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付银专利>正文

一种挖掘机用铲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0199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挖掘机部件,尤其公开了一种铲斗,其包括一后端开口的斗体,斗体的上壁设有导槽,后下端与底盖铰接,底盖的上端设有与导槽配合的导块,底盖向前旋转斗容减小,反之增大;导块外端设有牵引座,牵引座与牵引臂铰接,牵引臂的另一端设有螺套;斗体上方设有摆动座,摆动座上安设有主轴和电机装置,主轴与螺套配合而可通过旋转来调节底盖的位置以实现斗容调节。本铲斗具备斗容调节功能,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能够在保证挖掘机稳定工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升作业效率;斗容的调节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无需配备备用铲斗,缩减了装备购置成本,杜绝了备用铲斗在运输和拆装中产生的耗费人力、降低作业效率等不足。足。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挖掘机用铲斗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挖掘机械的配件,尤其涉及一种挖掘机械用铲斗。

技术介绍

[0002]铲斗是挖掘机的重要构成部件,其容量即斗容更是挖掘机最重要的三个参数(操作重量、发动机功率及斗容)之一。原装铲斗的斗容通常是标准斗容,其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工况,比如对于密度较低的轻质物料,应选用斗容较大的铲斗,以降低功耗和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密度较高的重质物料,则应选用斗容较小的铲斗,以避免挖掘机超负荷来保证其工作稳定性。因此,挖掘机通常需配备多个斗容不同的备用铲斗,以应对不同的工况所需,这一现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方面,购置多个规格的铲斗大大增加了成本投入,另一方面,铲斗通常较为笨重,运输和携带十分不便,尤其更换时的拆装操作通常由人工完成,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此外还有一方面,铲斗的斗容规格是呈阶梯性变化的,通过更换铲斗的方式通常难以将斗容调节至最佳数值。
[0003]同时,挖掘机在连续作业过程中,时有物料密度随作业进展而前后变化较大的情况,比如在深度跨度较大的开挖工程中,上层的土质密度较小,而深层的土质密度较大,上下土质的密度差异较为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调换不同斗容的铲斗,显然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和保证设备的工作稳定性,但受限于现有铲斗的更换难度较大,加之地形等不利条件,一般不会轻易更换铲斗,而是采用同一铲斗进行连续作业,显然是不够科学合理的。
[0004]不可置否,在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的铲斗设计中,也有将斗容设计为可调式的方案出现,但所基于的调节结构并不科学,稳定性通常较差,调节不够方便快捷,尤其所采用的形状、曲线及尺寸等参数与现有铲斗差异较大,无法达到长期以来所积累获得的铲斗加工参数要求,未能实现较好的挖掘性能,因综合技术效果弊大于利而未能被推广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而具备斗容调节功能,且调节操作方便快捷,保留有现有铲斗核心参数优势,能够显著提高挖掘机作业效率和保证工作稳定性的铲斗。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挖掘机用铲斗,其包括一具有内腔的斗体,斗体的前端下部固定有齿座板,前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边板,斗体的上侧固定有隆起状的背板和安设有斗耳套的斗耳板,齿座板的前侧设有齿座并安设有斗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斗体后端开口而呈框状,斗体的后下端设有第一铰接部,斗体的上内侧壁具有一弧形部,弧形部与第一铰接部两者的几何中心轴重合且沿左右方向延伸,斗体的上壁开设有一前后延伸的导槽,斗体后部设有一底盖;所述的底盖为具有内腔的盖状结构,后端为向后拱起的底部,底盖的下端设有第二铰接部,底盖的上端设有导块;所述的第二铰接部与第一铰接部铰接,导块与导槽滑动配合,使
得底盖扣置在斗体的后部并能够在斗体内旋转;底盖旋转过程中,上端紧贴弧形部移动,左右两端则分别紧贴斗体的左右两内侧壁移动,使得底盖始终能够对斗体的后端口进行封堵;底盖向前旋转斗容减小,底盖向后旋转斗容增大;所述的导块外端经导槽延伸至斗体的上方且设有一牵引座,牵引座与一牵引臂铰接,牵引臂的另一端则固定有一螺套;所述的斗体上方经支座转动固定有一位于导槽前侧的摆动座,所述的摆动座与底盖两者的旋转中心轴相平行,所述的摆动座上安设有一向前延伸且仅可旋转的主轴和一与主轴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主轴旋转的电机装置,所述的主轴开设有螺纹且与螺套螺纹配合,使得主轴可通过旋转来调节底盖的位置以实现斗容调节。
[0008]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弧形部上安设有两条分别分布于导槽两侧的导轨,所述的底盖上端设有两个分别与两导轨配合的滑块,底盖旋转过程中滑块沿导轨滑动;再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导轨截面呈型,所述的滑块上开设有与其配合的T型槽。
[0009]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斗体左右两内侧壁上各开设有一沿弧形延伸的导向槽,所述的底盖左右两端各固定有一导向销,所述的两导向销分别插入两导向槽中;底盖旋转过程中,两导向销分别在两导向槽中移动;再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斗体外部设有与导向槽位置对应的加强板。
