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矩形腔柔性膜双振子无阀压电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6614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矩形腔柔性膜双振子无阀压电泵,由上层泵体、上层泵腔密封圈、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压电振子、上压电陶瓷片、振子铜基板、下压电陶瓷片、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弹性薄膜、流出口、下层泵体、下层泵腔密封圈、流入孔组成。所述下层泵体与流出口、流出口阻流体、流入口、流入口阻流体为一体结构,流入流出口为沿流体流动方向逐渐扩大的喇叭口形状,内有半圆形沟槽的波板以及“倒L”形状的复合阻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压电振子与上层泵体装配,悬置于上层泵体中,同时与弹性薄膜紧贴并粘接,压电振子接入两组独立的电源,用以调整振子的工作模式,实现泵的最佳工作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矩形腔柔性膜双振子无阀压电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矩形腔柔性膜双振子无阀压电泵,属于流体机械领域。
技术介绍
将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运用到无阀压电泵上,可以实现液体的循环输出,由于无阀压电泵具有体积小、不受电磁干扰等优点,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然而无阀压电泵同样存在着回流严重、输出流量低的缺点,使得无阀压电泵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目前无阀压电泵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缓解回流、输出流量高的无阀压电泵。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矩形腔柔性膜双振子无阀压电泵,由上层泵体(1)、上层泵腔密封圈(1-1)、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压电振子(3)、上压电陶瓷片(3-1)、振子铜基板(3-2)、下压电陶瓷片(3-3)、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弹性薄膜(4)、流出口(5)、下层泵体(6)、下层泵腔密封圈(6-1)、流入孔(7)组成;所述上层泵体(1)开设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压电振子基座(3-4)、压电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所述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用于上层泵体(1)、下层泵体(6)的配合,所述压电振子(3)开设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压电振子(3)的上压电陶瓷片(3-1)和下压电陶瓷片(3-3)粘接于振子铜基板(3-2)的一侧,所述弹性薄膜(4)为透明柔性的薄膜,所述流出口(5)开设流出口阻流体(5-1),所述下层泵体(6)开设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所述流入口(7)开设流入口阻流体(7-1),所述压电振子(3)与压电振子(3)、振子支座(3-4)上的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由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配合,将压电振子(3)固定在振子支座(3-4)上,所述上层泵体(1)与压电振子基座(3-4)为一体结构,相应位置开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所述下层泵体(6)与流出口(5)、流出口阻流体(5-1)、流入口(7)、流入口阻流体(7-1)为一体结构,相应位置开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上层泵体(1)和下层泵体(6)分别通过上层泵体(1)、下层泵体(6)的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由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配合,上层泵体(1)的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下层泵体(6)的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内安放上层泵腔密封圈(1-1)、下层泵腔密封圈(6-1),上层泵体(1)的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与下层泵体(6)的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配合,上层泵腔密封圈(1-1)与下层泵腔密封圈(6-1)之间夹入弹性薄膜(4),并与下层泵体(6)内侧的边缘配合,形成密封,所述压电振子(3)与弹性薄膜(4)边缘紧贴并粘接,达到装配整个泵的目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电振子(3)为两组分别接通独立电源的压电振子,可通过调整两组独立电源的输出波形,调整两组振子的振动相位差,使弹性薄膜(4)的振动模式发生变化,同时对回流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找到泵的最佳工作模式;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电振子(3)与上层泵体(1)装配,通过压电振子(3)、振子支座(3-4)上的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由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配合,悬置于上层泵体(1)中,同时与弹性薄膜(4)紧贴并粘接,将压电振子(3)的振动传递到弹性薄膜(4)上,用以改变泵腔容积,推动液体流动,同时将压电振子(3)与被泵送的液体隔离,实现振子部分的防水,保证使用环境的安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流出口(5)、流入口(7)为环形喇叭口状,沿液体流入流出方向半径逐渐增加,流出口(5)、流入口(7)内壁的流出口阻流体(5-1)、流入口阻流体(7-1)为环形波板状,截面剖视为半圆形沟槽的环状,且在相邻两环形波板之间径向设置“倒L”形阻流体,流出口阻流体(5-1)、流入口阻流体(7-1)在轴向上同轴心排列,且沿液体流入流出方向径向长度逐渐增加,喇叭口状波板和“倒L”形阻流体配合,用以减缓液体回流,提高泵的输送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此专利技术的压电振子结构悬置于上层腔体中,与弹性薄膜紧贴且粘接,将压电振子的运动和力传递到弹性薄膜上用以改变泵腔容积,同时通过调整两压电振子的电源相位差,调整泵的工作模式,使输出流量得到提升;此专利技术流出口、流入口的复合阻流结构能够有效的缓解液体的回流,显著提高输出流量。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剖面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振子剖面图。