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7114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6 0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该确定方法包括:采集注采井基础数据;根据注采井基础数据,确定驱替前缘形状方程;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油水两相区域长度和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进而确定驱替前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倾斜油藏驱替过程水窜通道内前缘变化确定的问题,在应用中具有时间和经济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与一种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属于油藏开采

技术介绍
渤海等高渗油藏进入开发后期后,油田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双高)阶段。油藏主力层受层内非均质和微观非均质因素控制,油藏情况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窜流前缘已至油藏深部、孔隙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区块平面发生多方向窜逸。此时,注水井附近的调剖已经不能满足启动井间剩余油的要求,需要在明确井间水窜通道驱替前缘的基础上,开展定位封堵等精准调堵措施。目前确定双高油藏井间驱替前缘的方法主要有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方法。室内实验方法是根据油藏参数制作岩心模型,然后开展驱替实验监测或计算驱替前缘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得到驱替前缘变化,但存在模型尺寸受限、前缘监测难度大、经济和时间成本高的问题,一般作为驱替前缘变化机理研究的手段。数值模拟方法是利用三维油藏数值模拟器,模拟油藏开发历史后直接展示驱替前缘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直接得到驱替前缘变化,但存在商业数值模拟器价格昂贵、对科研人员素质要求高和网格划分尺度过大的缺点,一般用于区块级别的剩余油分布研究。解析计算方法指通过设置一定的假设条件,建立流体运移方程以得到驱替前缘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直接得到驱替前缘变化,但目前可用模型的假设条件不能考虑倾斜油藏不稳定驱替过程前缘变化,没有针对双高油藏水窜通道内的前缘变化确定的问题,导致应用中该技术尚不能满足双高油藏定位封堵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双高油藏井间窜流通道内驱替前缘的计算方法,以解决现有的驱替前缘确定方法时间、经济成本高和不能考虑倾斜油藏不稳定驱替过程水窜通道内前缘变化确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考虑驱替过程前缘变化,时间、经济成本低的针对双高油藏的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该确定方法包括:采集注采井基础数据根据注采井基础数据,确定驱替前缘形状方程;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油水两相区域长度;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驱替前缘的确定包括确定驱替前缘形状和驱替前缘位置;其中,驱替前缘形状指驱替前缘的曲线方程,由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驱替前缘位置指驱替前缘在注采井间所处的位置,由油水两相区域长度和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确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注采井基础数据包括:日产液量、油水相渗曲线、油水黏度、水窜通道横截面积、水窜通道平均绝对渗透率、油水密度、地层倾角、地层孔隙度。其中,水窜通道横截面积(通过水窜通道平均宽度和平均高度获得)、水窜通道平均绝对渗透率可以通过本领域的井间窜流通道识别技术得到,例如模糊综合评判识别窜流通道技术、多信息反演识别窜流通道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确定驱替前缘形状方程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oxy,其中,x轴由注水井指向采油井,y轴垂直于储层并指向地面,坐标原点o为注水井井眼;基于平面直角坐标系oxy以及注采井基础数据,建立驱替前缘形状方程为:其中,v(t)为水窜通道内流体流速,q为日产液量,单位为cm3/s;A为水窜通道横截面积,单位为cm2;λo、λw分别为油相、水相流度,单位为D/mPa.s;K为水窜通道绝对渗透率,单位为D;h为水窜通道平均高度,单位为cm;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ρo、ρw分别为油相、水相密度,单位为g/c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cm/s2;α为水窜通道倾角,单位为°;x、y分别为沿水窜通道和垂直水窜通道的坐标,y=y(x)为驱替前缘形状曲线;xb为靠近注水井的油水两相区域端点值。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油水两相区域长度的确定公式为:其中,v(t)为水窜通道内流体流速,q为日产液量,单位为cm3/s;A为水窜通道横截面积,单位为cm2;λo、λw分别为油相、水相流度,单位为D/mPa.s;K为水窜通道绝对渗透率,单位为D;ρo、ρw分别为油相、水相密度,单位为g/c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cm/s2;α为水窜通道倾角,单位为°;xb为靠近注水井的油水两相区域端点值;xf为靠近采油井的油水两相区域端点值。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的确定公式为:其中,xM为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h为水窜通道平均高度,单位为cm;xb为靠近注水井的油水两相区域端点;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是根据前缘形状方程求解得到的,求解依据是“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可以使例如图4中所示的两侧的面积S1、S2相等。