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352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包括套管主体,所述套管主体的管壁结构由内向外分别固定设置有基管、防腐层、防水层和耐磨层,且耐磨层提供套管主体的外表面,所述套管主体的一端管壁中部位置固定设置有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的内部内侧板身设置为压接筒,所述转接槽的内部转接有转接筒,所述转接筒固定连接在手动拧环的侧表面中部位置,所述手动拧环在套管主体的两端设置有两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套管主体的两侧转接有拧环结构,通过拧环的转动可以实现套管两端内侧压接筒压置在电力电缆管表面,实现套管与电力电缆管的位置固定,避免套管出现偏移的现象,基管外侧设置有防水、防腐和耐磨层,实现套管防护位置的防水、防腐和耐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
技术介绍
电力电缆是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电力电缆常用于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引出线路、工矿企业内部供电及过江海水下输电线,在电力线路中,电缆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加。电力电缆是在电力系统的主干线路中用以传输和分配大功率电能的电缆产品,包括1-500KV以及以上各种电压等级,各种绝缘的电力电缆。在电力电缆线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局部的电力电缆线进行套置护套管,从而实现对电力电缆穿墙或其它作业的保护,一般护套管为了可以简易的套置在电力电缆线上,往往内径设置大于电力电缆线的外径,这就导致护套管无法实现定位保护作业,容易在电力电缆线上产生相对移动,一般结构护套管本身承压能力弱,无法实现同时提供防防腐和耐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包括套管主体,所述套管主体的管壁结构由内向外分别固定设置有基管、防腐层、防水层和耐磨层,且耐磨层提供套管主体的外表面,所述套管主体的一端管壁中部位置固定设置有转接槽,所述转接槽的内部内侧板身设置为压接筒,所述转接槽的内部转接有转接筒,所述转接筒固定连接在手动拧环的侧表面中部位置,所述手动拧环在套管主体的两端设置有两个。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基管固定设置为高强金属管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基管固定设置为套管主体内部的中心管体,所述防腐层对应贴合固定设置在基管的外表面,所述防水层对应贴合固定设置在防腐层的外表面,所述耐磨层对应贴合固定设置在防水层的外表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转接槽的内部外侧壁固定设置有螺纹,所述转接筒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对接螺纹,且转接筒的外表面与转接槽的内部外侧壁对应转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压接筒的筒身外表面设置为斜面,所述转接筒的筒身内壁固定设置为斜面,所述转接筒的内壁对应与压接筒的外表面贴合,所述压接筒的筒身固定设置有缺口,且缺口在压接筒的筒身等距设置有四个。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手动拧环的内外径大小设置与套管主体的内外径大小相同,所述套管主体的两端对接结构相同。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电力电缆护套管结构中,在套管主体的两侧转接有拧环结构,通过拧环的转动可以实现套管两端内侧压接筒压置在电力电缆管表面,从而实现套管与电力电缆管的位置固定,避免套管出现偏移的现象。2、本技术电力电缆护套管结构中,基管设置为高强金属管,从而实现套管对电力电缆管的承压保护,基管外侧设置有防水、防腐和耐磨层,实现套管防护位置的防水、防腐和耐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的半剖图;图2为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的主视图;图3为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的套管主体侧视图。图例说明:1、套管主体;2、手动拧环;3、基管;4、防腐层;5、防水层;6、耐磨层;7、转接槽;8、压接筒;9、转接筒;10、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包括套管主体1,提供防护套管,套管主体1的管壁结构由内向外分别固定设置有基管3、防腐层4、防水层5和耐磨层6,提供承压、防腐、防水和耐磨能力,且耐磨层6提供套管主体1的外表面,实现外部的耐磨,套管主体1的一端管壁中部位置固定设置有转接槽7,提供转接位置,转接槽7的内部内侧板身设置为压接筒8,实现压接固定,转接槽7的内部转接有转接筒9,转接筒9固定连接在手动拧环2的侧表面中部位置,间接实现手动拧环2和套管主体1的连接,手动拧环2在套管主体1的两端设置有两个,提供两侧的连接固定。基管3固定设置为高强金属管体,保证本身的抗压能力,基管3固定设置为套管主体1内部的中心管体,防腐层4对应贴合固定设置在基管3的外表面,防水层5对应贴合固定设置在防腐层4的外表面,耐磨层6对应贴合固定设置在防水层5的外表面,确保结构固定以及位置固定,转接槽7的内部外侧壁固定设置有螺纹,转接筒9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对接螺纹,且转接筒9的外表面与转接槽7的内部外侧壁对应转接,实现相对转接固定,压接筒8的筒身外表面设置为斜面,转接筒9的筒身内壁固定设置为斜面,转接筒9的内壁对应与压接筒8的外表面贴合,从而以转接实现压接筒8的压接,压接筒8的筒身固定设置有缺口10,且缺口10在压接筒8的筒身等距设置有四个,确保压接筒8可以向内侧下压,手动拧环2的内外径大小设置与套管主体1的内外径大小相同,套管主体1的两端对接结构相同,保证两端结构统一。工作原理:在进行护套管安装作业时,首先将两个手动拧环2和一个套管主体1按照手动拧环2-套管主体1-手动拧环2的位置套在电力电缆线体上,并移动至电力电缆线需要保护的位置,通过转动手动拧环2实现与套管主体1一端的转接,在转接过程中,转接筒9为压接筒8提供向内侧的力,从而实现压接筒8压接固定在电力电缆线的表面,从而实现一端的固定作业,另一端重复上述流程,即可实现护套管的固定连接,套管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基管3,增加整体的抗压能力,设置有防腐层4、防水层5和耐磨层6,增加管体的防腐、防水和耐磨能力。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包括套管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主体(1)的管壁结构由内向外分别固定设置有基管(3)、防腐层(4)、防水层(5)和耐磨层(6),且耐磨层(6)提供套管主体(1)的外表面,所述套管主体(1)的一端管壁中部位置固定设置有转接槽(7),所述转接槽(7)的内部内侧板身设置为压接筒(8),所述转接槽(7)的内部转接有转接筒(9),所述转接筒(9)固定连接在手动拧环(2)的侧表面中部位置,所述手动拧环(2)在套管主体(1)的两端设置有两个。/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包括套管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主体(1)的管壁结构由内向外分别固定设置有基管(3)、防腐层(4)、防水层(5)和耐磨层(6),且耐磨层(6)提供套管主体(1)的外表面,所述套管主体(1)的一端管壁中部位置固定设置有转接槽(7),所述转接槽(7)的内部内侧板身设置为压接筒(8),所述转接槽(7)的内部转接有转接筒(9),所述转接筒(9)固定连接在手动拧环(2)的侧表面中部位置,所述手动拧环(2)在套管主体(1)的两端设置有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管(3)固定设置为高强金属管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力电缆护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管(3)固定设置为套管主体(1)内部的中心管体,所述防腐层(4)对应贴合固定设置在基管(3)的外表面,所述防水层(5)对应贴合固定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吉昌李云伟孙再奇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德远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