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释药球囊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1709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释药球囊导管,所述释药球囊导管的第二球囊包括第一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近端的第二区域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远端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微孔,释药时,所述第二球囊处于膨胀状态,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直径,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均与腔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区域与腔道的内壁围合形成释药空间。药液在释药空间内不会流失或极少流失,释药空间外的流体也不能进入释药空间内,因此,释药空间内的药液可以充分用于治疗病变部位,增大了转载率的同时,实现了精准给药。此外,也降低了药液流失造成腔道堵塞以及机体代谢负担大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释药球囊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释药球囊导管。
技术介绍
释药球囊导管是近些年来出现的用于治疗机体腔道(例如,冠状动脉、血管、咽鼓管、气管、支气管、输尿管、导尿管、尿管、前列腺等)的新兴手段。释药球囊导管的表面涂布有药液,当释药球囊导管到达病变部位后,通过对释药球囊导管充压,可使得释药球囊导管膨胀,从而使得释药球囊导管与腔道的内壁接触并对其施加有压力,撑开病变部位,而释药球囊导管表面的药液可释放至病变部位上,对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用。然而,将释药球囊导管输送到目标腔道内的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药液,而在目标腔道内,被输送至病变部位的过程中,释药球囊导管表面的药液又有一部分可能会被腔道内的流体(例如,血液、尿液、空气等)带走,真正到达病变部位的药液很少。为了彻底修复病变部位,需要一次大剂量给药或多次给药,如此,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损失的药液可能会堵塞腔道和/或增加机体的代谢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释药球囊导管及其释药方法,能够防止或减少药液流失,实现精准给药。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释药球囊导管,所述释药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球囊、第二球囊以及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球囊套设在第一球囊外,所述第一球囊的内部空间构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增压流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被输送至所述第一腔室,或者自所述第一腔室被抽出,药液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被输送至所述第二腔室,或者自所述第二腔室被抽出,所述第二球囊包括第一区域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近端的第二区域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远端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微孔,释药时,所述第二球囊处于膨胀状态,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直径,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均与腔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区域与腔道的内壁围合形成释药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球囊为半顺应性球囊或非顺应性球囊。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球囊为顺应性球囊或半顺应性球囊或非顺应性球囊。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前,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均处于折叠状态。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一腔室内输送所述增压流体,使得所述第一球囊膨胀时,所述第一球囊撑开并支撑所述腔道。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球囊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第一球囊的中间部分为工作段,用于撑开并支撑所述腔道,所述工作段的形状与所述腔道的形状相匹配。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工作段为圆柱形,所述工作段的外径为1-30mm,所述工作段的长度为5-300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球囊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比所述第二区域的直径小0.1%-50%,和/或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比所述第三区域的直径小0.1%-5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区域上,所述微孔的成孔率为2%-8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由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第三表面构成,所述第二表面自所述第二区域起向内倾斜,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所述第三表面自所述第三区域起向内倾斜,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区域之间,所述微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或者,所述微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二表面和/或所述第三表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微孔的孔径范围为5-200μm,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微孔的孔径范围为10-200μm,所述第三表面上的微孔的孔径范围为10-200μm。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释药球囊导管还包括第一导管以及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套设在所述第一导管外,且所述第一导管的远端与所述第一球囊连接,所述第二导管的远端与所述第二球囊连接,所述第一导管的内部空间构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导管和所述第二导管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通道。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释药球囊导管还包括导丝腔,所述导丝腔的两端均与外界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释药球囊导管还包括显影环,所述显影环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一种释药方法,所述释药方法应用于释药球囊导管,所述释药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球囊、第二球囊、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二球囊套设在第一球囊外,所述第一球囊的内部空间构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二球囊包括第一区域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近端的第二区域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远端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微孔,所述释药方法包括:步骤1,将所述释药球囊导管输送至腔道的病变部位;步骤2,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一腔室内输送增压流体,使得所述第一球囊膨胀以撑开并支撑所述腔道;步骤3,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向所述第二腔室内输送药液,使得所述第二球囊膨胀,当所述第二球囊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直径,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均与所述腔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腔道的内壁围合形成释药空间M,所述药液通过所述微孔流入所释药空间M,用于治疗所述病变部位;步骤4,治疗结束后,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将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增压流体抽出,取出所述释药球囊导管。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释药球囊导管还包括两端均与外界连通的导丝腔,在进行步骤1前,先将导丝从所述导丝腔的远端穿入,再从所述导丝腔的近端穿出,使得所述释药球囊导管沿着所述导丝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释药球囊导管还包括显影环,所述显影环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在所述步骤1中,通过所述显影环来观察所述释药球囊导管放置是否到位。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完成步骤2之后,进行步骤3之前,通过所述第一通道抽回所述第一腔室内的部分所述增压流体。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给药次数为两次或两次以上,完成一次步骤3为完成一次给药,相邻两次给药之间进行恢复工作步骤。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恢复工作步骤包括:先通过所述第二通道抽回所述释药空间内残余的所述药液;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通道抽回所述第一腔室内的部分所述增压流体,以减少所述第一球囊内的压力;最后通过所述第二通道抽回所述第二腔室内残余的所述药液,使得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腔道的内壁分离,从而使得所述腔道恢复工作。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单次给药的时间为3min,所述腔道恢复工作后的工作时间为3~5min。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完成所述恢复工作步骤之后,再次进行所述步骤3之前,还需进行步骤: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一腔室补充所述增压流体,使得所述第一球囊支撑所述腔道。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4中,治疗结束后,还要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将所述释药空间以及所述第二腔室内残余的所述药液抽出后,才能取出所述释药球囊导管。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释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释药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球囊、第二球囊以及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球囊套设在第一球囊外,所述第一球囊的内部空间构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增压流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被输送至所述第一腔室,或者自所述第一腔室被抽出,药液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被输送至所述第二腔室,或者自所述第二腔室被抽出,所述第二球囊包括第一区域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近端的第二区域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远端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微孔,释药时,所述第二球囊处于膨胀状态,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直径,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均与腔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区域与腔道的内壁围合形成释药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释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释药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球囊、第二球囊以及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球囊套设在第一球囊外,所述第一球囊的内部空间构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增压流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被输送至所述第一腔室,或者自所述第一腔室被抽出,药液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被输送至所述第二腔室,或者自所述第二腔室被抽出,所述第二球囊包括第一区域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近端的第二区域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远端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微孔,释药时,所述第二球囊处于膨胀状态,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直径且小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直径,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均与腔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区域与腔道的内壁围合形成释药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球囊处于膨胀状态时,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比所述第二区域的直径小0.1%-50%,和/或所述第一区域的直径比所述第三区域的直径小0.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区域上,所述微孔的成孔率为2%-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由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第三表面构成,所述第二表面自所述第二区域起向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全魏征
申请(专利权)人:童妍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