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6267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包括:壳体、表面滞水层、填料层和排水层;所述壳体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壳体的上方敞开,所述壳体底部为素土基层,所述壳体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为所述排水层、所述填料层和所述表面滞水层;所述填料层包括多个堆叠设置且独立可拆卸的填料模块单元,所述填料模块单元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设置。该设施当填料层局部污染比较厉害需要更换时,可以对填料层的部分填料模块单元进行拆卸及更换,进而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滞留设施
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滞留设施。
技术介绍
生物滞留设施作为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设施,被广泛应用于雨水径流的调蓄与净化目的。然而,目前各种类型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填料多或沿水平/垂直方向整体级配设置。这类填料设置方式使生物滞留设施内结构层布局和功能相对固定,难以根据径流污染源的变化进行灵活和有针对性的配置。当填料发生堵塞等功能或结构性损坏时,仅能通过对设施内部填料进行整体更换的方式进行修复,这也大大增加了生物滞留设施在运营期间的维护成本。这些缺陷制约了生物滞留设施在运营期间的使用效率及性价比。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填料层为两个方向阵列设置而且可以局部拆卸和局部更换的生物滞留设施。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主要包括:壳体、表面滞水层、填料层和排水层;所述壳体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壳体的上方敞开,所述壳体底部为素土基层,所述壳体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为所述排水层、所述填料层和所述表面滞水层;所述填料层包括多个堆叠设置且独立可拆卸的填料模块单元,所述填料模块单元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设置。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填料模块单元包括单元框架及填料包,所述填料包包括填充物和包裹在所述填充物外的透水土工布,所述填料包容置于所述单元框架内。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填料模块单元根据内部的所述填充物的材质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包括消能单元、种植土单元、蓄水单元、阴离子吸附单元或者阳离子吸附单元,所述填料层由消能单元、种植土单元、蓄水单元、阴离子吸附单元或者阳离子吸附单元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堆叠而成。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填料层包括紧贴着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设置的多个阵列设置的第一水处理模块,每个所述第一水处理模块自下而上依次充填为阴离子吸附单元、蓄水单元、阴离子吸附单元和消能单元。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填料层还包括设置在两排所述第一水处理模块之间的多个阵列设置的第二水处理模块,每个所述第二水处理模块自下而上依次充填为蓄水单元、阳离子吸附单元、种植土单元和种植土单元,所述种植土单元上方还种植有耐旱耐水淹的草本植物。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填料层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设置有多个用于装设所述填料模块单元的单元格。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生物滞留设施还包括有出水井,所述出水井设置在所述壳体外侧,并邻近所述壳体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三侧壁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出的溢流出口,所述溢流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对应所述表面滞水层的位置,所述出水井的第一井壁设置有与所述溢流出口相对应的进水口,其中,所述第一井壁为所述出水井邻近壳体的井壁。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壳体和所述出水井共用所述第三侧壁,所述溢流出口和所述进水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上,所述出水井的井壁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出水井内的水排出的出水口,所述溢流出口的底部与所述表面滞水层的常水位面齐平。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生物滞留设施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生物滞留设施周边的雨水口相连通。上述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消能单元内部的填充物为卵石,所述种植土单元内的填充物为配比为10%粗砂、70%草炭及20%蛭石,所述蓄水单元内的填充物为多孔纤维棉,所述阴离子吸附单元内的填充物为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颗粒,所述阳离子吸附单元内的填充物为颗粒活性炭,所述排水层包括透水土工布和包裹在内的碎石。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生物滞留设施,通过将填料层设置成多个堆叠设置且独立可拆卸的填料模块单元,而且填料模块单元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设置,当填料层局部污染比较厉害需要更换时,可以对填料层的部分填料模块单元进行拆卸及更换,进而降低运营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第一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第二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料模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素土基层;2、壳体;21、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第三侧壁;231、溢流出口;24、第四侧壁;3、填料层;31、填料模块单元;311、单元框架;312、填料包;3121、透水土工布;3122、填充物;3A、消能单元;3B、种植土单元;3C、蓄水单元;3D、阴离子吸附单元;3E、阳离子吸附单元;32、第一水处理模块;33、第二水处理模块;4、排水层;5、表面滞水层;6、草本植物;7、出水井;71、第一井壁;72、进水口;73、出水口;74、盖板;8、过水侧石;9、雨水口;100、机动车道;200、慢行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请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第一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第二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填料模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包括:壳体2、表面滞水层5、填料层3和排水层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表面滞水层、填料层和排水层;/n所述壳体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壳体的上方敞开,所述壳体底部为素土基层,所述壳体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为所述排水层、所述填料层和所述表面滞水层;/n所述填料层包括多个堆叠设置且独立可拆卸的填料模块单元,所述填料模块单元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表面滞水层、填料层和排水层;
所述壳体包括四个侧壁,所述壳体的上方敞开,所述壳体底部为素土基层,所述壳体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为所述排水层、所述填料层和所述表面滞水层;
所述填料层包括多个堆叠设置且独立可拆卸的填料模块单元,所述填料模块单元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模块单元包括单元框架及填料包,所述填料包包括填充物和包裹在所述填充物外的透水土工布,所述填料包容置于所述单元框架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模块单元根据内部的所述填充物的材质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包括消能单元、种植土单元、蓄水单元、阴离子吸附单元或者阳离子吸附单元,所述填料层由消能单元、种植土单元、蓄水单元、阴离子吸附单元或者阳离子吸附单元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堆叠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填料层包括紧贴着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设置的多个阵列设置的第一水处理模块,每个所述第一水处理模块自下而上依次充填为阴离子吸附单元、蓄水单元、阴离子吸附单元和消能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还包括设置在两排所述第一水处理模块之间的多个阵列设置的第二水处理模块,每个所述第二水处理模块自下而上依次充填为蓄水单元、阳离子吸附单元、种植土单元和种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蔚卿李彤肖峻周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