确定了“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和“油水两相区域长度”,即可确定驱替前缘位置。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了一种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装置,其中,该确定装置包括:确定驱替前缘形状单元,用于根据注采井基础数据,确定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油水两相区域长度单元,用于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油水两相区域长度;确定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单元,用于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注采井基础数据包括:日产液量、油水相渗曲线、油水黏度、水窜通道横截面积、水窜通道平均绝对渗透率、油水密度、地层倾角、地层孔隙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确定驱替前缘形状方程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oxy,x轴由注水井指向采油井,y轴垂直于储层并指向地面,坐标原点o为注水井井眼;基于平面直角坐标系oxy以及注采井基础数据,建立驱替前缘形状方程为:其中,v(t)为水窜通道内流体流速,q为日产液量,单位为cm3/s;A为水窜通道横截面积,单位为cm2;λo、λw分别为油相、水相流度,单位为D/mPa.s;K为水窜通道绝对渗透率,单位为D;h为水窜通道平均高度,单位为cm;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ρo、ρw分别为油相、水相密度,单位为g/c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cm/s2;α为水窜通道倾角,单位为°;x、y分别为沿水窜通道和垂直水窜通道的坐标,y=y(x)为驱替前缘形状曲线;xb为靠近注水井的油水两相区域端点值。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油水两相区域长度的确定公式为:其中,v(t)为水窜通道内流体流速,q为日产液量,单位为cm3/s;A为水窜通道横截面积,单位为cm2;λo、λw分别为油相、水相流度,单位为D/mPa·s;K为水窜通道绝对渗透率,单位为D;ρo、ρw分别为油相、水相密度,单位为g/cm3;g为重力加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其中,该确定方法包括:/n采集注采井基础数据;/n根据注采井基础数据,确定驱替前缘形状方程;/n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油水两相区域长度;/n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n所述驱替前缘的确定包括确定驱替前缘形状和驱替前缘位置;驱替前缘形状指驱替前缘的曲线方程,由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驱替前缘位置指驱替前缘在注采井间所处的位置,由油水两相区域长度和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确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高油藏井间水窜通道内驱替前缘的确定方法,其中,该确定方法包括:
采集注采井基础数据;
根据注采井基础数据,确定驱替前缘形状方程;
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油水两相区域长度;
根据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
所述驱替前缘的确定包括确定驱替前缘形状和驱替前缘位置;驱替前缘形状指驱替前缘的曲线方程,由驱替前缘形状方程确定;驱替前缘位置指驱替前缘在注采井间所处的位置,由油水两相区域长度和等效活塞驱替点位置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中,所述注采井基础数据包括:
日产液量、油水相渗曲线、油水黏度、水窜通道横截面积、水窜通道平均绝对渗透率、油水密度、地层倾角、地层孔隙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中,确定驱替前缘形状方程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oxy,x轴由注水井指向采油井,y轴垂直于储层并指向地面,坐标原点o为注水井井眼;
基于平面直角坐标系oxy以及注采井基础数据,建立驱替前缘形状方程为:



其中,v(t)为水窜通道内流体流速,q为日产液量,单位为cm3/s;A为水窜通道横截面积,单位为cm2;
λo、λw分别为油相、水相流度,单位为D/mPa.s;
K为水窜通道绝对渗透率,单位为D;
h为水窜通道平均高度,单位为cm;

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
ρo、ρw分别为油相、水相密度,单位为g/cm3;
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cm/s2;
α为水窜通道倾角,单位为°;
x、y分别为沿水窜通道和垂直水窜通道的坐标,y=y(x)为驱替前缘形状曲线;xb为靠近注水井的油水两相区域端点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中,油水两相区域长度的确定公式为:



其中,v(t)为水窜通道内流体流速,q为日产液量,单位为cm3/s;A为水窜通道横截面积,单位为cm2;
λo、λw分别为油相、水相流度,单位为D/mPa.s;
K为水窜通道绝对渗透率,单位为D;
ρo、ρw分别为油相、水相密度,单位为g/cm3;
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cm/s2;
α为水窜通道倾角,单位为°;
xb为靠近注水井的油水两相区域端点值;
xf为靠近采油井的油水两相区域端点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义刚李彦阅王楠黎慧代磊阳陈征刘同敬薛宝庆周建第五鹏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