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及栽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9627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5: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及栽植装置,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包括机座,机座上安装有插植组件以及用于将动力传递至插植组件的太阳轮与传动齿轮组;传动齿轮组包括两个过渡轮以及一个行星轮,太阳轮、过渡轮及行星轮三者均为椭圆齿轮;两个过渡轮安装在同一转轴上,且两者的相位不同;其中一个过渡轮与太阳轮啮合,另一个过渡轮与行星轮啮合;行星轮与插植组件驱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传统的行星轮系拆分为两级相互独立的传动齿轮组,两级传动齿轮组的椭圆参数可以不一致,两个过渡轮同转动轴且相位不同,因此行星轮系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规律与变化范围,产生的栽植轨迹可绕开较高的水稻大苗,能适应长秧龄大苗移栽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及栽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及栽植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多为多熟制种植,与国外一年一熟制种植模式相比季节茬口十分紧张,生产中迫切需求水稻长秧龄大苗机插,以适当延长水稻秧龄、缩短大田生育期。现有的水稻高速插秧机栽植机构通过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实现所需的栽植轨迹,主要适用于毯状中小苗移栽,栽植轨迹适应苗高范围一般为10-20cm之间,直接用于移栽超过苗高范围的水稻大苗时,容易因栽植轨迹无法绕过栽插入土的秧苗而将秧苗推倒,进而造成“搭桥、推秧、伤秧”等问题。现有栽植机构的栽植轨迹无法适应大苗,主要原因在于:秧爪取苗并将秧苗栽入土壤中之后,需要绕过的秧苗高度,并行进至秧箱的秧门处进入下一次的取苗、栽植循环。当栽植的秧苗过高时,秧爪无法完全绕过秧苗高度,必须扫过秧苗的一部分才能行进至秧门,进而容易出现将秧苗推倒的现象。如附图1所示为现有的水稻插秧机栽植机构,其采用基于椭圆齿轮或其他非圆齿轮的行星轮系,行星轮系包括太阳轮、过渡轮以及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座(1),所述机座(1)上安装有插植组件(2)以及用于将动力传递至所述插植组件(2)的太阳轮(3)与传动齿轮组(4);/n所述传动齿轮组(4)包括两个过渡轮(41)以及一个行星轮(42),所述太阳轮(3)、过渡轮(41)及行星轮(42)三者均为非圆齿轮;/n两个所述过渡轮(41)安装在同一转轴上,且两者的相位不同;其中一个所述过渡轮(41)与所述太阳轮(3)啮合,另一个所述过渡轮(41)与所述行星轮(42)啮合;所述行星轮(42)与所述插植组件(2)驱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座(1),所述机座(1)上安装有插植组件(2)以及用于将动力传递至所述插植组件(2)的太阳轮(3)与传动齿轮组(4);
所述传动齿轮组(4)包括两个过渡轮(41)以及一个行星轮(42),所述太阳轮(3)、过渡轮(41)及行星轮(42)三者均为非圆齿轮;
两个所述过渡轮(41)安装在同一转轴上,且两者的相位不同;其中一个所述过渡轮(41)与所述太阳轮(3)啮合,另一个所述过渡轮(41)与所述行星轮(42)啮合;所述行星轮(42)与所述插植组件(2)驱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植组件(2)有多组,所有所述插植组件(2)相对于所述太阳轮(3)的转动中心圆周阵列设置,且所述太阳轮(3)与每组所述插植组件(2)之间均设置有所述传动齿轮组(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轮(3)、过渡轮(41)及行星轮(42)三者均为椭圆齿轮,且所有椭圆齿轮的离心率的数值范围为0.10~0.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匀速传动的水稻大苗栽植机构,其特征在于,初始状态下,所述插植组件(2)的取秧针(21)与所述行星轮(42)的长轴之间的相位角为70~85°;所述太阳轮(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兵张文毅刘宏俊严伟纪要李坤
申请(专利权)人: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