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884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包括外注水管和径向转动套接在外注水管内的多节内注水管,多节内注水管之间设置突齿用于延时传动,顶层内注水管的顶端连接进水管,顶层内注水管伸出外注水管的位置固定连接旋转把手,外注水管外侧壁位置沿土层厚度等距离布置安装有土壤水分传感器,外注水管的侧壁上开设多个外注水孔,内注水管的侧壁上开设多个内注水孔,内注水管的底部突齿齿数为下一节内注水管顶部突齿的二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科学合理,能实现对不同土层定向注水的目的,对水分含量不同的不同土层进行精准注水,操作简便,控制精准,可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岩土工程土体注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建筑工程中,遇到湿陷性黄土时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即消除其湿陷性,按照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分类(《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第3.0.1条)及不同类别的建筑物要求,采取不同的处理深度。但在施工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地基土含水量偏低,地基处理时,土挤密达不到要求,处理后的湿陷系数达不到设计要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第7.5.3条第3款,要求:“成孔时,地基土宜接近最优(或塑限)含水量,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2%时,宜对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增湿,应在地基处理前(4~6)d,将需增湿的水通过一定数量和一定深度的渗水孔,均匀地浸入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中”。但在实际施工中有不少的问题。地基土中各层土的含水量是不同的,在实际操作时,注水总量容易掌握,但注水部位不好控制,注水往往会造成含水量高的土层其含水量更加高,含水量低的土层可能还是不达到施工所需的指标要求。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定点精准注水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该装置操作简便,能逐层精准注水,使用效果好,能解决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问题,为后期施工作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场地土条件,实用性强,可推广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注水管和转动套接在外注水管内的多节相互连通的内注水管,多节所述内注水管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用于限位并延时传动的突齿,内注水管的底部突齿齿数为下一节内注水管顶部突齿齿数的两倍,位于顶层的内注水管连接进水管,顶层的内注水管伸出外注水管且伸出位置上设置有旋转把手,所述外注水管的外侧壁上对应不同土层深度设置有多个土壤水分传感器,多节所述内注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内注水孔,所述外注水管的侧壁上在对应内注水孔的高度处开设有多个外注水孔,所述外注水孔的数量等于多节内注水管上开设的内注水孔的总数量,位于同一高度的相邻两内注水孔的角度等于同一高度相邻两外注水孔的角度,通过旋转旋转把手使顶层的内注水管先行旋转使内注水孔和外注水孔对准连通从而实现对顶层土层的注水,由于具有延时传动的突齿存在可在顶层土层注水完成后再对第二层土层进行注水,以此类推,实现对不同土层的分别精准注水。优选的,多节内注水管尺寸相同,长度为0.5-1m,沿土层厚度每0.5-1m在外注水管外侧壁位置布置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优选的,所述突齿之间设置有密封橡胶垫。优选的,所述外注水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防止内注水管沿外注水管轴向上下移动的限位环,所述内注水管在对应限位环的位置开设与限位环配合卡位的限位凹槽,限位环与内注水孔错开设置。优选的,所述多个土壤水分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连接土壤水分分析仪连接,通过土壤水分分析仪实时观察被注水土层的水分含量从而控制外注水孔停止注水,依次进行下一土层的注水。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进水量的水表,能控制总注水量。优选的,所述外注水管的侧壁顶端设置有角度盘,位于顶端的内注水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角度盘配合控制旋转角度的指针线,通过观察指针线和角度盘来控制旋转把手的转动角度控制内注水孔的转动角度,使内注水孔和外注水孔能对接连通从而使水从内注水管从外注水孔流入土壤内。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对建筑工程场地土层逐层分级注水,按土层的需水量精准注水,使含水量各不相同的各土层同时达到最优含水量,使用效果好,可推广使用。