三磁芯上。第二灯管的另一端耦接至第三次级线圈。其中,第一初级绕组、第二初级绕组与第三初级绕组均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绕线数。第一次级线圈、第二次级线圈、第三次级线圈与第四次级线圈均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绕线数。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灯管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2为灯管驱动电路的一例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灯管驱动电路的电路图。附图符号说明100、100’灯管驱动电路102、102’变压器104、104’灯管106、106’磁蕊108、108’初级绕组110、110’次级绕线圈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其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灯管驱动电路的电路图。灯管驱动电路100包括N个变压器102(1)~102(N)与M根灯管104(1)~104(M),N、M为正整数且M-N=1。N个变压器102分别用以产生驱动M根灯管104(1)~104(M)所需的驱动电压。这些灯管104(1)~104(M)用于背光模块(未绘于图1中)中,例如为U字型的冷阴极管灯管。而背光模块用于液晶显示器中,例如液晶电视,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时所需的光源。其中,图1中是以N=3,M=2为例绘示。如上所述,以N=3,M=2为例说明。3个变压器102分别为第一变压器102(1)、第二变压器102(2)与第三变压器102(3)。第一变压器102(1)包括第一磁芯106(1)、第一初级绕组108(1)与第一次级线圈110(1)。第一初级绕组108(1)与第一次级线圈110(1)均旋绕于第一磁芯106(1)上。第一次级线圈110(1)的第一极性端(如图1所标示的,即电流流出端),耦接至第一灯管104(1)的一端。第一初级绕组108(1)用以接收一第一交流电压AC(1),以使第一次级线圈110(1)产生驱动第一灯管104(1)所需的电压。第二变压器102(2)包括第二磁芯106(2)、第二初级绕组108(2)、第二次级线圈110(2)与第三次级线圈110(3)。此第二初级绕组108(2)、第二次级线圈110(2)与第三次级线圈110(3)均旋绕于第二磁芯106(2)上。第一灯管104(1)的另一端耦接至第二次级线圈110(2)的第一极性端(亦标示于图1上)。而第二灯管104(2)的一端耦接至第三次级线圈110(3)的第一极性端。第二初级绕组108(2)用以接收第二交流电压AC(2)。此第二交流电压AC(2)与第一交流电压AC(1)互为反相,以使第二次级线圈110(2)感应出驱动第一灯管104(1)所需的交流电压及第三次级线圈110(3)感应出驱动第二灯管104(2)时所需的交流电压。且第二次级线圈110(2)所感应的交流电压与第三次级线圈110(3)所感应的交流电压为同相。第三变压器102(3)包括第三磁芯106(3)、第三初级绕组108(3)与第四次级线圈110(4)。此第三初级绕组108(3)与第四次级线圈110(4)均旋绕于第三磁芯106(3)上。第二灯管104(2)的另一端耦接至第三次级线圈110(4)的第一极性端。第三初级绕组108(3)用以接收一第三交流电压AC(3)。此第三交流电压AC(3)与第一交流电压AC(1)为同相,以使第三次级线圈110(4)产生驱动第二灯管104(2)所需的交流电压。其中,上述第一交流电压AC(1)、第二交流电压AC(2)与第三交流电压AC(3)的产生方式,可利用全桥式电路或半桥式电路的方式产生,本实施例并不限制这些交流电压AC是以何种型式产生,只要能据以使这些变压器102(1)~102(3)产生驱动灯管104(1)与104(2)所需的电压即可。且上述次级线圈110(1)~110(4)的第二极性端例如均耦接至地,而次级线圈110(1)~110(4)的第一极性端还可分别经由一对应的电容C1~C4耦接至对应的灯管104(1)~104(2)。上述初级绕组108(1)~108(3)均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绕线数。而次级线圈106(1)~110(4)亦均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绕线数。当然,对应于每根灯管104(1)~104(2)彼此间的灯管阻抗略有不同时,会稍微调整这些次级线圈110(1)、110(2)、110(3)与110(4)的绕线数以达到本技术电流平衡的目的。进一步来说明本技术的电流平衡。由于驱动第一灯管104(1)所需的电压是由第一变压器102(1)与第二变压器102(2)所提供,而驱动第二灯管104(2)所需的电压则是由第二变压器102(2)与第三变压器102(3)所提供。而从第二变压器102(2)所示的电路结构来看,第二次级线圈110(2)与第三次级线圈110(3)旋绕于同一磁芯106(2)上,所以第二次级线圈110(2)与第三次级线圈110(3)具有相同的磁路,且又因绕线数相同所以流过第二次级线圈110(2)与第三次级线圈110(3)的电流几乎相同。这代表着,流过第一灯管104(1)的电流I1与第二灯管104(2)的电流I2(如图1所标示)将几乎相同,即电流I1与I2达到平衡。最终,使第一灯管104(1)与第二灯管104(2)所产生的亮度更为接近。基于上述的结构与精神,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灯管驱动电路,包括:    至少一第一灯管与一第二灯管;    一第一磁芯;    一第一初级绕组,旋绕于该第一磁芯上并用以接收一第一交流电压;    一第一次级线圈,旋绕于该第一磁芯上,该第一灯管的一端耦接至该第一次级线圈;    一第二磁芯;    一第二初级绕组,旋绕于该第二磁芯上并用以接收一第二交流电压,该第二交流电压与该第一交流电压互为反相;    一第二次级线圈,旋绕于该第二磁芯上,该第一灯管的另一端耦接至该第二次级线圈;    一第三次级线圈,旋绕于该第二磁芯上,该第二灯管的一端耦接至该第三次级线圈;    一第三磁芯;    一第三初级绕组,旋绕于该第三磁芯上并用以接收一第三交流电压,该第三交流电压与该第一交流电压为同相;以及    一第四次级线圈,旋绕于该第三磁芯上,该第二灯管的另一端耦接至该第三次级线圈;    其中,该第一初级绕组、该第二初级绕组与该第三初级绕组均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绕线数,该第一次级线圈、该第二次级线圈、该第三次级线圈与该第四次级线圈均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绕线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景福徐万钦
申请(专利权)人: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