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色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0985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 (1) 一种电色器件,包括彼此面对放置的一对导电基体和每个至少在其内表面上具有一个电极且至少一个所述导电基体包括一个透明基体和一个透明电极;一种插入所述一对导电基体之间的离子传导材料;在所述电极之一和所述离子传导材料两者之间设置的一个含有电色材料的层,和在至少一个所述透明基体与其上设置的电极两者之间、或在与其上设置的透明电极相对的所述透明基体表面上设置的一个紫外吸收层,所述紫外吸收层是在所述透明基体的表面上通过涂覆和固化一种反应产物而形成的,所述反应产物是(A)具有式(Ⅰ)的氨基硅烷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和(B)一种在其分子上有羧基的紫外吸收材料形成的,所述式(Ⅰ)是上式,其中R↑[1]是C↓[1]-C↓[10]亚烷基或式-(CH2)m-NH-m的二价基团且这里的m是1-4的整数;R↑[2]可同可不同并选自氢原子,羟基,卤素原子,C↓[1]-C↓[10]烷基和C↓[1]-C↓[10]烷氧基,条件是至少一个R↑[2]基团是烷氧基或羟基并且n是零或更大的整数;所述反应产物具有从氨基硅烷化合物或其衍生物衍生而来的酰胺键。(*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色器件。使用一种电色材料的器件已如所预料的开始用于各种应用。但是,常规电色器件在紫外辐射条件下易受退化影响。为了防止这种退化,已有人建议在基体外表面上排布一种紫外阻挡层,但是这种阻挡层在美观、耐磨和耐久性方面不能令人满意。业已公知,利用多层多反射或者利用紫外吸收材料涂覆在透明基体上可对诸如玻璃板的透明基体提供紫外吸收性。利用多反射的方法是有益的,因为对所要截取的波长有自由调节能力和准确性,但缺点是由于制造所需要多层的复杂工艺而提高制造成本。有两类紫外吸收材料,其一是无机紫外吸收剂。一些无机紫外吸收剂公开在JP5-339033、5-345639和6-56466中,其耐候性、耐热性和耐久性较好;而缺点是,这些吸收剂由于待吸收的紫外波长由构成吸收剂成分所用化合物的波段间隔所决定而选择性较差,并且不可能吸收400nm附近的紫外线。另外,这些吸收剂在截取较长波长紫外线方面伴有不希望有的色泽。与此相反,有机紫外吸收剂通过选择隔膜的类型、浓度和厚度可捕获各种波长的紫外线。对这种有机紫外吸收剂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发现使用在较长波长范围具有最大吸收波长的吸收剂,或者使用增加浓度或增加厚度的隔膜可有助于截取较长波长的紫外线。但是,公开在JP6-145387中在较长波长区域中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这种吸收剂耐光性差并且随着时间流逝会降低吸收能力。公开在上述专利JP6-145387中的吸收剂存在的问题是渗透能力由于使用荧光漂白剂而易受损害。二苯酮(Benzophenoic)或苯并三唑的紫外吸收剂可通过增加膜的浓度和厚度来改良耐光性和吸收相对较长波长紫外线的能力。但是在基体上涂覆吸收剂和树脂混合物的情况下,其上形成的膜的厚度在几十微米的范围内。如果用这种厚度涂覆的吸收剂试图吸收较长波长的紫外线,则需要以相当高的浓度向混合物中添加吸收剂。然而仅仅加入高浓度的吸收剂会导致包括其沉积的问题和由于使用超过一段时间泄漏的问题。人们试图用将一种吸收剂与一种树脂反应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JP2-248412和6-88064公开的一种吸收剂与丙烯酸树脂共聚。但是由于丙烯酸树脂自身在耐候性和耐热性方面的缺陷,导致得到的紫外吸收剂不能长时间使用。另外,在使用与硅酮树脂反应的紫外吸收剂方面已作了各种研究,如JP61-54800,2-117928和3-45094所公开的。然而发现,从技术角度出发这些吸收剂大多难于合成并且有耐久性的问题。还有,在JP62-148339和63-236016中提出为了避免对电色灵敏的窗口受到紫外线的损坏,应用设置在一对透明电极内表面的紫外阻挡层,在其间所述阻挡层具有一电色层和电解质层并被置于一对彼此面对的透明基体之间,从而影响所述透明基体的耐擦伤性。但是,公开在日本专利JP62-148339中的金属氧化物的紫外阻挡层不能抑制由于紫外辐射而造成的损坏,因为它不能充分阻挡近紫外线的辐射。在提供一种二向色层作为紫外阻挡层的情况中,其缺陷是由于需要多个膜的成型过程而造成生产费用高。针对前述不利因素和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寻求提供一种电色器件,该器件可耐紫外辐射而赋予室外使用的耐久性,并可以较低成本制造。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色器件,包括彼此面对放置的一对导电基体,每个基体至少在其内表面上具有一个电极且至少一个所述导电基体包括一个透明基体和一个透明电极;一种插入所述一对导电基体之间的离子传导材料;一种设置在所述电极之一和所述离子传导材料两者之间的含有电色材料的层,和一种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透明基体与其上设置的电极两者之间、或设置于面对所述透明电极的所述透明基体表面上的紫外吸收层,所述紫外吸收层是在所述透明基体的表面上涂覆和固化一种反应产物,该产物是由(A)具有通式(I)的氨基硅烷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和(B)一种在其分子中有羧基的紫外吸收材料形成的,所述式(I)是 其中R1是C1-C10亚烷基或者是如式-(CH2)m-NH-m所示的二价基团且这里的m是1-4的整数;基团R2可同可不同并选自氢原子,羟基,卤素原子,C1-C10烷基和C1-C10烷氧基,条件是R2基团中至少一个是烷氧基或羟基并且n是零或更大的整数;所述反应产物具有从氨基硅烷化合物或其衍生物衍生的酰胺键。