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控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9613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控盒,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二、三、四侧板依次连接且与均所述底板连接以形成一容腔;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上均向外凸设有一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上开设有一固定孔;所述第一、二侧板均与所述配合部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固定孔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所在的平面,以使所述电控盒被固定在电器的安装面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控盒使用更少的螺丝、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成本,且占用较少的安装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控盒
本技术涉及电器设备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电控盒。
技术介绍
电控盒广泛地用于空调、洗碗机、洗衣机等电器中,用于收纳家电内部的电控系统。电控盒一般通过靠近其四个角设置的四个配合部与电器本体固定连接。由于配合部与电器本体需要通过螺丝连接,现有技术的电控盒在安装时需要使用较多螺丝,影响安装效率。且由于一些电器的内部空间较小,现有电控盒上某些部位的螺丝可能由于缺少安装空间而难以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控盒安装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控盒。本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控盒,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二、三、四侧板依次连接且与均所述底板连接以形成一容腔;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上均向外凸设有一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上开设有一固定孔;所述第一、二侧板均与所述配合部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固定孔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所在的平面,以使所述电控盒被固定在电器的安装面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平行。本技术的电控盒仅在所述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上设置有两个配合部,所述两个配合部上设置有固定孔,以使本技术的电控盒通过两颗螺丝即可与电器本体连接。同时通过设置所述加强筋,加强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与所述配合部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所述电控盒连接的稳定性。且由于所述固定孔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所在的平面,所述电控盒被固定在电器的安装面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平行。由于所述第三侧板的面积比所述底板的面积小,当所述电控盒被安装至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后,其占用的安装面积较小,为电器的其他部件的安装提供更多的安装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控盒使用更少的螺丝、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成本,且占用较少的安装面积。进一步,所述配合部的背面与所述第三侧板的外侧面重合;所述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配合部的正面。进一步,所述配合部的高度为h,所述第三侧板的高度为H,且h>1/2H。进一步,每个所述配合部均与两个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固定孔设置在该两个加强筋之间。进一步,所述固定孔为槽形孔。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显示屏安装口。进一步,所述显示屏安装口的边缘设置有凸出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翻边。进一步,所述显示屏安装口上端开口,其整体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进一步,所述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上均开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的边缘设置有第二翻边。优选地,所述电控盒一体化成型。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电控盒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控盒的侧视图。其中,1、底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第三侧板,5、第四侧板,6、配合部,61、固定孔,62、加强筋,7、显示屏安装口,71、第一翻边,8、过线孔,81、第二翻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2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电控盒,包括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5;所述第一、二、三、四侧板依次连接且与均所述底板连接以形成一容腔,所述容腔用于放置电路板等元件。作为优选,本技术的电控盒一体化成型。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上均向外凸设有一配合部6,所述配合部上开设有一固定孔61;所述第一、二侧板均与所述配合部6之间连接有加强筋62;所述固定孔61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4所在的平面,以使所述电控盒被固定在电器的安装面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平行。本技术的电控盒仅在所述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上设置有两个配合部,所述两个配合部上设置有固定孔,以使本技术的电控盒通过两颗螺丝即可与电器本体连接。同时通过设置所述加强筋,加强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与所述配合部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所述电控盒连接的稳定性。且由于所述固定孔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所在的平面,所述电控盒被固定在电器的安装面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平行。由于所述第三侧板的面积比所述底板的面积小,当所述电控盒被安装至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后,其占用的安装面积较小,为电器的其他部件的安装提供更多的安装面积。作为优选,所述配合部的背面与所述第三侧板的外侧面重合;所述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配合部的正面。由此,所述电控盒被安装至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后,所述电控盒的第三侧板、两个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安装面完全贴合,使所述电控盒更加稳固。为使所述配合部6与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所述配合部的高度为h,所述第三侧板4的高度为H,且h>1/2H。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电控盒的尺寸、电控盒内部元件的重量,设计所述高度h和高度H的大小,以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之间的连接面积足够大。其中,每个所述配合部6均与两个所述加强筋62连接,所述固定孔61设置在该两个加强筋之间。该两个加强筋分别靠近所述配合部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设置,且所述固定孔设置在所述两个加强筋的中部,以使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侧板或第四侧板的连接处的受力更加均匀。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孔61为槽形孔。将所述固定孔设置为槽形孔,能使所述电控盒在安装时能够根据电器本体上的安装孔位置在一定范围内作适应性调整。优选地,所述固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侧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以使电器本体上的两个安装孔圆心距离与所述电控盒上的两个固定孔的圆心距离有偏差时,可以通过调整螺丝在固定孔内的位置克服所述偏差。本技术的电控盒的第一侧板2上还设置有显示屏安装口7,显示屏安装于所述显示屏安装口内,以使用户便捷地读取显示屏上的信息。为使显示屏与所述电控盒的安装更加稳固,所述显示屏安装口7的边缘设置有凸出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翻边71。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翻边,增大了所述显示屏安装口的边缘的厚度,以增大所述显示屏与所述电控盒的接触面积。同时,由于所述显示屏安装口的边缘的厚度增加,能够提高所述所述显示屏安装口的边缘的强度。其中所述第一翻边71凸出于所述电控盒的外侧设置,避免所述第一翻边凸出于所述电控盒的内部而影响电路板的安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安装口7上端开口,其整体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由此当显示屏安装至所述显示屏安装口后,所述显示屏安装口两侧的斜边对显示屏具有支撑力,减轻显示屏对所述显示屏安装口底边的压力。所述第二侧板3和第四侧板5上均开设有过线孔8,与所述电控盒内的元件连接的线路从所述过线孔穿出所述电控盒。所述过线孔的边缘设置有第二翻边81,以提高所述过线孔的边缘的强度,同时避免由于所述过线孔的边缘太薄而导致线路穿过所述过线孔时容易被刮伤。其中所述第二翻边81凸出于所述电控盒的外侧设置,避免所述第二翻边凸出于所述电控盒的内部而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控盒,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二、三、四侧板依次连接且与均所述底板连接以形成一容腔;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上均向外凸设有一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上开设有一固定孔;/n所述固定孔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所在的平面,以使所述电控盒被固定在电器的安装面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平行;/n所述第一、二侧板均与所述配合部之间连接有加强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控盒,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二、三、四侧板依次连接且与均所述底板连接以形成一容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第四侧板上均向外凸设有一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上开设有一固定孔;
所述固定孔的中心轴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所在的平面,以使所述电控盒被固定在电器的安装面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电器本体的安装面平行;
所述第一、二侧板均与所述配合部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部的背面与所述第三侧板的外侧面重合;
所述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配合部的正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部的高度为h,所述第三侧板的高度为H,且h>1/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顺德立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