[0010]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边板上设有经螺栓进行固定的侧刃,所述的边板上设有经螺栓进行固定的防护板,所述的斗体下侧安设有耐磨板;所述的斗体前上端的两个角部均安设有提高斗体强度的角板。
[0011]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斗体的框架由下侧板、上侧板及左右两侧的墙板焊接而形成,所述的两墙板平行且均与下侧板垂直;所述的上侧板中后部预弯为弧形而形成弧形部。
[0012]本挖掘机用铲斗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如下技术效果:
[0013]本挖掘机铲斗具备斗容调节功能,可根据实际工况对铲斗的斗容大小进行无级化的调节,能够在保证挖掘机稳定工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升作业效率;斗容的调节基于电动方式实现,无需人为手动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尤其适合在作业中途根据实际需要对斗容进行灵活调节;因本铲斗具有斗容可调节功能,从而无需因斗容需要来配备规格不同的备用铲斗,大大缩减了装备购置成本,同时也杜绝了以往备用铲斗在运输携带和拆装操作中所产生的耗费人力、影响作业效率等不足;在本铲斗中,斗体作为铲斗的主体是决定铲斗整体挖掘性能的主要部件,本方案中对斗体的形状、曲线及尺寸等参数并不具有特别要求,因此在对本铲斗进行加工实施时,斗体可采用现有铲斗主体部分的结构形态,以延续现有铲斗所具备的利于物料流动、物料易于卸尽及物料不易洒出等技术优势,由此保证本铲斗具备良好的综合挖掘性能;而与此同时,本铲斗的斗容调节基于对底盖的位置旋转来实现,而斗体的形态保持恒定,使得斗容的调节并不会对本铲斗的挖掘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将本铲斗的斗容调节至最佳状态后,螺套与主轴基于丝杠机构所具备的自锁特性为底盖上端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底盖的位置在作业过程中保持固定,即铲斗斗容保持恒定;同时,基于主轴与螺套的自锁特性,使得电机装置与底盖之间的动力传输不可逆,作业过程中底盖的负荷无法经主轴传递给电机装置,由此可保证电机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较长的工作寿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挖掘机铲斗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5]图2为本挖掘机铲斗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6]图3为本挖掘机铲斗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17]图4为本挖掘机铲斗局部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挖掘机铲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9]图6为斗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0]图7为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摆动座、电机装置和主轴等关联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0022]图9为本挖掘机铲斗的斗容调节原理图。
[0023]图10为本挖掘机铲斗在斗容调节至中等时的状态图之一。
[0024]图11为本挖掘机铲斗在斗容调节至中等时的状态图之二。
[0025]图12为主轴的后端从腔道中穿过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3为本挖掘机铲斗增设弹性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4为本挖掘机铲斗增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挖掘机用铲斗,其包括一具有内腔的斗体,斗体的前端下部固定有齿座板,前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边板,斗体的上侧固定有隆起状的背板和安设有斗耳套的斗耳板,齿座板的前侧设有齿座并安设有斗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斗体后端开口而呈框状,斗体的后下端设有第一铰接部,斗体的上内侧壁具有一弧形部,弧形部与第一铰接部两者的几何中心轴重合且沿左右方向延伸,斗体的上壁开设有一前后延伸的导槽,斗体后部设有一底盖;所述的底盖为具有内腔的盖状结构,后端为向后拱起的底部,底盖的下端设有第二铰接部,底盖的上端设有导块;所述的第二铰接部与第一铰接部铰接,导块与导槽滑动配合,使得底盖扣置在斗体的后部并能够在斗体内旋转;底盖旋转过程中,上端紧贴弧形部移动,左右两端则分别紧贴斗体的左右两内侧壁移动,使得底盖始终能够对斗体的后端口进行封堵;底盖向前旋转斗容减小,底盖向后旋转斗容增大;所述的导块外端经导槽延伸至斗体的上方且设有一牵引座,牵引座与一牵引臂铰接,牵引臂的另一端则固定有一螺套;所述的斗体上方经支座转动固定有一位于导槽前侧的摆动座,所述的摆动座与底盖两者的旋转中心轴相平行,所述的摆动座上安设有一向前延伸且仅可旋转的主轴和一与主轴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主轴旋转的电机装置,所述的主轴开设有螺纹且与螺套螺纹配合,使得主轴可通过旋转来调节底盖的位置以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付银
申请(专利权)人:黄付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