2、本技术通过旋转把手带动内注水管逐层延时转动从而使内注水孔和外注水孔连通从而实现从内注水管内将水注入土层内,通过齿数减半的突出配合,当上层突齿旋转一定角度后才和下层突齿限位啮合带动下层的内注水管转动,这样就起到了延时转动的效果,实现上下内注水管分层注水。3、本技术在内注水管上开设内注水孔,在外注水管上开设外注水孔,内注水孔可相对外注水管相对转动,转动到某一角度后,二者连通实现出水,完美契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第7.5.3条第3款中记载的“将需增湿的水通过一定数量和一定深度的渗水孔,均匀地浸入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中”的技术要求,规范合理。4、本技术通过在外注水管的外侧壁上对应不同土层的位置安装多个土壤水分传感器,通过土壤水分分析仪实时监测每个土层内的水分含量是否达到预期数值从而及时控制停止注水,科学精准。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第一内注水管和第二内注水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第二内注水管和第三内注水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Ⅰ-Ⅰ截面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Ⅱ-Ⅱ截面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Ⅲ-Ⅲ截面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水表;2—进水管;3—旋转把手;4—外注水管;5—外注水孔;6—土壤水分传感器;7—数据线;8—土壤水分分析仪;9—第一内注水管;10—限位环;11—第一内注水管底部突12—密封橡胶垫;齿;13—第二内注水管顶14—第二内注水管;15—第二内注水管底部突齿;部突齿;16—第三内注水管顶17—第三内注水管;18—内注水孔;部突齿;19—过水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包括外注水管4和转动套接在外注水管4内的三节通过过水孔19连通的内注水管,外注水管4插入提前钻探成孔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内,将地基按每个土层厚度1m分为三个土层,三节内注水管长度和直径均相同且依次为第一内注水管9、第二内注水管14和第三内注水管17,所述内注水管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用于限位并延时传动的突齿,内注水管的底部突齿齿数为下一节内注水管顶部突齿齿数的两倍,第一内注水管9连接进水管2,第一内注水管9伸出外注水管4且伸出位置上设置有旋转把手3,所述外注水管4的外侧壁上对应三个土层深度设置有三个土壤水分传感器6,使三个土壤水分传感器6分别处于三个土层的中间深度位置,第一内注水管9和第二内注水管14的侧壁上开设两列内注水孔18,第三内注水管17的侧壁上开设四列内注水孔18,外注水管4的侧壁上在对应内注水孔18的高度处开设有数目与内注水孔18相等的外注水孔5,位于同一高度的相邻两内注水孔18的角度等于同一高度相邻两外注水孔5的角度,第一内注水管9上的两列内注水孔18之间角度为180°,第二内注水管14上的两列内注水孔18之间的角度为45°,第三内注水管17上开设的四列内注水孔18之间的角度为45°,通过旋转旋转把手使顶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注水管和转动套接在外注水管内的多节相互连通的内注水管,多节所述内注水管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用于限位并延时传动的突齿,内注水管的底部突齿齿数为下一节内注水管顶部突齿齿数的两倍,位于顶层的内注水管连接进水管,顶层的内注水管伸出外注水管且伸出位置上设置有旋转把手,所述外注水管的外侧壁上对应不同土层深度设置有多个土壤水分传感器,多节所述内注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内注水孔,所述外注水管的侧壁上在对应内注水孔的高度处开设有多个外注水孔,所述外注水孔的数量等于多节内注水管上开设的内注水孔的总数量,位于同一高度的相邻两内注水孔的角度等于同一高度相邻两外注水孔的角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注水管和转动套接在外注水管内的多节相互连通的内注水管,多节所述内注水管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用于限位并延时传动的突齿,内注水管的底部突齿齿数为下一节内注水管顶部突齿齿数的两倍,位于顶层的内注水管连接进水管,顶层的内注水管伸出外注水管且伸出位置上设置有旋转把手,所述外注水管的外侧壁上对应不同土层深度设置有多个土壤水分传感器,多节所述内注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内注水孔,所述外注水管的侧壁上在对应内注水孔的高度处开设有多个外注水孔,所述外注水孔的数量等于多节内注水管上开设的内注水孔的总数量,位于同一高度的相邻两内注水孔的角度等于同一高度相邻两外注水孔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湿陷性黄土中定点把向注水的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宇清白玉生贾烁华李强杨云峰郑芸王爱民李雪武志飞李浩鹏李远平贾冠华巩天真常积玉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山西科汇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山西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