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以及炉管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8524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以及炉管,包括基座以及设于基座上的碳化硅棒固定部;其中,基座具有弧形底面,用于与炉管的内壁面接触;碳化硅棒固定部包括固定座和抱箍,固定座上开设有固定槽,该固定槽为用于支撑碳化硅棒的开放式凹槽,且开口的朝向背离基座的弧形底面;而抱箍则可拆卸地设于固定槽槽口的一侧,半封闭式地将碳化硅棒紧固于开放式凹槽中。该固定装置与炉管连接的更加紧密,避免其发生位移而造成碳化硅棒的偏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定装置以及炉管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装置以及炉管。
技术介绍
在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石墨舟载片在炉管内的工艺处理需要用到碳化硅棒的支撑。为保证碳化硅棒的稳定性,目前多采用卡扣结构固定碳化硅棒,但是这种固定方式不够牢固,容易发生脱落造成碳化硅棒的位移,导致碳化硅棒因受力不均匀而发生损坏。另外,由于卡扣结构对碳化硅棒的紧固过于紧密,因此当卡扣结构固定碳化硅棒时,会使碳化硅棒产生一定的应力集中,同样容易造成碳化硅棒的损坏,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与炉管的连接更加紧密、牢固,避免出现因连接件脱落而导致碳化硅棒形变或损坏的现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包括基座以及设于所述基座上的碳化硅棒固定部;其中,所述基座具有弧形底面,所述弧形底面用于与炉管的内壁面接触;所述碳化硅棒固定部包括固定座和抱箍,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为用于支撑碳化硅棒的开放式凹槽,所述固定槽开口的朝向背离所述基座的弧形底面;所述抱箍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固定槽槽口的一侧,半封闭式地将所述碳化硅棒紧固于所述开放式凹槽中。进一步地,所述抱箍包括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槽口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槽口的另一侧之间形成缝隙。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槽的任一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对轴向穿设于所述固定槽中的炭化硅棒的端部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可调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可调安装孔为条孔,所述条孔沿所述弧形底面的周向延伸。进一步地,所述可调安装孔有两个,且对称的设置在所述碳化硅棒固定部的两侧。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固定装置的炉管,包括两条沿所述炉管的轴向布置的碳化硅棒,每条所述碳化硅棒的至少两个端部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固定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基座设有拟合炉管内壁的弧形底面,使其与炉管内壁贴合的更加紧密,并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固定装置与炉管连接的更加牢固,避免其发生位移而造成碳化硅棒的偏移。同时,固定座上还开设有开放式的固定槽,不仅方便工作人员对碳化硅棒的装卸,还起到了良好的定位作用。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碳化硅棒的稳定性,本技术在固定槽槽口的一侧还设有用于紧固碳化硅棒的抱箍。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装配于炉管内的轴向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1、固定装置;11、基座;111、可调安装孔;12、碳化硅棒固定部;121、固定座;122、固定槽;123、抱箍;1231、固定端;1232、自由端;124、挡板。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方法和装置的例子。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1,包括基座11和固定于基座11上的碳化硅棒固定部12,其中基座11具有拟合炉管3内壁的弧形底面,以便于与炉管3内壁贴合的更加紧密,不留间隙,保证了基座11与炉管3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弧面底面与炉管3形成面接触,可以具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本实施例的基座11具有更大的负载能力。而碳化硅棒固定部12则包括固定座121和抱箍123。其中,固定座121上开设有固定槽122,固定槽122为用于支撑碳化硅棒2的开放式凹槽,且凹槽开口的朝向背离基座11的弧形底面;同时为了进一步紧固碳化硅棒2,防止其发生位移,还在固定槽122槽口的一侧可拆卸地设置有抱箍123,半封闭式地将碳化硅棒2紧固于开放式凹槽中。实际使用时如图1所示,将两根碳化硅棒2沿炉管3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并利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1将两根碳化硅棒2固定于炉管3的底部,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碳化硅棒2至少在棒体两端各设一个固定装置1,以保证碳化硅棒2的稳定性,如若需要碳化硅棒2负载更重的石墨舟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沿棒体的轴向增加多个固定装置1,以起到支撑棒体对抗径向剪切力的作用,避免因载荷过大而造成碳化硅棒2的形变或断裂,同时,也不必为了负载更重的石墨舟4而刻意增加碳化硅棒2的直径,进一步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实施例采用开放式的固定槽122放置碳化硅棒2,便于工作人员操作的同时,也对碳化硅棒2起到了良好的定位作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防止碳化硅棒2在炉管3内发生偏移而打破自身原有的受力平衡,造成棒体的形变或损坏与石墨舟4的倾覆,进而影响整个生产进程,并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抱箍123包括固定端1231和自由端1232,其中固定端1231与固定槽122槽口的一侧可拆卸连接,而自由端1232则搭扣在碳化硅棒2的棒体上进行紧固,与槽口的另一侧之间形成缝隙。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抱箍两端固定的紧固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抱箍123单侧固定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碳化硅棒2的应力集中问题。具体来说,碳化硅棒2内应力的产生因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抱箍123过紧,从而对碳化硅棒2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其内应力增大;其二是碳化硅棒2承载石墨舟4后,势必会因为受到石墨舟4向下的压力,而导致碳化硅棒2棒体与石墨舟4接触点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当出现应力集中时,通常碳化硅棒2会自动地发生轻微且合理的形变,以将过于集中的应力分摊到整个棒体上,避免损坏,如若此时将棒体两端通过传统抱箍两端固定的紧固方式锁死,集中的应力就无法有效分散,再加上棒体本身因抱箍123压力而产生的应力,很有可能造成碳化硅棒2的断裂。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设置抱箍123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防止碳化硅棒2发生位移而进行的简单紧固,因此固定端1231单侧固定的方案不仅能防止碳化硅棒2的偏移,还能有效地保护碳化硅棒2,并大大提高其承重能力。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固定槽122的任一一端设有挡板124,当固定装置1设置在碳化硅棒2两端时,挡板124可以有效限制碳化硅棒2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移,避免碳化硅棒2发生损坏时钻出固定装置1,损坏炉管3内壁。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1上还开设有可调安装孔111,用来调整碳化硅棒2的位置。其中,可调安装孔111为条孔,且沿基座11弧形底面的周向延伸。具体地,由于石墨舟4的型号不尽相同,因此对碳化硅棒2的间距要求也不相同,当炉管3上用于安装固定装置1的螺孔位置固定时,可以通过移动基座11来调整两条碳化硅棒2间的距离,以适用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以及设于所述基座上的碳化硅棒固定部;其中,所述基座具有弧形底面,所述弧形底面用于与炉管的内壁面接触;/n所述碳化硅棒固定部包括固定座和抱箍,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为用于支撑碳化硅棒的开放式凹槽,所述固定槽开口的朝向背离所述基座的弧形底面;/n所述抱箍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固定槽槽口的一侧,半封闭式地将所述碳化硅棒紧固于所述开放式凹槽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以及设于所述基座上的碳化硅棒固定部;其中,所述基座具有弧形底面,所述弧形底面用于与炉管的内壁面接触;
所述碳化硅棒固定部包括固定座和抱箍,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为用于支撑碳化硅棒的开放式凹槽,所述固定槽开口的朝向背离所述基座的弧形底面;
所述抱箍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固定槽槽口的一侧,半封闭式地将所述碳化硅棒紧固于所述开放式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包括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槽口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槽口的另一侧之间形成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淇文赵爱爽卞英豪
申请(专利权)人: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