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泉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538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泉池,包括池身、设置于池身顶部的池体以及设置于池身内部的控制装置;所述池身内部还设置有热气输送部、热气输送管路、温泉水输送机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进水端分别与排水口以及外部水源连接,温泉水输送机构的出水端与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的进气端与外部进气管路连接,热气输送部的出气端与热气输送管路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的出气端与外部排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设置于温泉水输送机构的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温泉池,可保证池身内部环境干燥且温度适宜,确保温泉池内部的电子器件在较长一段时间不使用后仍可正常工作,降低温泉池出现故障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泉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造温泉水池
,特别涉及一种温泉池。
技术介绍
由于温泉水对人体具有较好的疗效,现有的水池开始具备可产出温泉水的条件,一般是采用矿化罐对自来水进行矿化处理,使水池所输出的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达到温泉水的效果。现有的室外温泉池在安装时,为了节约空间和保持室外美观,一般会在地上开设一个与温泉池大小适配的且开口向上的凹槽,并将温泉池固定于凹槽内。设置于北方室外的温泉池,由于北方天气寒冷,地下的温度相对于地面的温度较低且地下的湿度相对于地面的湿度较高,若温泉池的使用频率较低,则设置于温泉池底部的电子器件容易受潮损坏且容易出现电子元件冻结情况,导致温泉池无法正常使用。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泉池,池身内设置有热气输送机构,用于保证池身内部环境干燥且温度适宜,确保温泉池的电子器件可正常工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温泉池,包括池身、设置于池身顶部的池体、设置于池身内部的控制装置以及设置于池体上表面的控制面板,所述池体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池身内部还设置有热气输送部、热气输送管路、温泉水输送机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进水端分别与排水口以及外部水源连接,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出水端与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的进气端与外部进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的出气端与热气输送管路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的出气端与外部排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设置于温泉水输送机构的下方;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控制装置的下方。所述的温泉池中,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包括过滤部、加热部和矿化部,所述过滤部的进水端分别与外部水源以及排水口连接,所述过滤部的出水端与加热部的进水端连接,所述加热部的出水端与矿化部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矿化部的出水端与进水口连接。所述的温泉池中,所述加热部包括水管组件、电磁线圈、电磁屏蔽层和电磁控制器;所述电磁线圈缠绕在水管组件上,所述电磁线圈与电磁控制器连接,所述电磁控制器与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电磁屏蔽层设置于电磁线圈的外侧。所述的温泉池中,所述过滤部包括沿着进水和出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所述第一过滤装置为填充有RO滤芯的第一过滤装置,所述第二过滤装置为填充有纳滤滤芯的第二过滤装置。所述的温泉池中,所述矿化部包括包括矿化罐,所述矿化罐内设置有矿石滤芯。所述的温泉池中,还包括稳流机构,所述稳流机构输出的水流的流动方向与游泳者游泳方向相反,所述稳流机构包括若干均匀地设置于池体上的稳流孔,所述稳流孔与进水口设置于池体的同一侧,所述稳流机构的进水端与加热部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的温泉池中,所述稳流机构还包括箱体、层流推进器和导流器;所述层流推进器设置于箱体内,所述层流推进器的输入端与控制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箱体上设置有与稳流孔连通的出水孔,所述层流推进器设置有出水腔,所述出水腔与出水孔配合连接;所述导流器设置于出水腔内,所述导流器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导水通道。所述的温泉池中,所述热气输送部包括沿着空气进出方向依次设置的空气加热装置和风机,所述风机和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泉池,温泉水输送机构的下方设置有热气输送部和热气输送管路,可输送热气对池身内部环境进行除湿和升温,避免由于池身内部环境温度过低或潮湿导致电子元件出现损坏的情况,使温泉池在使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正常工作状态,降低温泉池出现故障的概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温泉池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热气输送管路在池身内部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池身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稳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池身、11-温度传感器、12-湿度传感器、2-池体、21-进水口、22-排水口、31-热气输送管路、32-热气输送部、4-加热部、41-水管组件、42-电磁线圈、43-电磁屏蔽层、44-电磁控制器、51-第一过滤装置、52-第二过滤装置、6-矿化罐、71-箱体、72-层流推进器、73-导流器、74-稳流孔、8-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泉池,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泉池,包括池身1、设置于池身1顶部的池体2、设置于池身1内部的控制装置8以及设置于池体2上表面的控制面板,所述池体2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21,所述池体2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22;所述池身1内部还设置有热气输送部32、热气输送管路31、温泉水输送机构、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进水端分别与排水口22以及外部水源连接,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出水端与进水口21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32的进气端与外部进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32的出气端与热气输送管路31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31的出气端与外部排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31设置于温泉水输送机构的下方;所述控制面板、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分别与控制装置8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设置于控制装置8的下方。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实时检测池身1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并将实时检测的结果反馈至控制装置8,控制装置8将检测结果与预设的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进行比较,判断是否需要启动热气输送部32进行热气输送;可根据实际情况,如温泉池安装的地理位置和安装深度设置需启动热气输送部32的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如当温度传感器11所检测的实时温度值低于12摄氏度或当湿度传感器12所检测的实时湿度值大于70%RH时,控制装置8控制热气输送部32开始工作;热气输送部32对从外部进气管路输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空气输送至热气输送管路31内,热空气沿着热气输送管路31在温泉水输送机构下方行走一圈,有效提高池身1内部的温度并降低环境湿度,使池身1内的电子器件不会因为温度太低或湿度太大而无法正常工作,降低温泉池出现故障的概率;与池身1内部空气进行换热后的热空气通过外部排气管路排出温泉池外。当温泉池需要输送温泉水或需要进行排水时,用户点击控制面板上对应的按钮,控制装置8根据所接收到的命令控制温泉水输送机构进行输送温泉水或控制排水口22开启并进行排水;当用户点击控制面板上的循环用水按钮时,控制装置控制排水口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泉池,包括池身、设置于池身顶部的池体、设置于池身内部的控制装置以及设置于池体上表面的控制面板,所述池体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池身内部还设置有热气输送部、热气输送管路、温泉水输送机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进水端分别与排水口以及外部水源连接,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出水端与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的进气端与外部进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的出气端与热气输送管路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的出气端与外部排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设置于温泉水输送机构的下方;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控制装置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泉池,包括池身、设置于池身顶部的池体、设置于池身内部的控制装置以及设置于池体上表面的控制面板,所述池体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池身内部还设置有热气输送部、热气输送管路、温泉水输送机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进水端分别与排水口以及外部水源连接,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的出水端与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的进气端与外部进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部的出气端与热气输送管路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的出气端与外部排气管路连接,所述热气输送管路设置于温泉水输送机构的下方;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控制装置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泉水输送机构包括过滤部、加热部和矿化部,所述过滤部的进水端分别与外部水源以及排水口连接,所述过滤部的出水端与加热部的进水端连接,所述加热部的出水端与矿化部的进水端连接,所述矿化部的出水端与进水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温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包括水管组件、电磁线圈、电磁屏蔽层和电磁控制器;所述电磁线圈缠绕在水管组件上,所述电磁线圈与电磁控制器连接,所述电磁控制器与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电磁屏蔽层设置于电磁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泽婷李源楷李智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