本专利技术的电色器件优选在紫外吸收层上具有涂刷层。从下面详述中可更好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的特点和优点。本专利技术电色器件基本包括彼此面对放置的一对导电基体,每个基体至少在其内表面上具有一个电极,一种离子传导材料,一个含有电色材料的薄层和一个紫外吸收层。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基体,只要至少其内表面起电极的作用。具体言之,基体可以是这样的,它完全由起电极作用的材料制成,或者在其内表面上设置一个电极。如果整个基体由导电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可选自铁,铜,铝,锡,铅,金,锌及其合金。对电极的基体没有严格限制,只要它有光滑的表面即可。然而,该对基体之一必须是透明的。这种基体的具体实例包括塑料,树脂,玻璃,羊毛,石料等等。尽管没有严格限制,合适的透明基体是有色或无色玻璃,强化玻璃,或者有色或无色透明度的树脂。这种树脂的具体实例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聚砜,聚醚砜,聚醚醚酮,聚苯硫醚,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苯乙烯。本文所用术语“透明度”意指范围从1%到100%的光透射。本专利技术所用基体必须具有光滑的表面,在正常温度可为平坦或弯曲的并且在应力下可形变。使用每个包括一个基体和一个电极的一对导电基体情况下,电极具有所要求的透明度需满足上述透明度的上述要求。在透明基体上提供的电极同样要求透明。电极优选以膜或层的形式排布。电极的实例包括一种导电膜,该导电膜包括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薄膜,金属诸如金、银、铬、铜和钨,金属氧化物诸如ITO(In2O3-SnO2)、氧化锡、氧化银、氧化锌和氧化钒。电极的厚度范围一般是100-5000埃,优选500-3000埃。电极的表面电阻率可根据用途和使用状况来适当选择,但一般范围是0.5-500Ω/cm2优选1-50Ω/cm2。对本专利技术电色器件所用电极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构成电极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来适当选择任何常规方法。制备电极一般可通过真空蒸镀,离子电镀,溅射和溶胶-凝胶法。任何情况下应当在基体温度为100-350℃范围时进行电极的制备。为了赋予电极氧化-还原能力、适当的导电率和双电层电容,可用不透明活化剂部分地配备在电极上。电极是透明的情况下,必须提供一定量的电极活化剂,以保持整个电极的透明度。适合于本专利技术目的的电极活化剂包括金属,诸如铜、银、金、铂、铁、钨、钛和锂,具有氧化还原能力的有机材料,诸如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和酞菁,碳材料诸如活性炭和石墨,和金属氧化物诸如V2O5、WO3、MnO2、NiO和IR2O3以及它们的混合物。这些电极活化剂可用各种树脂与电极集成一体。不透明电极活化剂可以通过在ITO透明电极上将一种组合物以条纹形状形成微观花样的方式应用到电极上,所述组合物包括一种活性炭纤维、石墨和一种丙烯酸树脂,或者在金的薄膜上以筛网形状形成包括V2O5、乙炔黑和丁基橡胶的组合物。将用于本专利技术电色器件的离子传导材料进行处理,为的是将其插入上述一对导电基体之间。处理离子传导材料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将离子传导材料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色器件,包括彼此面对放置的一对导电基体和每个至少在其内表面上具有一个电极且至少一个所述导电基体包括一个透明基体和一个透明电极;一种插入所述一对导电基体之间的离子传导材料;在所述电极之一和所述离子传导材料两者之间设置的一个含有电色材料的层,和在至少一个所述透明基体与其上设置的电极两者之间、或在与其上设置的透明电极相对的所述透明基体表面上设置的一个紫外吸收层,所述紫外吸收层是在所述透明基体的表面上通过涂覆和固化一种反应产物而形成的,所述反应产物是(A)具有(Ⅰ)的氨基硅烷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和(B)一种在其分子上有羧基的紫外吸收材料形成的,所述式(Ⅰ)是:*** …(Ⅰ)其中R↑[1]是C↓[1]-C↓[10]亚烷基或式-(CH↓[2])m-NH-m的二价基团且这里的m是1-4的整数;R↑[2]可同可 不同并选自氢原子,羟基,卤素原子,C↓[1]-C↓[10]烷基和C↓[1]-C↓[10]烷氧基,条件是至少一个R↑[2]基团是烷氧基或羟基并且n是零或更大的整数;所述反应产物具有从氨基硅烷化合物或其衍生物衍生而来的酰胺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昌树浅野刚高江洲升锦谷桢范
申请(专利权)人:日石三菱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