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上层泵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请参阅图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具体结构包括:一种矩形腔柔性膜双振子无阀压电泵,由上层泵体(1)、上层泵腔密封圈(1-1)、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压电振子(3)、上压电陶瓷片(3-1)、振子铜基板(3-2)、下压电陶瓷片(3-3)、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弹性薄膜(4)、流出口(5)、下层泵体(6)、下层泵腔密封圈(6-1)、流入孔(7)组成;所述上层泵体(1)开设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压电振子基座(3-4)、压电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所述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用于上层泵体(1)、下层泵体(6)的配合,所述压电振子(3)开设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压电振子(3)的上压电陶瓷片(3-1)和下压电陶瓷片(3-3)粘接于振子铜基板(3-2)的一侧,所述弹性薄膜(4)为透明柔性的薄膜,所述流出口(5)开设流出口阻流体(5-1),所述下层泵体(6)开设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所述流入口(7)开设流入口阻流体(7-1),所述压电振子(3)与压电振子(3)、振子支座(3-4)上的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由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配合,将压电振子(3)固定在振子支座(3-4)上,所述上层泵体(1)与压电振子基座(3-4)为一体结构,相应位置开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所述下层泵体(6)与流出口(5)、流出口阻流体(5-1)、流入口(7)、流入口阻流体(7-1)为一体结构,相应位置开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上层泵体(1)和下层泵体(6)分别通过上层泵体(1)、下层泵体(6)的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由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配合,上层泵体(1)的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下层泵体(6)的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内安放上层泵腔密封圈(1-1)、下层泵腔密封圈(6-1),上层泵体(1)的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与下层泵体(6)的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配合,上层泵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矩形腔柔性膜双振子无阀压电泵,由上层泵体(1)、上层泵腔密封圈(1-1)、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压电振子(3)、上压电陶瓷片(3-1)、振子铜基板(3-2)、下压电陶瓷片(3-3)、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弹性薄膜(4)、流出口(5)、下层泵体(6)、下层泵腔密封圈(6-1)、流入孔(7)组成;所述上层泵体(1)开设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压电振子基座(3-4)、压电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所述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用于上层泵体(1)、下层泵体(6)的配合,所述压电振子(3)开设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压电振子(3)的上压电陶瓷片(3-1)和下压电陶瓷片(3-3)粘接于振子铜基板(3-2)的一侧,所述弹性薄膜(4)为透明柔性的薄膜,所述流出口(5)开设流出口阻流体(5-1),所述下层泵体(6)开设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所述流入口(7)开设流入口阻流体(7-1),所述压电振子(3)与压电振子(3)、振子支座(3-4)上的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由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配合,将压电振子(3)固定在振子支座(3-4)上,所述上层泵体(1)与压电振子基座(3-4)为一体结构,相应位置开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所述下层泵体(6)与流出口(5)、流出口阻流体(5-1)、流入口(7)、流入口阻流体(7-1)为一体结构,相应位置开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上层泵体(1)和下层泵体(6)分别通过上层泵体(1)、下层泵体(6)的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由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配合,上层泵体(1)的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下层泵体(6)的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内安放上层泵腔密封圈(1-1)、下层泵腔密封圈(6-1),上层泵体(1)的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与下层泵体(6)的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配合,上层泵腔密封圈(1-1)与下层泵腔密封圈(6-1)之间夹入弹性薄膜(4),并与下层泵体(6)内侧的边缘配合,形成密封,所述压电振子(3)与弹性薄膜(4)边缘紧贴并粘接,达到装配整个泵的目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矩形腔柔性膜双振子无阀压电泵,由上层泵体(1)、上层泵腔密封圈(1-1)、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压电振子(3)、上压电陶瓷片(3-1)、振子铜基板(3-2)、下压电陶瓷片(3-3)、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弹性薄膜(4)、流出口(5)、下层泵体(6)、下层泵腔密封圈(6-1)、流入孔(7)组成;所述上层泵体(1)开设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压电振子基座(3-4)、压电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所述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用于上层泵体(1)、下层泵体(6)的配合,所述压电振子(3)开设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压电振子(3)的上压电陶瓷片(3-1)和下压电陶瓷片(3-3)粘接于振子铜基板(3-2)的一侧,所述弹性薄膜(4)为透明柔性的薄膜,所述流出口(5)开设流出口阻流体(5-1),所述下层泵体(6)开设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所述流入口(7)开设流入口阻流体(7-1),所述压电振子(3)与压电振子(3)、振子支座(3-4)上的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3-6)由振子内六角圆柱头螺钉(3-5)配合,将压电振子(3)固定在振子支座(3-4)上,所述上层泵体(1)与压电振子基座(3-4)为一体结构,相应位置开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所述下层泵体(6)与流出口(5)、流出口阻流体(5-1)、流入口(7)、流入口阻流体(7-1)为一体结构,相应位置开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上层泵体(1)和下层泵体(6)分别通过上层泵体(1)、下层泵体(6)的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孔(2-1)由泵体内六角圆柱头螺钉(2)配合,上层泵体(1)的上层泵腔密封圈凹槽(1-2)、下层泵体(6)的下层泵腔密封圈凹槽(6-2)内安放上层泵腔密封圈(1-1)、下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丽鹏侯轶李迎春胡殿彬白鹤鸣王晨升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