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和模具型芯镶件及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8744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和模具型芯镶件及模具,由多段管道在空间相连构成,包括第一直线管、第一圆弧管、螺旋管以及V型管,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的一端作为进水口,所述第一直线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圆弧管与所述螺旋管相连,所述螺旋管的第一段与所述V型管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V型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相连,所述螺旋管的第一段和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相互环绕使所述螺旋管构成双螺旋状,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与出水口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缩短成型周期,提高制品尺寸精度,减少缩印缺陷的产生。减少缩印缺陷的产生。减少缩印缺陷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和模具型芯镶件及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射成型模具的
,尤其是指一种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和模具型芯镶件及模具。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注射成型是高效率的一种塑料零部件制造方法,实现高效率成型的保障是注塑成型模具。注射成型过程包括合模、注射、保压和冷却四个阶段,在整个注射成型周期中,冷却占用时间最长,占用整个周期3/4左右的时间。因此,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小这部分冷却时间,因此需要提高冷却的效率。此外,由于塑件的结构各异,不同部位冷却速度的差异会造成塑件的收缩不均。要获得较为均匀的冷却,就必须使得模具型腔各位置的温度能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模具型腔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是控制塑件冷却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而该因素主要影响塑件的性能。
[0003]传统的冷却水道(如喷流式、衬套式、隔板式)不能实现零部件的均匀冷却,且加工都是以钻孔或采用镶拼式的模具结构实现,钻孔只能加工直线状的冷却水道,而塑料制品往往具有复杂的曲面结构,因此直线状的冷却水道距型腔表面的距离是不等的,难于实现零件的均匀冷却,从而导致形成的制品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冷却效果差,且形成的制品性能较差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且能提高制品性能的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和模具型芯镶件及模具。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异性随形冷却水路,由多段管道在空间相连构成,包括第一直线管、第一圆弧管、螺旋管以及V型管,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的一端作为进水口,所述第一直线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圆弧管与所述螺旋管相连,所述螺旋管的第一段与所述V型管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V型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相连,所述螺旋管的第一段和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相互环绕使所述螺旋管构成双螺旋状,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与出水口相通。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与第二直线管相连,所述第二直线管依次通过第三直线管、第四直线管与第五直线管相连,且所述第五直线管的输出段为出水口。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直线管通过第二圆弧管与所述第五直线管相连。
[000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段管道的横截面均为椭圆形。
[0009]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模具型芯镶件,包括镶件本体以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异性随形冷却水路,且所述异性随形冷却水路位于所述镶件本体内。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性随形冷却水路距离制品表面的距离处处
相等。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镶件本体上还设有型芯,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型芯的两侧。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镶件本体上设有进浇口。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具型芯镶件由3D打印成型技术制造。
[00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模具型芯镶件。
[001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6]本技术所述的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和模具型芯镶件及模具,由多段管道在空间相连构成,包括第一直线管、第一圆弧管、螺旋管以及V型管,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的一端作为进水口,所述第一直线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圆弧管与所述螺旋管相连,从而有利于使冷却水流动顺畅,避免形成流动死角,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所述螺旋管的第一段与所述V型管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V型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相连,所述螺旋管的第一段和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相互环绕使所述螺旋管构成双螺旋状,从而有利于与模具的型芯配合形成球头零件,提高制品尺寸精度,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与出水口相通,从而实现了冷却水的流动,整个装置不但有利于减少缩印缺陷的产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18]图1是本技术异性随形冷却水路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模具型芯镶件的一个示意图。
[0020]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异性随形冷却水路,11-第一直线管,11A-进水口,12-第一圆弧管,13-螺线管,13A-螺旋管的第一段,13B-螺旋管的第二段,14-V型管,15-第二直线管,16-第三直线管,17-第四直线管,18-第五直线管,18A-出水口,19-第二圆弧管,20-镶件本体,21-型芯,22-进浇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一
[00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异性随形冷却水路10,由多段管道在空间相连构成,包括第一直线管11、第一圆弧管12、螺旋管13以及V型管14,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11的一端作为进水口,所述第一直线管1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圆弧管12与所述螺旋管13相连,所述螺旋管13的第一段13A与所述V型管14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V型管14的第二端与所述螺旋管13的第二段13B相连,所述螺旋管13的第一段13A和所述螺旋管13的第二段13B相互环绕使所述螺旋管13构成双螺旋状,所述螺旋管13的第二段13B与出水口18A相通。
[0023]本实施例所述异性随形冷却水路10,由多段管道在空间相连构成,包括第一直线管11、第一圆弧管12、螺旋管13以及V型管14,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11的一端作为进水口11A,所述第一直线管1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圆弧管12与所述螺旋管13相连,从而有利于使冷却水流动顺畅,避免形成流动死角,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所述螺旋管13的第一段13A
与所述V型管14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V型管14的第二端与所述螺旋管13的第二段13B相连,所述螺旋管13的第一段13A和所述螺旋管13的第二段13B相互环绕使所述螺旋管13构成双螺旋状,从而有利于与模具的型芯配合形成球头零件,提高制品尺寸精度,所述螺旋管13的第二段13B与出水口18A相通,从而实现了冷却水的流动,整个装置不但有利于减少缩印缺陷的产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0024]所述螺旋管13的第二段与第二直线管15相连,所述第二直线管15依次通过第三直线管16、第四直线管17与第五直线管18相连,且所述出水口18A为所述第五直线管18的输出段,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
[0025]所述第四直线管17通过第二圆弧管19与所述第五直线管18相连,使冷却水流动顺畅,避免形成流动死角,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
[0026]所述多段管道的横截面均为椭圆形,从而有利于增加水路表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异形随形冷却水路10可以根据类似形状的零件的尺寸而变化,所述异性随形冷却水路10横截面的面积可以随零件变大而增加,水路的长度也可以随零件的增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其特征在于:由多段管道在空间相连构成,包括第一直线管、第一圆弧管、螺旋管以及V型管,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的一端作为进水口,所述第一直线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圆弧管与所述螺旋管相连,所述螺旋管的第一段与所述V型管的第一端相连,且所述V型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相连,所述螺旋管的第一段和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相互环绕使所述螺旋管构成双螺旋状,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与出水口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的第二段与第二直线管相连,所述第二直线管依次通过第三直线管、第四直线管与第五直线管相连,且所述第五直线管的输出段为出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性随形冷却水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直线管通过第二圆弧管与所述第五直线管相连。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红灵周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纳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