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可固定缆线的固定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2823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灯源、一缆线以及一固定盖。第一基板具有一凹槽。第二基板具有一板体及一扣勾,扣勾是突出于板体,第二基板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上方并与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灯源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以及一缆线位于该第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于灯源。固定盖位于第二基板的上方,其包含一护持部、一旋转轴,以及一插梢。旋转轴延伸自护持部的一第一侧,用来于转动时带动护持部。插梢延伸自护持部的一第二侧,用来插入第一基板的凹槽。如此一来,护持部可与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以容置缆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固定盖,尤指一种可固定缆线的背光 模组及其固定盖。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显示面板("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IXD panel)是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的功能即在于 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通过简洁有效的光机构转化成高亮度 且均一辉度的面光源产品,而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经由液晶的转换使液晶 显示面板能正常显示影像。液晶显示面板现已广泛应用于监视器、笔记本 电脑、数码相机及投影机等具成长潜力的电子产品,尤以笔记本电脑及LCD 监视器等大尺寸用面板需求最大,也因此对于背光模组需求成长也日趋强 烈。请参阅图l,图1为已知一背光模组10与一液晶面板11的结构示意图。 背光模组10主要由一发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管、热阴极荧光管、发光二 极管)14、 一反射板(Reflector) 16、 一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 15、 一 扩散片(Diffusion Sheet) 13、 一棱镜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12 及一外框17等组件组装而成。发光源14 一般为一冷阴极射线管,发光源 14射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5后,会导引射入的光线将其分布成均匀的面光 源,反射板16会将射入底面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5中,以增加光线的使 用效率。由导光板15射出的光线在经由扩散片13的均光作用与棱镜片12 的集光作用以提高光线的亮度与均匀度后,接着再射入液晶面板11内,以使液晶面板11显示影像。此外,外框17是用来包覆及保护上述零件。请参阅图2。图2为已知一背光模组20的部分示意图。背光模组20的 一灯源线23由背光模组20的背面出线并固定,其固定方式通常是使用背 光模组20的一外框21延伸而成的一卡勾22以固定之。然而,由图2可知, 若卡勾22太靠近背光模组20的边缘,则会导致灯源线23偏出背光模组20 的外侧。如此一来,在接下来的组装过程中,外露的灯源线23就会很容易 被显示器内部的金属件刮伤,进而影响显示器的运作,甚至会出现内部电 路短路的问题。请参阅图3,图3为另一已知背光模组30的部分示意图。由图3可知, 若背光模组30内的一挡板31与一卡勾33之间的间隙过大,则会出现对穿 过其间的一灯源线34夹持力不足的问题,只要稍微的外力拉扯就容易使灯 源线34从挡板31与卡勾33的夹持中脱离。若挡板31与卡勾33之间的间 隙过小,则容易出现灯源线34的外缘包覆被刮伤的问题。所以不管是如图 2或图3所示的固定灯源线的方式都在使用上有些限制或缺陷。请参阅图4,图4为另一已知背光模组40的分解示意图。由图4可知, 背光模组40中的固定盖41仅以扣合的方式连接于基板42上,也就是说, 固定盖41与基板42为可分离的元件,因此在维修时,固定盖41往往会从 基板42上拆卸下来以利后续的维修,等到维修完毕后,再把固定盖41装 回基板42上,如此一来,不仅会造成维修上的不便,更容易会因一时的疏 忽而造成固定盖41的遗失。此外,固定盖41与基板42仅以扣合的方式连 接,故容易形成间隙空间,进而在如图4所示的开孔32处产生漏光的现象 而减损液晶面板的亮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可固定缆线的固定盖,可简化 现有技术因固定盖与基板为可分离的元件所带来的繁复拆除流程,并可避免因一时疏失而遗失固定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这样实现的, 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含 一第一 基板,具有一凹槽; 一第二基板,具有一板体及一扣勾,该扣勾突出于该 板体,该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上方并与该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 置空间; 一灯源,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 一缆线,位于该第二基板的 上方并耦接于该灯源; 一固定盖,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上方,该固定盖包 含 一护持部,与该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以用来容置该缆线; 一旋转轴,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一侧,且卡合于该扣勾,用来于转动时 带动该护持部; 一插梢,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二侧,用来插入该第一基 板的所述凹槽。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用于固定缆线的固定盖,是位于一基板上,该固定 盖包含 一护持部,与该基板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以用来容置一缆线;一 旋转轴,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一侧,用来于转动时带动该护持部; 一插 梢,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二侧,用来插入一凹槽。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含 一第一基板,具有一 旋转轴; 一第二基板,具有一板体及一扣勾,该扣勾突出于该板体,该第 二基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上方并与该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一 灯源,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 一缆线,位于该第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 于该灯源; 一固定盖,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上方,包含一护持部,与该第 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以用来容置该缆线; 一夹持机构,延伸自 该护持部的一第一侧,用来夹持该旋转轴; 一第一延伸部,延伸自该护持 部的一第二侧; 一第一卡勾,延伸自该第一延伸部,用来卡合该第二基板 的该扣勾。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固定盖,是用于固定一缆线于一基板上,该固定盖 包含一护持部,与该基板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以用来容置该缆线; 一夹持 机构,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一侧,用来夹持一旋转轴; 一第一延伸部,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二侧; 一第一卡勾,延伸自该第一延伸部,用来卡 合该基板的一扣勾。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含一第一基板,具有一嵌合部; 一第二基板,具有一板体及一扣勾,该扣勾突出于该板体,该第二 基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上方并与该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 一灯 源,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 一缆线,位于该第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于 该灯源; 一固定盖,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上方,该固定盖包含 一护持部, 与该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以用来容置该缆线; 一滑槽,延伸 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一侧,用来滑进该第一基板的所述嵌合部; 一卡勾,延 伸自该护持部的该第一侧,用来卡合该第一基板的该嵌合部。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固定盖,是用于固定一缆线于一基板上,该固定盖 包含一护持部,与该基板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以用来容置该缆线; 一滑槽, 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一侧; 一卡勾,延伸自该护持部的该第一侧,.用来 卡合另一基板。综上所述,相比已知技术的固定盖仅以扣合的方式连接于基板上的机 构设计,本专利技术是利用固定盖的旋转轴扣合于基板的扣勾上、或是利用固 定盖的夹持机构夹持住基板的旋转轴的机构设计,或是利用固定盖的卡勾 扣合住基板的嵌合部的方式以达到将固定盖固定于基板上的目的,如此一 来,本专利技术不仅可简化现有技术因固定盖与基板为可分离的元件所带来的繁复拆除流程,并可避免因一时疏失而遗失固定盖的问题。 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已知背光模组的部分示意图。图3为另一已知背光模组的部分示意图。图4为另一已知背光模组的分解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液晶屏幕的部分示意图。图6为图5液晶屏幕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5固定盖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液晶屏幕的部分示意图。图9为图8液晶屏幕沿着9-9'剖面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10为图8固定盖的放大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包含:一第一基板,具有一凹槽;一第二基板,具有一板体及一扣勾,该扣勾突出于该板体,该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上方并与该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一灯源,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一缆线,位于该第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于该灯源;一固定盖,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上方,该固定盖包含:一护持部,与该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以用来容置该缆线;一旋转轴,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一侧,且卡合于该扣勾,用来于转动时带动该护持部;一插梢,延伸自该护持部的一第二侧,用来插入该第一基板的所述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芳志陈俊名黄俊玮丘振铭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