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鲁宪成专利>正文

一种便携式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0599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电池包,包括电池包上壳(11)、电池包下壳(12)和电池包主体(2),其中:电池包上壳(11)和电池包下壳(12)上下扣合在一起,组成电池包主壳体(9);电池包主壳体(9)具有中空的内腔;电池包主壳体(9)的内腔中,设置有电池包主体(2);电池包主体(2)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的锂电池(20);电池包主体(2)与BMS电池控制板(5)相导电连接;BMS电池控制板(5)上具有MR30插头(6);MR30插头(6),用于与位于外部的移动电源主控制电路板上的MR30插孔相连接。在无法及时充电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使用本电池包及时对需要续航的产品进行电量补充。品进行电量补充。品进行电量补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电池包


[0001]本技术涉及移动电源
,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日益多样化,如何快捷便利地为电子产品充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移动电源作为一种便携式电源,在人们生活中,移动电源越来越普遍。
[0003]但是,目前市面上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容量有限,大多无法满足长期在外工作人士的电量需求,特别是户外运动、无人机、摄影等发烧友,他们的用电需求大,更加无法满足其电量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便携式电池包。
[0005]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池包,包括电池包上壳、电池包下壳和电池包主体,其中:
[0006]电池包上壳和电池包下壳上下扣合在一起,组成电池包主壳体;
[0007]电池包主壳体具有中空的内腔;
[0008]电池包主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有电池包主体;
[0009]电池包主体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的锂电池;
[0010]电池包主体与BMS电池控制板相导电连接;
[0011]BMS电池控制板上具有MR30插头;
[0012]MR30插头,用于与位于外部的移动电源主控制电路板上的MR30插孔相连接。
[0013]其中,电池包主体包括十二个锂电池;
[0014]十二个锂电池形成两并四串电源回路。
[0015]其中,电池包主体,由十二个锂电池通过点涂瞬干胶打包而成。
[0016]其中,当电池包主体包括十二个锂电池时,电池包主体的排布方式为:上下各五个锂电池并列,以及左右各一个锂电池;
[0017]电池包主体的前端面,露出有六个电池正极;
[0018]电池包主体的后端面,露出有六个电池负极。
[0019]其中,电池包主体的前端面,通过点焊两个第五镍片和两个第四镍片的后侧面,实现导电连接;
[0020]电池包主体的后端面,通过点焊第一镍片、第二镍片和第三镍片的前侧面,实现导电连接。
[0021]其中,第一镍片、第二镍片和第三镍片的后侧面,粘贴有第一纸垫片;
[0022]第五镍片和第四镍片的前侧,点焊在BMS电池控制板的焊盘上;
[0023]第五镍片与电池控制板之间,以及第四镍片与电池控制板之间,粘贴设置有第二
纸垫片。
[0024]其中,电池包上壳的底部四周,具有多个卡块;
[0025]电池包下壳的顶部,在与卡块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装配卡槽;
[0026]电池包上壳和电池包下壳相互卡接。
[0027]其中,电池包下壳的顶部左右两侧,还分别具有超声波焊线结构;
[0028]电池包上壳和电池包下壳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焊接在一起。
[0029]其中,电池包主壳体位于一个移动电源主壳体的内腔后端;
[0030]移动电源上壳和移动电源下壳上下扣合在一起,组成移动电源主壳体;
[0031]移动电源主壳体的外部,套有套筒;
[0032]移动电源主控制电路板,位于移动电源主壳体的内腔前端。
[0033]由以上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池包,其结构设计科学,可以方便、可靠地为移动电源或其他电子产品续航,在无法及时充电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使用本电池包及时对需要续航的产品进行电量补充,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池包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池包与相关镍片连接的前视图;
[0036]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池包与相关镍片连接的后视图;
[0037]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池包的装配示意图;
[0038]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池包,在一种实施例中装配到移动电源主壳体中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39]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电池包,一种实施例的充电状态示意图;
[0040]图中:11为电池包上壳,12为电池包下壳,2为电池包主体;
[0041]31为第一镍片,32为第二镍片,33为第三镍片,34为第四镍片,31 为第五镍片;
[0042]41为第一纸垫片。42为第二纸垫片;
[0043]5为BMS电池控制板。6为MR30插头。
[0044]71为移动电源上壳,72为移动电源下壳,8为套筒,81为螺钉孔,9 为电池包主壳体;
[0045]121为超声波焊线结构,101为充电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47]参见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池包,其包括电池包上壳11、电池包下壳12和电池包主体2,其中:
[0048]电池包上壳11和电池包下壳12上下扣合在一起,组成电池包主壳体9;
[0049]电池包主壳体9具有中空的内腔;
[0050]电池包主壳体9的内腔中,设置有电池包主体2;
[0051]电池包主体2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的锂电池20;
[0052]电池包主体2与BMS(即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控制板5相导电连接;
[0053]BMS(即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控制板5上具有MR30插头6。
[0054]在本技术中,具体实现上,电池包主体2包括十二个锂电池20;
[0055]十二个锂电池20形成两并四串电源回路。
[0056]具体实现上,电池包主体2,由十二个锂电池20通过点涂瞬干胶打包而成。
[0057]具体实现上,当电池包主体2包括十二个锂电池20时,电池包主体2 的排布方式为:上下各五个锂电池20并列,以及左右各一个锂电池20;
[0058]电池包主体2的前端面,露出有六个电池正极;
[0059]电池包主体2的后端面,露出有六个电池负极。
[0060]具体实现上,电池包主体2的前端面,通过点焊两个第五镍片35和两个第四镍片34的后侧面,实现导电连接;
[0061]电池包主体2的后端面,通过点焊第一镍片31、第二镍片32和第三镍片33的前侧面,实现导电连接。
[0062]具体实现上,第一镍片31、第二镍片32和第三镍片33的后侧面,粘贴有第一纸垫片41(具体为青稞纸垫片)。
[0063]具体实现上,第五镍片35和第四镍片34的前侧,点焊在BMS(即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控制板5的焊盘上;
[0064]第五镍片35与电池控制板5之间,以及第四镍片34与电池控制板5之间,粘贴设置有第二纸垫片42(具体为青稞纸垫片,其上预留有方便点焊的豁口)。
[0065]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上壳(11)、电池包下壳(12)和电池包主体(2),其中:电池包上壳(11)和电池包下壳(12)上下扣合在一起,组成电池包主壳体(9);电池包主壳体(9)具有中空的内腔;电池包主壳体(9)的内腔中,设置有电池包主体(2);电池包主体(2)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的锂电池(20);电池包主体(2)与BMS电池控制板(5)相导电连接;BMS电池控制板(5)上具有MR30插头(6);MR30插头(6),用于与位于外部的移动电源主控制电路板上的MR30插孔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电池包主体(2)包括十二个锂电池(20);十二个锂电池(20)形成两并四串电源回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电池包主体(2),由十二个锂电池(20)通过点涂瞬干胶打包而成。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当电池包主体(2)包括十二个锂电池(20)时,电池包主体(2)的排布方式为:上下各五个锂电池(20)并列,以及左右各一个锂电池(20);电池包主体(2)的前端面,露出有六个电池正极;电池包主体(2)的后端面,露出有六个电池负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电池包,其特征在于,电池包主体(2)的前端面,通过点焊两个第五镍片(35)和两个第四镍片(34)的后侧面,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宪成
申请(专利权)人:鲁宪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