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以及所使用的光反射元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0919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源装置以及所使用的光反射元件。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发光组,发出光源;以及反射微结构层,位于光源装置的基部,以使发光组入射灯箱基部的光在大致上一个方向范围内被反射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反射微结构层的光源装置。技术背景光源装置有很多的应用,例如在平面显示器上已普遍被使用来作为背光模块。在传统的背光模块中,其主要是以扩散片(Difftiser)、增光片(Brightness Enhance Film、 BEF)或反射式增光片(Dual BEF, DBEF)等光学膜片的搭配使 用来达到光均匀与集中的目的。就直下式(Directtype)的光源装置而言,传统结构如图1所示。图1绘示 传统直下式光源装置的剖面是意图。参阅图l,传统光源装置100的底部是 反射面。由灯管102发出的光,其朝下发出的光104、 106,会被反射面反射。 可以了解地、由于反射面是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会依照光学反射定理而反 射,因此反射的光会大幅散开,不具有方向性,不利于增光效果。传统的直下式灯箱的出光效率低且初始光场不具方向性,需透过多片光 学膜片以重新调整光场分布,因此一般而言,其光学效率较低且材料成本较 高。且一般光学膜片皆使用在灯管及扩散板之上。此种传统方式也相对地容 易造成膜片间由于干涉所造成的波紋(moire)现象。上述的背光模块架构所使用的膜片数量多,相对上会造成模块光学效率 降低、模块成本高、组装成品率受限等考量问题。因此,背光模块的设计仍 需要继续研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其包含光学微结构层。利用微结构的适当设 计,可以控制底部光源的出光分布,以产生特定的光场,可以例如简化背光 模块架构及提升光学使用效率。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发光组,发出光源;以及反射微结构层,位于光源装置的基部,以使从发光组向该反射微结构层入射的入射光在大致 上一个方向范围内被该反射微结构层反射出。依照另一实施例,前述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例如可以包括透光材料基层;凹凸微表面结构,形成于透光材料基层上,且与该发光组不同边; 以及光反射面,设置在凹凸微表面结构上,以将入射光源反射。依照另一实施例,前述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例如还包括基材与该透 光材料基层,组合成结构体。依照另一实施例,前述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例如可以包括透光 材料基层;凹凸微表面结构,形成于透光材料基层上,且与发光组不同边; 以及光反射面,设置在邻近凹凸微表面结构的一边,以将入射光源反射。依照另一实施例,前述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例如可以包括透光 材料基层;凹凸微表面结构,形成于透光材料基层上,且与发光组相同边; 以及光反射面,设置在凹凸微表面结构上,以将入射光源反射。依照另一实施例,前述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例如可以包括透光 材料基层;凹凸微表面结构,形成于透光材料基层上,且与发光组相同边; 以及光反射面,设置在透光材料基边的一边,且与凹凸微表面结构不同边, 以将入射光源反射。本专利技术又提出一种光反射元件,可反射入射光源。光反射元件包括反射 微结构层,有反射面以及凹凸微表面结构。反射微结构层用以接收该入射光 源,且将入射光源在大致上相同的一个方向上反射出。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 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绘示传统直下式光源装置的剖面是意图。图2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一种具有反射微结构元件设计的发光装置 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剖面结构示 意图。图6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制作反射微结构层的示意图。图8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验证光强度的分布数据。图9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直下的光源装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光源装置102灯管104、 106:发出光200光源装置202发光源组204反射微结构层206光208区域210透光基层300、 400、 500、 600:反射孩i结构层302、 404:凹凸微表面结构304光反射面700微结构模仁702微结构704塑胶基板706透光材料708凹凸条结构900反射微结构层902光反射面904发光组906扩散片卯8棱镜条层910光912光源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就例如灯箱的发光装置而言,本专利技术透过在发光装置基部,或是灯箱基 部设置有微结构设计与分布,可同时增加出光效率及对初始光场分布的控制 性,增加集光的效果,也因此例如可以有效简化背光模块中的膜片使用数量 并同时降低才莫块成本。又,由于微结构元件是置于灯管及扩散板的下方,可以避免波紋现象及 降低微结构元件在制作上所产生的缺陷要求度,以提高生产成品率。此外,本专利技术尚可例如通过微结构元件的结构图案(structure pattem)的调整,可以控 制反射光场来补偿灯管间的暗区,同时减緩灯管造成亮度不均匀的现象以及 减少灯管的使用量,有效地降低模块成本。以下举一些实施例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特征,但是本专利技术不仅限于所举实施例。图2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一种具有反射微结构元件设计的发光装置 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阅图2,发光装置200会包含有多个不同构件,其中 例如包含有发光组202作为灯源以及反射微结构层204,其例如设于发光装 置的基部。在此,发光组202例如是条状灯管,其向下发出的光会被反射微 结构层接收与反射。反射微结构层例如取区域208的放大结构,包含有透光 基层210,其表面会有凹凸的微结构图案。另外,在凹凸的微结构图案的表 面例如再镀有光反射膜204作为光反射面。通过微结构图案的角度调整,使 得被反射的光206,至少大致上在一角度范围内被反射。因此,反射微结构 层除了可以将入射光反射以继续使用外,又同时具增光的效果。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发光组202,可以是一般的发光元件,其除了条状 灯管以外,例如也可以是点状的灯炮,又或也可以是发光二极管。反射微结 构层的图案,配合所采用的发光组202,可以是一维或二维的设计。至于发 光组202的数量,是依实际需要而定,以构成发光组。以下更举在相同设计原则下,针对反射微结构层的一些设计变化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不受限于 所举的实施例。图3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光源装置的反射微结构层剖面结构示 意图。参阅图3,在此实施例,光源装置的发光组202例如是由直条灯管所 构成。反射微结构层300例如是由透光材料基层302作为主体。在透光材料 基层302上的表面,例如与发光组202不同边的表面会形成有凹凸微表面结 构。凹凸微表面结构的凹凸图案,是相对灯管的位置例如是规则地变化。更 例如,由于灯管本身也会向上发光,因此在发光组202的下方例如通过微结 构的调整,减少反射的强度,可以降低在发光组202的灯管附近有亮度不均 匀的现象。又,为使光能反射回去再使用,在凹凸微表面结构的结构面上也设置有 光反射面304,其例如是反射的镀膜。至于透光材料基层302的材料会有折 射率,其例如是单层或是多层折射率材料。折射率的大小可以决定内全反射 的发生。至于凹凸微表面结构的凹凸结构单元,相隔的距离可以依实际需调 整,以达到适当的分布, 一般例如是由微米到厘米的尺度皆可。又,凹凸微 表面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发光组,发出光源;以及反射微结构层,位于该光源装置的基部,以接收从发光组向该反射微结构层入射的入射光源,且该入射光源在大致上一个方向范围内被该反射微结构层反射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柏宏杨文勋林盈秀鲍友南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