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9212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包括腔体、滤芯、盲板、上游导流板及下游导流板,腔体的一端由盲板密封,另一端开有气体出口,腔体内由盲板端至气体出口端依次设置上游导流板和下游导流板,盲板与下游导流板之间的腔室为过滤腔,滤芯设置于过滤腔内,过滤腔顶部开有气体进口,过滤腔的底部开有第一过滤腔排污口、第二过滤腔排污口和第三过滤腔排污口,第一过滤腔排污口位于上游导流板下方,第二过滤腔排污口位于过滤腔底面中部,第三过滤腔排污口位于过滤腔靠近下游导流板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可将盲板至上游导流板处的粉尘排出,可减少粉尘聚集对滤芯的影响,提高滤芯过滤效率及使用寿命。提高滤芯过滤效率及使用寿命。提高滤芯过滤效率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储运过滤领域,尤其涉及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天然气在开采出后,含有大量粉尘等杂质,粉尘等杂质进入下级流程,影响正常生产和安全,天然气开采后需要进行过滤分离后才能向下游输送。
[0003]如图1所示,目前输气场使用的卧式过滤分离器包括腔体、滤芯14、盲板11、上游导流板12以及下游导流板13,腔体的一端由盲板11密封,盲板11与腔体可拆卸连接,腔体的另一端开有气体出口22,腔体内由盲板11端至气体出口22端依次设置上游导流板12和下游导流板13,腔体内在盲板11与下游导流板13之间的腔室为过滤腔1,下游导流板13与气体出口22之间的腔室为收集腔2,滤芯14两端分别与上游导流板12和下游导流板13连接,过滤腔1顶部开有气体进口15,过滤腔1底部开有过滤腔排污口31,过滤腔排污口31设置在过滤腔1中部或者靠近下游导流板13处,收集腔2底部开有收集腔排污口32,过滤腔排污口31和收集腔排污口32均直接通过输送管4与排污管道5连通排污。
[0004]现有的卧式过滤分离器的工作原理为:气体从过滤腔1顶部的气体进口15进入,在过滤腔1内从滤芯14外表面进入滤芯14,经滤芯14过滤后的气体进入收集腔2,收集腔2内的气体从气体出口22处流出,收集腔2和过滤腔1内的粉尘最终经过底部的排污管道5排出。
[0005]卧式过滤分离器使用过程中在过滤腔1内会沉积大量粉尘,这些粉尘主要聚结在盲板11一侧,并沿着气体出口22方向逐渐减少。现有卧式过滤分离器的过滤腔排污口31均远离盲板11,设置于过滤腔1中部或者靠近下游导流板13处,而粉尘多聚集盲板11至上游导流板12处,相对于过滤腔排污口31位置较远,在排污时过滤腔1内只有少量粉尘能够从过滤腔排污口31排出,剩余的粉尘会堆积在盲板11至上游导流板12处,导致卧式过滤分离器压差增大,从而减短滤芯14使用寿命,影响下游天然气气质,严重时甚至造成过滤腔1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可将堆积在盲板至上游导流板处的粉尘排出,设备压差上升缓慢,可减少粉尘聚集对滤芯的影响,提高滤芯过滤效率及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打开作业次数。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包括腔体、滤芯、盲板、上游导流板及下游导流板,所述腔体的一端由所述盲板密封,所述腔体的另一端开有气体出口,所述腔体内由所述盲板端至所述气体出口端依次设置所述上游导流板和所述下游导流板,所述腔体内在所述盲板与所述下游导流板之间的腔室为过滤腔,所述滤芯设置于所述过滤腔内,所述过滤腔顶部开有气体进口,所述过滤腔的底部开有过滤腔排污口,所述过滤腔排污口包括第一过滤腔排污口、第二过滤腔排污口和第三过滤腔排污口,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位于所述上游导流板下方、所述第二过滤腔排污口位于所述过滤腔底面中部以及所述第三过滤腔
排污口位于所述过滤腔靠近所述下游导流板处。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过滤腔排污口、第二过滤腔排污口和第三过滤腔排污口按顺序同时使用,其适用于不同阶段的粉尘排污。在排污操作过程中,第一过滤腔排污口首先脱除了盲板一侧粉尘,第二过滤腔排污口脱除过滤腔中间的粉尘,第三过滤腔排污口可以脱除下游导流板处的粉尘,第一过滤腔排污口、第二过滤腔排污口和第三过滤腔排污口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粉尘在过滤腔内的沉积,过滤腔内粉尘排出量大,设备压差上升缓慢,减少粉尘聚集对滤芯的影响,提高滤芯过滤效率及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打开作业次数。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所述第二过滤腔排污口以及所述第三过滤腔排污口均为在所述过滤腔的底部上开设的圆形口,所述圆形口的直径为D
k
,D
k
与设计的排污量V的关系为:
[0011][00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根据设计的排污量来确定排污口开口口径,保证排污高效,并减轻排污口开口过大对过滤腔内气场的影响,保证气体过滤效率。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第三输送管和排污管,所述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和所述第三输送管的内径小于D
k
,所述第一输送管通过第一同心大小头与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连通,所述第二输送管通过第二同心大小头与所述第二过滤腔排污口连通,所述第三输送管通过第三同心大小头与所述第三过滤腔排污口连通,所述第一同心大小头、所述第二同心大小头以及所述第三同心大小头的大头内径均等于D
k
