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401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涉及石油工程器械领域。通过采用包括电磁加热主体和高频电源,电磁加热主体包括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铰链连接形成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加热上盖设置有温控组件和第一高频线圈,加热下盖设置有第二高频线圈,第一高频线圈和第二高频线圈连接形成加热线圈,加热线圈与高频电源电性连接的技术方案,具有适用性广、热效率高、安全系数高和方便灵活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石油工程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体矿物。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生的油状液体矿物称石油,把可燃气体称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研究的深入,认识到它们在组成上均属烃类化合物,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因此把它们统称为石油。每到秋冬季节,温度降低,稠油、超稠油流动性差,会在输油管道内发生凝结,不利于开采。目前采油工冬季普遍使用汽油喷灯对井口进行明火烘烤加热,这样做危险性极大,属于石油行业明令禁止的严重违章行为。其危害性有:一是明火烘烤井口,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严重威胁员工生命安全;二是如果员工喷灯操作不当,会发生烧伤、物体打击等事故;三是班站存储大量石油原油,有很大的火灾隐患。此外,还有采用管道绕线圈或单绕组线圈软开启的加热方式,但管道绕线圈加热方式存在着下述弊端:不能实现现场即安、即拆功能;不能多处灵活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其能够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适用性广,热效率高,安全系数高,方便灵活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电磁加热主体和高频电源,电磁加热主体包括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铰链连接形成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加热上盖设置有温控组件和第一高频线圈,加热下盖设置有第二高频线圈,第一高频线圈和第二高频线圈连接形成加热线圈,加热线圈与高频电源电性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温控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和控制开关,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控制器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对加热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反馈到温度控制器,控制开关与上述加热线圈电性连接,温度控制器具有可以调节稀、稠油两管道内输油管加热温度的作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热上盖设置有电源接口,电源接口包括第一电源接口和第二电源接口,第一电源接口与第二电源接口均与上述第一高频线圈电性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稀油管通道包括第一稀油槽和第二稀油槽,第一稀油槽设置于上述加热上盖,第二稀油槽设置于上述加热下盖,第一稀油槽和第二稀油槽表面均设置有隔热膜,隔热膜可以隔绝加热时产生的热量,防止对高频线圈产生破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稠油管通道包括第一稠油槽和第二稠油槽,第一稠油槽设置于上述加热上盖,第二稠油槽设置于上述加热下盖,第一稠油槽和第二稠油槽表面均设置有隔热膜。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高频线圈的两端均连接设置有第一接口,上述第二高频线圈的两端均连接设置有第二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配合连接,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采用可导金属材料。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热线圈环绕设置于上述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均设置有把手,加热上盖还设置有移动扶手。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高频线圈和第二高频线圈均为AGRP硅橡胶玻璃纤维硅树脂线圈。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高频电源是不低于5000Hz的高频电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1.适用性广。本技术通过采用包括电磁加热主体和高频电源,电磁加热主体包括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铰链连接形成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加热上盖设置有温控组件和第一高频线圈,加热下盖设置有第二高频线圈,第一高频线圈和第二高频线圈连接形成加热线圈,加热线圈与高频电源电性连接的技术方案,可以同时满足稀、稠两种类型的原油混合物的加热,通过温控组件可以使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内的输油管道同时进行加热或者分别进行不同温度的加热,具有适用性广的有益效果。2.热效率高。本技术通过采用包括电磁加热主体和高频电源,电磁加热主体包括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铰链连接形成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加热上盖设置有温控组件和第一高频线圈,加热下盖设置有第二高频线圈,第一高频线圈和第二高频线圈连接形成加热线圈,加热线圈与高频电源电性连接的技术方案,使得本技术产生的磁场均匀的环绕分布在输油管道上,又无外泄磁场,从而在输送稀、稠油的金属管道上产生涡流,使管道自身快速发热,加热温度均匀,同时,由于本技术自身不发热,所以不会产生额外的热损耗,热效率可以达到98%,相比传统加热方式,本技术具有节约能源,热效率高的有益效果。3.安全系数高。本技术通过采用包括电磁加热主体和高频电源,电磁加热主体包括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铰链连接形成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加热上盖设置有温控组件和第一高频线圈,加热下盖设置有第二高频线圈,第一高频线圈和第二高频线圈连接形成加热线圈,加热线圈与高频电源电性连接的技术方案,在加热过程中,不会直接接触到输油管道中的油水混合物,油水混合物和电完全分离,无漏电和触电的危险,加热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明火或者火星产生,在石油开采过程保证了作业的安全。4.方便灵活。本技术通过采用电磁加热主体包括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铰链连接的技术方案,使得电磁加热主体可以方便的安装和拆卸,根据石油采集过程中的具体需求选择安装位置,十分的方便和灵活,同时,电磁加热装置直接安装于输油管道上,不会破坏原管道工艺,安装和维护简单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对应于图2的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示意图。图标:1-加热上盖;11-第一接口;2-加热下盖;21-第二接口;3-稀油管通道;31-第一稀油槽;32-第二稀油槽;4-稠油管通道;41-第一稠油槽;42-第二稠油槽;5-温控组件;51-温度传感器;52-温度控制器;53-控制开关;6-加热线圈;61-第一高频线圈;62-第二高频线圈;7-第一电源接口;8-第二电源接口;9-移动扶手;10-把手;12-隔热膜。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加热主体和高频电源,所述电磁加热主体包括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所述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铰链连接形成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所述加热上盖设置有温控组件和第一高频线圈,所述加热下盖设置有第二高频线圈,所述第一高频线圈和第二高频线圈连接形成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高频电源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加热主体和高频电源,所述电磁加热主体包括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所述加热上盖和加热下盖铰链连接形成稀油管通道和稠油管通道,所述加热上盖设置有温控组件和第一高频线圈,所述加热下盖设置有第二高频线圈,所述第一高频线圈和第二高频线圈连接形成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高频电源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和控制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加热线圈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上盖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包括第一电源接口和第二电源接口,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口均与所述第一高频线圈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稠油双管道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油管通道包括第一稀油槽和第二稀油槽,所述第一稀油槽设置于所述加热上盖,所述第二稀油槽设置于所述加热下盖,所述第一稀油槽和第二稀油槽表面均设置有隔热膜。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长民户爽李聪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志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