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0733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与控制电路连接的负载电路,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开机控制单元、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和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供电
,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便携式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关机后,由于便携式设备关机后其部分负载电路仍在工作,导致便携式设备所携带的电池的耗电电流通常在mA级别,mA级别的持续放电电流会不断的消耗电池储存的有限电量,若不及时充电,电量通常会以比较快的速度耗完,在一些不能频繁充电的商用和军用产品领域,不仅会减少电池的续航时间,也会因电池耗电速度快而耗光电池储存的能量导致设备开不了机,这对于以锂电池供电为主的便携式设备是非常不利。现有技术通常是通过减少便携式设备关机后电池后端用电电路的耗电电流来减少电池耗电,并不能有效的减少便携式设备关机后锂电池的耗电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数量少、成本低,可大大降低电池的耗电速度,有效提高电池续航时间。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与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连接的负载电路,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开机控制单元、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和P-MOSFET晶体管V1,其中:
[0006]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P-MOSFET晶体管V1的源极连接电池的正极,漏极连接负载电路的正极,栅极连接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出端;
[0007]电池为开机控制单元、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和负载电路供电,开机时,开机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电池通断控制单元控制P-MOSFET晶体管V1导通为负载电路供电,关机时,电池通断控制单元截止,控制P-MOSFET晶体管V1断开,停止为负载电路供电。
[0008]优选地,开机控制单元,包括按键开关S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N-MOSFET晶体管V2和N-MOSFET晶体管V3,其中:
[0009]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电阻R3连接电池的负极,电阻R2和电阻R3的公共端为第一公共端;
[0010]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电阻R5连接电池的负极,电阻R4和电阻R5的公共端为第二公共端;
[0011]按键开关S1的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另一端连接第一公共端;
[0012]N-MOSFET晶体管V2的栅极连接第一公共端,源极连接电池的负极,漏极连接第二公共端;
[0013]N-MOSFET晶体管V3的栅极连接第二公共端,源极连接电池的负极,漏极为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并连接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
[0014]优选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6、电阻R7和N-MOSFET晶体管V4,其中:
[0015]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电阻R7连接N-MOSFET晶体管V4的漏极,N-MOSFET晶体管V4的源极连接电池的负极,栅极连接微控制单元或嵌入式控制器,漏极为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并连接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
[0016]电阻R6和电阻R7的公共端为第三公共端,第三公共端为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出端,P-MOSFET晶体管V1的栅极连接第三公共端。
[0017]优选地,开机控制单元,包括按键开关S1、电阻R2、电阻R4、NPN晶体管A2和NPN晶体管A3,其中:
[0018]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按键开关S1和NPN晶体管A2的基极,按键开关S1的另一端和NPN晶体管A2的发射极连接电池的负极;
[0019]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NPN晶体管A2的集电极和NPN晶体管A3的基极,NPN晶体管A3的发射极连接电池的负极,集电极为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并连接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
[0020]优选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6、电阻R7和NPN晶体管A4,其中:
[0021]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电阻R7连接NPN晶体管A4的集电极,NPN晶体管A4的发射极连接电池的负极,基极连接微控制单元或嵌入式控制器,集电极为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并连接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
[0022]电阻R6和电阻R7的公共端为第三公共端,第三公共端为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出端,P-MOSFET晶体管V1的栅极连接第三公共端。
[0023]优选地,按键开关S1为自动复位式按键开关。
[0024]优选地,按键开关S1还连接有按键防抖电路。
[0025]优选地,P-MOSFET晶体管V1还连接有用于使其延时导通的电路。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开机控制单元、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和P-MOSFET晶体管来控制负载电路的通断,大幅降低设备在关机后电池的耗电电流,耗电电流从传统的mA级别降至μA级别,成倍延长电池的续航时间,结构简单、元器件数量少、成本低,尤其适用于便携式设备。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电路原理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电路原理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1、开机控制单元;2、电池通断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1]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0032]实施例1:
[0033]如图1所示,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与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连接的负载电路,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开机控制单元1、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和P-MOSFET晶体管V1,其中:
[0034]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的输入端连接开机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P-MOSFET晶体管V1的源极连接电池的正极,漏极连接负载电路的正极,栅极连接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
[0035]电池为开机控制单元1、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和负载电路供电,开机时,开机控制单元1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控制P-MOSFET晶体管V1导通为负载电路供电,关机时,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截止,控制P-MOSFET晶体管V1断开,停止为负载电路供电。
[0036]其中,电池B1、开机控制单元1、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P-MOSFET晶体管V1和负载电路依次连接。电池B1和负载电路连接形成回路,如电池B1的正极BAT+连接负载电路的正极TS1,负载电路的负极连接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与所述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连接的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开机控制单元(1)、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和P-MOSFET晶体管V1,其中:所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机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所述P-MOSFET晶体管V1的源极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漏极连接所述负载电路的正极,栅极连接所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的输出端;所述电池为所述开机控制单元(1)、所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和所述负载电路供电,开机时,所述开机控制单元(1)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控制所述P-MOSFET晶体管V1导通为所述负载电路供电,关机时,所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截止,控制所述P-MOSFET晶体管V1断开,停止为所述负载电路供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机控制单元(1),包括按键开关S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N-MOSFET晶体管V2和N-MOSFET晶体管V3,其中: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电阻R2和所述电阻R3的公共端为第一公共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所述电阻R5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所述电阻R4和所述电阻R5的公共端为第二公共端;所述按键开关S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公共端;所述N-MOSFET晶体管V2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公共端,源极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公共端;所述N-MOSFET晶体管V3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公共端,源极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漏极为所述开机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并连接所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的输入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2),包括电阻R6、电阻R7和N-MOSFET晶体管V4,其中: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所述电阻R7连接所述N-MOSFET晶体管V4的漏极,所述N-MOS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保力曹学武王宇峰刘辉聪阮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