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793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盖、壳体和丝堵,壳体呈上端敞开且下端封闭的中空筒状,壳体内设有能容置油泥的油泥槽,油泥槽位于壳体的底部,且油泥槽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相贴合,上盖、壳体、油泥槽和丝堵上分别设有用于钢丝穿过的上盖通孔、壳体通孔、油泥槽通孔和丝堵通孔,且上盖通孔的中心线、壳体通孔的中心线、油泥槽通孔的中心线和丝堵通孔的中心线共线,上盖的上部设有第一填料盘根,壳体与丝堵之间设有第二填料盘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通过向壳体内一次注入润滑油,能够实现多次日常清蜡操作,无需每次清蜡操作都要人工加润滑油,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石油开采
,特别涉及一种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油井采用人工机械清蜡方式,清蜡时需要经常对防喷管密封丝堵的盘根填料进行润滑,防止干磨造成刺漏。目前采用在丝堵处钢丝绳涂抹黄油的方式润滑,润滑效果差,清蜡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盘根干磨刺漏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每次清蜡操作都要频繁的人工加润滑油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盖、壳体和丝堵,所述壳体呈上端敞开且下端封闭的中空筒状,所述壳体内设有能容置油泥的油泥槽,所述油泥槽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所述油泥槽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上盖、所述壳体、所述油泥槽和所述丝堵上分别设有用于钢丝穿过的上盖通孔、壳体通孔、油泥槽通孔和丝堵通孔,且所述上盖通孔的中心线、所述壳体通孔的中心线、所述油泥槽通孔的中心线和所述丝堵通孔的中心线共线,所述上盖的上部设有第一填料盘根,所述壳体与所述丝堵之间设有第二填料盘根。
[0005]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上连接有一加力杠。
[0006]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上盖的底面设有连接环板,所述连接环板能插入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环板上设有限位孔,所述壳体的上部设有定位孔,通过一定位销穿过所述定位孔和所述限位孔,所述上盖与所述壳体相接。
[0007]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上盖的上表面设有凸柱,所述上盖通孔贯穿所述凸柱,所述凸柱的上部套接有填料压帽,所述填料压帽上设有贯穿孔,且所述贯穿孔的中心线与所述上盖通孔的中心线共线,所述填料压帽与所述凸柱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第一填料盘根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0008]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填料压帽的内表面设有压帽内螺纹,所述凸柱的上部外周面设有凸柱外螺纹,通过所述凸柱外螺纹与所述压帽内螺纹的旋接配合,所述填料压帽与所述凸柱相接。
[0009]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上盖的上表面设有接油槽,所述凸柱位于所述接油槽的中部。
[0010]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丝堵的上端设有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与所述丝堵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填料盘根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容置槽的上部内表面设有连接内螺纹,所述壳体的下端设有连接柱,所述壳体通孔贯穿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设有连接外螺纹,通过所述连接外螺纹与所述连接内螺纹的螺纹配合,所述壳体与所述丝堵相接,且所述连接柱的下端抵接所述第二填料盘根。
[0011]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油泥槽包括油泥板和连接于所述油泥板的上表面的提手,所述油泥板的下表面能与所述壳体的底面相贴合,所述油泥板的上表面设有容泥凹槽,所述油泥槽通孔设置于所述容泥凹槽的底面。
[0012]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提手包括横杆、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竖杆的第一端相接,所述第一竖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竖杆的第二端均与所述容泥凹槽相接。
[0013]如上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中,所述丝堵的外周面设有用于连接防喷管的丝堵外螺纹。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
[0015]本技术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通过向壳体内一次注入润滑油,能够实现多次日常清蜡操作,无需每次清蜡操作都要频繁的人工加润滑油,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避免了钢丝干磨断脱等安全隐患;
[0016]本技术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通过设置油泥槽,使得清理油泥的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0017]本技术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通过设置加力杠,使得驱动壳体转动的操作变得省时省力;
[0018]本技术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通过定位销连接上盖与壳体,使得上盖的拆装操作变得简单方便,从而使得添加润滑油以及清除油泥的操作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19]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0020]图1是本技术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油泥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号说明:
[0026]1、上盖;11、上盖通孔;12、连接环板;121、限位孔;13、凸柱;14、填料压帽;141、贯穿孔;15、接油槽;
[0027]2、壳体;21、壳体通孔;22、加力杠;23、定位孔;24、连接柱;
[0028]3、丝堵;31、丝堵通孔;
[0029]4、油泥槽;41、油泥板;411、容泥凹槽;4111、油泥槽通孔;42、提手;421、横杆;422、第一竖杆;423、第二竖杆;
[0030]5、第一填料盘根;
[0031]6、第二填料盘根;
[0032]7、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形容词性或副词性修饰语“中心”、“上”和“下”、“内”和“外”的使用仅是为了便于多组术语之间的相对参考,且并非描述对经修饰术语的任何特定的方向限制。另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盖1、壳体2和丝堵3,其中,壳体2用于容置润滑油,壳体2呈上端敞开且下端封闭的中空筒状,使得润滑油能够经由壳体2的上端添加入壳体2内,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2的横截面呈圆形,壳体2内设有能容置油泥的油泥槽4,润滑油内的油泥能够被收集在油泥槽4内,油泥槽4位于壳体2的底部,且油泥槽4的外周面与壳体2的内表面相贴合,以避免油泥经由油泥槽4与壳体2之间的缝隙泄露,油泥槽4能够由壳体2的上端取出或放入壳体2内,以便于清理油泥,从而使得清理油泥的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上盖1、壳体2、油泥槽4和丝堵3上分别设有用于钢丝穿过的上盖通孔11、壳体通孔21、油泥槽通孔4111和丝堵通孔31,具体的,上盖1中部设有上盖通孔11,壳体2的底面中部设有与壳体2内部相连通的壳体通孔21,油泥槽4的中部设有油泥槽通孔4111,丝堵3的中部设有丝堵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盖、壳体和丝堵,所述壳体呈上端敞开且下端封闭的中空筒状,所述壳体内设有能容置油泥的油泥槽,所述油泥槽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所述油泥槽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上盖、所述壳体、所述油泥槽和所述丝堵上分别设有用于钢丝穿过的上盖通孔、壳体通孔、油泥槽通孔和丝堵通孔,且所述上盖通孔的中心线、所述壳体通孔的中心线、所述油泥槽通孔的中心线和所述丝堵通孔的中心线共线,所述上盖的上部设有第一填料盘根,所述壳体与所述丝堵之间设有第二填料盘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上连接有一加力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底面设有连接环板,所述连接环板能插入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环板上设有限位孔,所述壳体的上部设有定位孔,通过一定位销穿过所述定位孔和所述限位孔,所述上盖与所述壳体相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上表面设有凸柱,所述上盖通孔贯穿所述凸柱,所述凸柱的上部套接有填料压帽,所述填料压帽上设有贯穿孔,且所述贯穿孔的中心线与所述上盖通孔的中心线共线,所述填料压帽与所述凸柱之间形成有容置腔,所述第一填料盘根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井清蜡钢丝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压帽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峰代新勇周华付妍妍刘斌宋江峰陆蔷姬生雷田超袁怡菲王兴亚姜宇鹏王宝玉梁耀文刘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