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及具有其的分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81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及具有其的分流器,所述过渡管包括:第一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第一端与分流管组件连接;第二管部,所述第二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部的第二端与外接进口管连接;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第二管部的总长度不小于80mm。该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能降低制冷噪音,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及具有其的分流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
技术介绍
空调已成为每个家庭、办公场所常用的生活电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噪音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空调的噪音通常由冷媒音、压机传递音、风声、电磁音等组成,其中电磁音和风声随着近几年技术的进步,已经越来越低,压机传递音也可以通过匹配合适的消音器、增加配重、改变管路形状,甚至更换压机来实现降低,而现有技术中仅仅只有冷媒音并无合适的解决方案。也正因此,冷媒音在空调噪音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通过试验研究发现,空调冷媒音在室内机分流管组件上格外明显,这与分流管组件在制冷模式下是通过气液两相冷媒、且需经过分流器产生压力变化有关,针对此,目前有技术方案采用文丘里分流器代替压降式分流器来实现降噪,但文丘里分流器的稳定性较差,不仅会造成分流不稳定,还可能导致换热性能无法发挥至最佳,而且对噪音也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另外,在不同的工况,不同的加工方式都可能导致噪音的再次出现,所以该方式并不是一个可靠的降噪方案。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分流器过渡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及具有其的分流器,能降低制冷噪音,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其包括:第一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第一端与分流管组件连接;第二管部,所述第二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部的第二端与外接进口管连接;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第二管部的总长度不小于80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均为直线管。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范围为12mm~13mm,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范围为6mm~7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过渡管还包括第三管部,所述第三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部与分流管组件之间,所述第三管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管部、所述第二管部和所述第三管部为直线管,所述第三管部的直径范围为12mm~13mm;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范围为9mm~10mm,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范围为6mm~7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管部的长度大于5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管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管部的长度大于5mm。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降压式分流器,其分流管组件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所述过渡管。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其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一管部的第一端与分流管组件连接,第二管部的第一端与第一管部的第二端连通,第二管部的第二端与外接进口管连接,第一管部的直径大于第二管部的直径,冷媒音是由于管径的突然增大,使截面积突然变化,引发了压力发生较大的变化,而由于压力损失会引起势能的变化,从而产生声波,第一管部与第二管部的管径突变处,距离分流器这个截面基本封闭的物体较近就会产生声波反射,从而加大噪音,通过将第一管部与第二管部的总长度进行加长,具体加长至80mm以上,这样可增大与分流器之间的距离,起到抑制声波反射的作用,有助于在不改动其他部件的情况下便可以降低制冷噪音,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第一管部;20、第二管部;30、第三管部;D1、第一管部的直径;D2、第二管部的直径;D3、第三管部的直径;L、第一管部与第二管部的总长度;l1、第二管部的长度;l2、第三管部的长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请参见附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的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其包括第一管部10和第二管部20,其中,所述第一管部10的第一端(图示中的上端)与分流管组件连接,所述第二管部20的第一端(图示中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管部10的第二端(图示中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部20的第二端(图示中的下端)与外接进口管连接,所述第一管部1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管部20的直径,以将外接进口管与分流管组件进行连接,实现冷媒输送。重要的是,所述第一管部10与所述第二管部20的总长度L不小于80mm,冷媒音是由于管径的突然增大,使截面积突然变化,引发了压力发生较大的变化,而由于压力损失会引起势能的变化,从而产生声波,第一管部10与第二管部20的管径突变处,距离分流器这个截面基本封闭的物体较近就会产生声波反射,从而加大了噪音。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通过将第一管部10与第二管部20的总长度L进行加长,具体加长至80mm以上,总长度L优选地加长至100mm,这样可增大与分流器之间的距离,起到抑制声波反射的作用,有助于在不改动其他部件的情况下便可以降低制冷噪音,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具体地,所述第一管部10和所述第二管部20均为直线管,以便于冷媒的输送,减小压力损失。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部10的直径D1范围为12mm~13mm,所述第二管部20的直径D2范围为6mm~7mm。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部10的直径D1为12.7mm,所述第一管部10的第一端与分流管组件对接,所述第二管部20的直径D2为6.1mm,所述第二管部20与外接进口管对接。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过渡管还包括第三管部30,所述第三管部30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部10与分流管组件之间,所述第三管部30的直径D3小于所述第一管部10的直径D1,且大于所述第二管部20D2的直径,所述第三管部30与分流管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其包括:/n第一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第一端与分流管组件连接;/n第二管部,所述第二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部的第二端与外接进口管连接;/n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第二管部的总长度不小于80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其包括:
第一管部,所述第一管部的第一端与分流管组件连接;
第二管部,所述第二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部的第二端与外接进口管连接;
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第二管部的总长度不小于8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均为直线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范围为12mm~13mm,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范围为6mm~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压式分流器的过渡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管还包括第三管部,所述第三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部与分流管组件之间,所述第三管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管部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管部的直径。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奇轩王宏超宁尚斌郝玉密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