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拉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9196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拉线,其包括细长且具有柔性的线体以及设置在线体上的第一组织啮合组件和第二组织啮合组件。第一组织啮合组件以及第二组织啮合组件均包括多个组织啮合元件,组织啮合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小端和大端,第一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小端均朝向线体的第一自由端,第二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小端均朝向线体的第二自由端,组织啮合元件具有360°沿周向延伸的壁体,部分壁体沿组织啮合元件的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引导壁。通过设置引导壁,有利于引导机体组织进入组织啮合元件的内腔中,提高组织啮合元件的啮合性能,从而可以提高提拉线的提拉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拉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提拉线。
技术介绍
年龄和环境等因素会导致人体脸部软组织和骨骼容量萎缩,韧带逐渐松弛,浅表肌肉筋膜系统逐渐下垂。颧颊脂肪垫的松弛加之重力的作用,脸部表面组织表现出松垂、弹性减退、皱纹增加和沟槽形成加深等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尤其对脸部的年轻化需求,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提高和保持脸部年轻化是通过一种微创手术将特制的由生物可吸收材料制备的提拉线导入浅层软组织中,通过提拉线优良的提拉和力学平均分配作用将松弛的脸部软组织提拉复位。CN103251433A公开了一种缝合线,包括细长柔性体以及多个组织啮合元件。细长柔性体为多股编织或纺织结构,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每个组织啮合元件限定有穿过它的孔,通过孔穿设在细长柔性体上。细长柔性体上设置有多个结,每个结均比孔大,结将连续布置的组织啮合元件保持在细长柔性体上。组织啮合元件限定有一个窄端和一个张开端,张开端及组织啮合元件内部的开放特征一起合作提供了组织啮合特性,使得缝合线植入后,可以支持、固定组织,从而起到对面部提升和造型的效果。但是,设置结后,会使得细长柔性体在打结处应力增大,造成细长柔性体在打结处变形、断裂。特别地,当细长柔性体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时,在灭菌过程中,细长柔性体在打结处容易发生降解,使得细长柔性体整体强度降低,从而导致灭菌结束后,产品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另外,无法确保组织能够通过张开端进入到组织啮合元件内部,即,组织啮合元件内部可能无法提供啮合特性,从而使得缝合线的提拉能力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拉线,可以引导机体组织进入到组织啮合元件的内腔中,确保机体组织与内腔啮合,提高组织啮合元件的啮合性能,从而提高提拉线对机体组织的提拉能力。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提拉线,所述提拉线包括细长且具有柔性的线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线体上的第一组织啮合组件和第二组织啮合组件,所述线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自由端以及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以及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均包括多个组织啮合元件,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小端和大端,所述小端的外径小于所述大端的外径,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小端均朝向所述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小端均朝向所述第二自由端,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具有360°沿周向延伸的壁体,所述壁体围合形成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使得所述小端具有第一通孔,所述大端具有第二通孔,以及在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内形成有内腔,部分所述壁体沿所述组织啮合元件的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引导壁。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壁在周向上延伸的角度≤18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部分所述壁体沿所述组织啮合元件的径向向外凸起形成补偿壁。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壁在周向上延伸的角度为180°,所述补偿壁在周向上延伸的角度也为180°,所述引导壁和所述补偿壁共同构成所述壁体。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壁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凸起和/或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高度为0.01mm-0.5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01mm-0.5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壁体的内表面上沿所述组织啮合元件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环状凸起。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壁体的外表面设置为光滑的。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组织啮合元件沿轴向的长度为0.5mm-4mm,所述小端的外径为0.05mm-1.2mm,所述大端的外径为0.2mm-1.5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大端的外径是所述小端的外径的2-4倍。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壁体在位于所述小端处的壁厚为0.05mm-0.6mm,所述壁体在位于所述大端处的壁厚为0.02mm-0.5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小端至所述大端的方向,所述壁体的壁厚均匀设置,或者,所述壁体的壁厚逐渐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组织啮合元件通过注射成型或热扩制备。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线体是单根丝线,或者,所述线体是多根丝线形成的编织或纺织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线体的长度为50mm-500mm,所述线体的外径为0.02mm-1.08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线体和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均采用可降解材料制备。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降解材料包括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己内酯、聚对二氧环己酮以及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线体和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均由聚乳酸制备,或者,所述线体和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均由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备,或者,所述线体和所述组织啮合元件中的一个由聚乳酸制备,另一个由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制备。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聚乳酸是左旋聚乳酸,所述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中,丙交酯和乙交酯的质量比为(70-90):(10-3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和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对称分布在所述线体中点的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和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之间的间距H为5mm-50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数量N1为2-20个,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数量N2为2-20个。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N1与所述N2相等。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等间距分布,且间距h1为3mm-10mm,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等间距分布,且间距h2为3mm-10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h1与所述h2相等。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线体上,并且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以及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均包括多个限位件,使得每个所述组织啮合元件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限位件进行限位。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件是设置在所述线体上的空心绳结。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空心绳结的初始直径为0.05mm-2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提拉线还包括导入针,所述导入针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以及穿刺端,所述导入针为两根,两根所述导入针通过各自的所述连接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自由端上。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自由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开口内,然后通过压接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自由端与对应的所述导入针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入针为细长针体,且由金属制成。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入针的长度为50mm-250mm,所述导入针的外径为0.2mm-1.4mm。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提拉线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者采用电子束灭菌。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对所述提拉线预冷冻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线包括细长且具有柔性的线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线体上的第一组织啮合组件和第二组织啮合组件,所述线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自由端以及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以及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均包括多个组织啮合元件,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小端和大端,所述小端的外径小于所述大端的外径,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小端均朝向所述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小端均朝向所述第二自由端,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具有360°沿周向延伸的壁体,所述壁体围合形成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使得所述小端具有第一通孔,所述大端具有第二通孔,以及在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内形成有内腔,部分所述壁体沿所述组织啮合元件的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引导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线包括细长且具有柔性的线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线体上的第一组织啮合组件和第二组织啮合组件,所述线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自由端以及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以及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均包括多个组织啮合元件,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小端和大端,所述小端的外径小于所述大端的外径,所述第一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小端均朝向所述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组织啮合组件的组织啮合元件的小端均朝向所述第二自由端,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具有360°沿周向延伸的壁体,所述壁体围合形成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使得所述小端具有第一通孔,所述大端具有第二通孔,以及在所述组织啮合元件内形成有内腔,部分所述壁体沿所述组织啮合元件的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引导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壁在周向上延伸的角度≤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壁体沿所述组织啮合元件的径向向外凸起形成补偿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佩佩魏征
申请(专利权)人:童妍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