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气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8869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气爆装置,包括排气板、轨道、动力装置、抽气管道和抽气装置;排气板连接动力装置,排气板设置在布置于隧道的轨道上,通过动力装置控制排气板在轨道上滑动,使排气板沿着隧道顶部移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其中,排气板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过程中,其顶部与隧道顶部相互贴合;排气板侧面设置有吸气孔,吸气孔连通抽气管道,通过抽气管道连接到抽气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采用主动除气措施,在小型气泡聚集并形成气腔的初期,就通过排气板将气腔推移排出,并且能够通过排气板上吸气孔吸收气腔,避免腔的蓄积,从而在根源上消除气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气爆装置
本技术涉及深层隧道调蓄排水系统的安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止气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工业污水和市政排污量不断增加,现有排水管网排污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污水排污需求。为解决城市污水问题因运而生的城市深层隧道排水系统,便可有效地缓解城市合流制溢流(CSO)、内涝等问题,并在一些国家获得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我国在一些城市(广州、上海、深圳等地)也已采用深层隧道来解决城市洪涝问题。为避开深层隧道建设对地下管线和地铁等设施的影响,城市深层隧道调蓄排水系统一般建设在地下40m~60m处,主要由竖井、隧道、调蓄池和排涝泵等结构组成。深层隧道典型段包括竖井1以及连接在竖井之间的隧道2,如图1中所示;当发生大暴雨时,底面汇集的大量雨水通过竖井进入地下深层隧道,存储部分雨水,在未使用深层隧道时,隧道内处于无水状态被空气填充,发生大暴雨时涝水通过各竖井进入深层隧道,由隧道和调蓄池容积对涝水进行调蓄,当降雨结束后通过隧道末端排涝泵站将深层隧道内的涝水排空。而深层隧道运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引入水,并不断排出气体的过程。由于暴雨历史短、强度大,大量的雨水通过多个入流竖井进入隧道,当水体进入的时候气体从通气井或竖井当中排出,而在隧道从明流向满流转换的过程中,较多的气泡会滞留在隧道顶部,气泡汇聚成气腔3并被水流带到竖井处,在水压力和气腔浮力的共同作用下,水汽混合物从竖井中喷涌而形成气爆现象(geysering),喷涌而出的水汽混合物可冲出地面几十米高,严重威胁地面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同时对隧道的安全运行也带来巨大隐患。目前针对气爆现象,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成熟的预防或解决方式,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在隧道与竖井交接的位置设置一种气腔分隔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减小气腔,从而降低气爆强度今而减小危害。但这种措施的手段将气腔分割为小型气泡,属于被动防御措施,当气腔较大或移动速度较快时,该措施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防止气爆装置,该装置采用主动除气措施,在小型气泡聚集并形成气腔的初期,就通过排气板将气腔推移到竖井处排出,从而在根源上消除气腔。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止气爆装置,包括排气板、轨道、动力装置、抽气管道和抽气装置;排气板连接动力装置,排气板设置在布置于隧道的轨道上,通过动力装置控制排气板在轨道上滑动,使排气板沿着隧道顶部移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其中,排气板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过程中,其顶部与隧道顶部相互贴合;排气板侧面设置有吸气孔,吸气孔连通抽气管道,通过抽气管道连接到抽气装置。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排气板上的旋转轴以及转向机,所述转向机连接排气板的旋转轴,通过转向机带动旋转轴对排气板进行旋转。优选的,排气板面向两个移动方向的侧面分别对应设置有吸气孔,吸气孔上设置有打开和关闭吸气孔的开关装置;开关装置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其状态。更进一步的,所述开关装置为电动阀或电磁阀。优选的,抽气装置包括气泵,气泵设置在抽气管道上,通过气泵将排气板上吸气孔所吸收气体通过抽气管道进行排放。更进一步的,所述抽气管道的排气口位于隧道侧边的竖井中。优选的,所述抽气装置包括第一气泵、第二气泵、第一抽气管道和第二抽气管道;第一抽气管道和第二抽气管道分别连通排气板上的吸气孔;第一气泵设置在第一抽气管道上,第二气泵设置在第二抽气管道上;第一抽气管道的排气口位于隧道一侧的竖井中,第二抽气管道的排气口位于隧道另一侧的竖井中。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连接排气板的第一卷扬机和第二卷扬机,所述第一卷扬机和第二卷扬机分别设置在隧道两边,分别对应控制排气板朝隧道两个方向移动。优选的,所述排气板为弓形板;弓形板顶部与隧道顶部相互贴合,弓形板贴合处采用柔性橡胶边缘,增强封闭性。优选的,所述轨道的数量为两条,两条轨道平行的设置在隧道中,排气板两端分别安装有滚轮,排气板通过两端的滚轮分别对应在两条轨道上滑动。