,所述第一同心大小头的小头内径与所述第一输送管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二同心大小头的小头内径与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三同心大小头的小头内径与所述第三输送管的内径相同。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与排污管道连通的输送管多为标准管,通过同心大小头便于连通过滤腔排污口和输送管,同心大小头内壁为锥面,利于粉尘收集排出。
[0015]进一步的,所述上游导流板竖直设置,所述上游导流板朝向所述盲板的侧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输送管靠近所述盲板侧的内壁相切。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将上游导流板下方的粉尘排出。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以及所述第三输送管的内径均为50mm,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所述第二过滤腔排污口和所述第三过滤腔排污口以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为基准依次等间距向所述下游导流板方向分布,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第二输送管相邻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第三输送管相邻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
k
,L
k
与设计的排污量V的关系为:
[0018]当0mm<D
k
≤50mm时,
[0019]当50mm<D
k
≤100mm时,
[0020]当100mm<D
k
≤130mm时,
[0021]当130mm<D
k
≤175mm时,
[0022]当175mm<D
k
≤230mm时,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DN50为最常用的输送管型号,在选用DN50的管道最为输送管时,根据设计的排污量确定好过滤腔排污口口径后,再确定优选的各过滤腔排污口之间的间距,达到最优的排污效果,过滤腔内排污效果更好。
[002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的一部分在所述上游导流板与所述盲板之间,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的另一部分在所述上游导流板与所述下游导流板之间。
[00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将上流导流板两侧的粉尘均排出。
[0026]进一步的,还包括压力表,所述腔体内在所述下游导流板与所述气体出口的腔室为收集腔,所述压力表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包括腔体、滤芯(14)、盲板(11)、上游导流板(12)及下游导流板(13),所述腔体的一端由所述盲板(11)密封,所述腔体的另一端开有气体出口(22),所述腔体内由所述盲板(11)端至所述气体出口(22)端依次设置所述上游导流板(12)和所述下游导流板(13),所述腔体内在所述盲板(11)与所述下游导流板(13)之间的腔室为过滤腔(1),所述滤芯(14)设置于所述过滤腔(1)内,所述过滤腔(1)顶部开有气体进口(15),所述过滤腔(1)的底部开有过滤腔排污口(31),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排污口(31)包括第一过滤腔排污口(311)、第二过滤腔排污口(312)和第三过滤腔排污口(313),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311)位于所述上游导流板(12)下方、所述第二过滤腔排污口(312)位于所述过滤腔(1)底面中部以及所述第三过滤腔排污口(313)位于所述过滤腔(1)靠近所述下游导流板(13)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311)、所述第二过滤腔排污口(312)以及所述第三过滤腔排污口(313)均为在所述过滤腔(1)的底部上开设的圆形口,所述圆形口的直径为D
k
,D
k
与设计的排污量V的关系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气场卧式过滤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输送管(41)、第二输送管(42)、第三输送管(43)和排污管(5),所述第一输送管(41)、所述第二输送管(42)和所述第三输送管(43)的内径小于D
k
,所述第一输送管(41)通过第一同心大小头(331)与所述第一过滤腔排污口(311)连通,所述第二输送管(42)通过第二同心大小头(332)与所述第二过滤腔排污口(312)连通,所述第三输送管(43)通过第三同心大小头(333)与所述第三过滤腔排污口(313)连通,所述第一同心大小头(331)、所述第二同心大小头(332)以及所述第三同心大小头(333)的大头内径均等于D
k
,所述第一同心大小头(331)的小头内径与所述第一输送管(41)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二同心大小头(332)的小头内径与所述第二输送管(42)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三同心大小头(333)的小头内径与所述第三输送管(43)的内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明郑思佳刘颖罗敏别沁田园媛陈莉彭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