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不停车通过待行区的最优控制系统简化和数值模拟
:本申请涉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特别涉及城市地面交通路网的一种可设有待行区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TrafficControl,TC)的方法、系统和设备。专利技术背景:早在20世纪末,全世界交通拥挤就已十分严峻,急需各种缓解技术问世。例1、冲突区域和交通流压缩。地面交通路网由地面道路的路段和平面交叉口组成。在不受横向交叉影响的路段上,交通流呈连续流状态;在平面交叉口,不同交通流i、j经过的共同区域称为冲突区域;为避免发生交通冲突,需要分时让不同交通流进入;在礼让方法难以提高通行效率时,需通过TC强制分配各交通流路权,把上游各种连续交通流自动压缩成为密度更大的断续饱和交通流(车头时距约2.0sec/pcu,相当于1800pcu/h)。此压缩过程,源于交通流各自的自身心理:皆希望利用有限的放行机会尽早通过路口。而在路段上,各交通主体皆希望自身宽松、自由一些,行驶密度自然会逐渐舒张。断续交通流的平均压缩比取决于2个参数之间的乘积:“下游交叉口对应交通流入口车道数与路段车道数的比值”,和“路口有效绿灯放行时间与周期时间之间的绿信比λ值”。例2:比较基点例题和关键路口:如按照2000年以前传统4相位信号控制方案,在早期无待行区标准渠化附图1十字路口,按照传统教科书[1]推荐的各进口“先左后直”的相位顺序和传统教科书[2]表12.1推荐的绿灯间隔时间,取各向的黄灯A=4sec,全红R=3sec,则各绿灯间隔时间Iij=7sec;无论由怎样的TC系统设计理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待行区不停车信号最优控制及简化推广方案,其特征在于其周期和整幅框架满足如下条件:/nA、具有路口最优道路渠化;/nB、各框架车流待行区能设置的最大可提前进入时间中,有不止一个可以不大于且最接近等于“对应待行区长度与基本可达饱和流率的工程上最低车速V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待行区不停车信号最优控制及简化推广方案,其特征在于其周期和整幅框架满足如下条件:
A、具有路口最优道路渠化;
B、各框架车流待行区能设置的最大可提前进入时间中,有不止一个可以不大于且最接近等于“对应待行区长度与基本可达饱和流率的工程上最低车速Vb的比值”;其余则皆大于该“比值”;
C、在能满足以上条件的所有方案中,周期时间最小。
2.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待行区不停车信号最优控制及简化推广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谓的简化推广方案还包括如下特征:
D、各待行区设置的提前进入时间皆“不大于且最接近等于”或等于“对应待行区长度与基本可达饱和流率的工程上最低车速Vb的比值”,使得只要所有灯头在待行区内保持以匀速“Vb”前进,就皆可在到达待行区出口停车线之前遇到出口绿灯,不停车通过待行区。
3.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待行区不停车信号最优控制及简化推广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具有路口最优道路渠化还包括如下特征:
①按照交叉口的允许占地面积空间,尽可能扩大各进、出口车道数量,并按不同流向的年流量需求比例分配左、直、右车道数,使各待行区尽可能长,且使各直行待行区内的出口车道数尽可能等于路口出口车道数;
②使各左转弯待行区内的出口车道数与同一出口的右转弯车道数之和;还包括:
③按照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交叉口红线的允许占地面积空间,因地制宜,在不触动四角的建筑物前提下,十字路口内机动车道路由四条外凸、外缘尽可能大、呈π/2弧线流线构成的类环形道路,与穿越中心区域的道路构成;
④类环形道路供直行车行驶;故类环形道路各弧线流线需与直行车进、出口道路光滑衔接,呈流线让车辆行驶,各外凸的π/2弧线流线相互之间衔接处允许有交角;
⑤类环形道路内部中心区域禁驶直行车,穿越中心区域的道路仅供左转车流行驶;
⑥各车道π/2弧线只需与进出口道路流线光滑衔接,而不必与其它弧线光滑衔接;由于交叉口相交的路段宽度及夹角的大小不同,类环形道路各π/2弧线的圆心位置可能并不统一,各自根据π/2弧线半径的交点各自分别确定;
⑦由于各进、出口道路数量的可能不一致,所谓类环形道路数量也完全可不一致,不一定保持等车道数;
⑧路口各进口处通过让路口停车线远离路口方向的后退,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预留有足够宽的道路:即使只给出最小放行绿灯时间3sec,也足以满足高峰时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过路需求。
4.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待行区不停车信号最优控制及简化推广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口最优道路渠化还包括如下特征:可使各掉头车道和掉头开口处后移到左转弯进口停车线后面,让出掉头车道路口内空间给左转弯待行区,使左转弯车刚越过进口停车线就可以分道逐车加速,到越过人行横道后实现再次分道逐车加速。
5.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待行区不停车信号最优控制及简化推广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口最优道路渠化还包括如下特征:可使各直行待行区在放行初期借用右转弯车道;使各进口直行车刚越过进口停车线就可分道逐车加速,到越过进口区域人行横道后实现再次分道逐车加速;待允许右转弯车进入其待行区时再连同部分直行车道一起还给右转弯待行区,以满足右转弯待行区的一时之需。
6.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待行区不停车信号最优控制及简化推广方案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E、首先进行路口最优道路渠化;
F、根据大数据,统计确定基本可达饱和流率的交通工程最低车速Vb;
G、以Vb为框架车流灯头进入车速计算各最短绿灯间隔时间;所有绿灯间隔时间大于等于对应最短绿灯间隔时间,所有行人过街绿灯时间大于等于3sec;
H、各框架车流待行区提前进入时间皆不大于且最接近等于“对应待行区长度与Vb的比值”;
I、在“能满足以上条件和交通流量需求比例”的所有方案中,选择周期时间最小;
J、遵循“设计周期和满足交通流量需求的链族方案-确定相位结构-确定行、非过路时间的信号灯启、断的相对时间-确定框架车流待行区提前进入时间-确定右转信号绿灯配时-确定方案信号配时图”的正常顺序设计...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