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一种防止气爆装置,包括排气板、轨道、动力装置、抽气管道和抽气装置;其中排气板设置在布置于隧道的轨道上,通过动力装置能够控制排气板在轨道上滑动,其中,排气板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过程中,其顶部与隧道顶部相互贴合;排气板侧面设置有吸气孔,吸气孔连通抽气管道,通过抽气管道连接到抽气装置。在本专利技术中,当要针对隧道进行排气时,启动动力装置,通过动力装置控制排气板在轨上滑动,以沿着隧道顶部向隧道其中一个方向移动;同时启动抽气装置,通过抽气装置在排气板吸气孔吸气,将排气板移动方向侧所形成的气腔通过吸气孔抽出并排出隧道。基于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针对于深层隧道调蓄排水系统,该装置采用主动除气措施,在小型气泡聚集并形成气腔的初期,就通过排气板将气腔推移排出,同时抽气装置通过排气板吸气孔吸收排气板前方的气腔,从而在根源上消除气腔,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气爆现象,保障深层隧道调蓄排水系统的安全。(2)本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排气板上的旋转轴以及转向机,转向机连接排气板的旋转轴,通过转向机带动旋转轴对排气板进行旋转;基于上结构,可以控制排气板旋转成水平或垂直状态,具体为:当要针对隧道进行排气时,通过转动机转动排气板的旋转轴,使得排气板旋转后处于垂直状态;当不对隧道进行排气时,通过转动机转动排气板的旋转轴,使得排气板旋转后处于平行状态,此时排气板就不会阻碍隧道内水流和气流的正常输移。(3)本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中,排气板面向两个移动方向的侧面分别对应设置有吸气孔,排气板侧面上的吸气孔上设置有打开和关闭吸气孔的开关装置;开关装置连接控制,通过控制器控制其状态。其中,当动力装置控制排气板往一个方向移动时,可以控制排气板正面(面朝排气板移动方向)吸气孔上的开关装置闭合,而背面(面背着排气板移动方向)吸气孔上的开关装置断开,基于此,排气板可以超隧道的两个方向移动,从两个方向对隧道进行排气。(4)本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中,抽气管道的排气口可以位于隧道的竖井中,通过排气板吸气孔从隧道中所吸收气体,可以通过抽气管道排放到竖井中,以从竖井处排除,能够从根源上消除气腔。(5)本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中,排气板可以为与隧道顶部形状对应的弓形板,这种结构使得排气板顶部能够和隧道顶部进行完全贴合,有效防止排气板移动过程中,在排气板顶部与隧道顶部接触地方漏气和漏水的现象,保证本专利技术装置排气板排气的有效性。附图说明图1是隧道调蓄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排气板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排气板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安装在隧道时的截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防止气爆装置安装在隧道时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气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板、轨道、动力装置、抽气管道和抽气装置;/n排气板连接动力装置,排气板设置在布置于隧道的轨道上,通过动力装置控制排气板在轨道上滑动,使排气板沿着隧道顶部移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其中,排气板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过程中,其顶部与隧道顶部相互贴合;/n排气板侧面设置有吸气孔,吸气孔连通抽气管道,通过抽气管道连接到抽气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气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板、轨道、动力装置、抽气管道和抽气装置;
排气板连接动力装置,排气板设置在布置于隧道的轨道上,通过动力装置控制排气板在轨道上滑动,使排气板沿着隧道顶部移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其中,排气板在推动隧道内气腔向一侧移动过程中,其顶部与隧道顶部相互贴合;
排气板侧面设置有吸气孔,吸气孔连通抽气管道,通过抽气管道连接到抽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气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排气板上的旋转轴以及转向机,所述转向机连接排气板的旋转轴,通过转向机带动旋转轴对排气板进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气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气板面向两个移动方向的侧面分别对应设置有吸气孔,吸气孔上设置有打开和关闭吸气孔的开关装置;开关装置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其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气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为电动阀或电磁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气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抽气装置包括气泵,气泵设置在抽气管道上,通过气泵将排气板上吸气孔所吸收气体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胡晓张吕文斌王建平张金明莫伟均
申请(专利权)人: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