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618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座和轴承盖;其特点是所述的轴承座安装板设置在轴承座底部,且安装板上设置有顶举螺栓;所述的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内部的轴瓦与轴承座、轴承盖的配合面设置为球面;轴瓦的左端设置有甩油环;所述的轴承座、轴承盖两端面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两道环向密封槽,环向密封槽的外侧设置有油封;所述的轴承座内部设置有环绕的滑油腔,滑油腔的通道出口处设置有封板;滑油腔的左侧设置有冷却盘管;其优点是轴瓦可以围绕壳体内球面旋转,实现自调心,使轴瓦有效地适应轴颈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摆动、颠振;轴承座的加工制造更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冷却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
本技术涉及船舶用轴承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
技术介绍
中间轴承作为船舶主推进系统的一种轴系支承设备,现有技术的船舶轴系滑动式中间轴承,轴瓦与壳体的配合面为圆柱面配合,当轴系运转发生倾斜、偏转时,而轴瓦不能同步的随轴系作相应调整,轴瓦中心线与轴系中心线不同心,二者有一定的角度,这样下轴瓦与轴之间是局部接触,在轴瓦的一个端面处接触,而远离此端面处1/2中心至另一端面处不接触,导致轴瓦端部局部的接触应力超过许用比压,局部异常磨损,导致轴瓦温度异常升高,巴氏合金烧融,发生抱轴现象,容易造成很大的安全事故。现有技术的轴承座内设置有滑油腔和冷却水腔,导致造型工艺复杂,轴承座一次成型率较低,制造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中间轴承结构做一些改进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结构合理,使用可靠性,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降低船舶全寿命周期内的使用维护成本;简化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方便实船安装和使用;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的技术要求,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座和轴承盖;其特点是所述的轴承座安装板设置在轴承座底部,且安装板上设置有顶举螺栓;所述的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内部设置有轴瓦,轴瓦与轴承座、轴承盖的配合面设置为球面;轴瓦可以围绕壳体内球面旋转;实现自调心,使轴瓦有效地适应轴颈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摆动、颠振;最大调心角度达0.245°,约15';轴瓦的左端设置有甩油环,甩油环的上方设置有注油斗;所述的轴承座、轴承盖两端面的内表面设置为阶梯式,并设置有至少两道环向密封槽,环向密封槽的外侧设置有油封,轴承座、轴承盖的两端面通过压盖将相连接固定,并将油封压紧;所述的轴承座内部设置有环绕的滑油腔,滑油腔的两侧设置有通道,在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有封板;滑油腔的左侧设置有冷却盘管,冷却盘管的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接管穿过封板并设置在封板外部。优选的:所述的轴瓦采用剖分式轴瓦,包括上轴瓦和下轴瓦,上轴瓦和下轴瓦的剖分面通过拂刮相配合,并通过内螺纹圆锥销定位,通过内六角螺钉进行连接紧固。优选的:所述的轴承盖上还设置有对称分布的油尺。优选的:所述的轴承座与轴承盖结合面通过拂刮相配合,并在轴承座的上端面设置有油槽,轴承座与轴承盖的结合面之间设置有不干粘的液态密封胶。优选的:所述的封板设置为矩形,其中封板b上设置有放泄螺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与传统结构相比:轴瓦可以围绕壳体内球面旋转,实现自调心,使轴瓦有效地适应轴颈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摆动、颠振;最大调心角度达0.245°;轴瓦使用稳定性好,不易造成磨损,安全可靠;轴承座内仅设置有滑油腔,加工制造更简单,提高了轴承座的一次成型率,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冷却效果好;本技术的安装方式为底部安装,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效果好,性能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的B-B、C-C剖视图;在图中:1.轴承座;1-1.安装板;1-2.顶举螺栓;2.轴承盖;3.轴瓦;4.甩油环;5.注油斗;6.密封槽;7.油封;8.压盖;9.通道;10.封板;10-1.封板a;10-2.封板b;11.圆锥销;12.内六角螺钉;13.油尺;14.油槽;15.滑油腔;16.放泄螺栓;17.冷却盘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在附图中: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座1和轴承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1的安装板1-1设置在轴承座1底部,采用底部安装方式,且安装板1-1上设置有顶举螺栓1-2;用于安装在船舶安装底座上时,方便轴承对中时的调整,缩短对中调整的时间,减少了工作量。所述的轴承座1及轴承盖2的内部设置有轴瓦3,轴瓦3与轴承座1、轴承盖2的配合面设置为球面;轴瓦可以围绕壳体内球面旋转,进行自调心,自调心的角度≤0.245°(≈15'),当轴系运转发生倾斜、偏转时,轴瓦能同步的随轴系作相应调整,消除下轴瓦与轴之间局部接触的问题,防止产生局部异常磨损现象,提高产品可靠性,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轴瓦3的左端设置有甩油环4,甩油环4的上方设置有注油斗5;所述的轴承座1、轴承盖2两端面的内表面设置为阶梯式,并设置有至少两道环向密封槽6,环向密封槽6的外侧设置有油封7,使迷宫密封槽里的滑油回流到轴承座里,有效防止滑油渗漏。轴承座1、轴承盖2的两端面通过压盖8上的紧固螺栓相连接固定,并将油封7压紧;所述的轴承座1内部设置有环绕的滑油腔15,滑油腔15的两侧均设置有通道9,在通道9的出口处设置有封板10;滑油腔15的左侧设置有冷却盘管17,冷却盘管17设置在滑油腔15内部,冷却效果好;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接管穿过封板a10-1并设置在封板a10-1外部,操作方便。所述的封板10设置为矩形,其中封板b10-2上设置有放泄螺栓,使用安全可靠。所述的轴瓦3采用剖分式轴瓦,包括上轴瓦3-1和下轴瓦3-2,上轴瓦3-1和下轴瓦3-2的剖分面通过拂刮相配合,并通过内螺纹圆锥销11定位,通过内六角螺钉12进行连接紧固。保证了尺寸精度和圆度、圆柱度及同轴度等形状和位置精度度满足图纸要求,同时不再需要对轴瓦进行拂配,简化了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所述的轴承盖2上还设置有对称分布的油尺13,油尺接口设置为两个;实船使用时,任意使用其中一个接口,另一个用螺塞堵上。特别对于双轴系或多轴系船舶而言,由于轴承结构不分左右,防止产生错装的可能性。所述的轴承座1与轴承盖2结合面通过拂刮相配合,并在轴承座1的上端面设置有油槽14,轴承座1与轴承盖2的结合面之间设置有不干粘的液态密封胶,可有效防止滑油从接合面处渗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轴瓦瓦背的材料为20#锻钢,瓦衬的材料是牌号为ZChSnSb11Cu6Cd1的巴氏合金;瓦衬与瓦背的结合性好,ZChSnSb11Cu6Cd1的强度和硬度比同属锡基轴承合金的ZChSnSb11Cu6高,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能。冷却盘管的材料为铜镍合金管,材料牌号为B10~B30,具有较好的耐海水腐蚀性能;轴承的许用比压≤2.0MPa,最大比压为2.0MPa,具有承载能力更大的优点。本实施例的下轴瓦安装在轴承座上,实船安装时,为防止其与轴承座之间发生周向转动,须采用定位螺钉压紧下轴瓦,进行对中;对中完成后,应拆除定位螺钉方可进行后续的安装工作。温度传感器位于轴承座上,温度传感器采用伸缩式结构,水平安装,且安装接口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实船使用时,任意使用其中一个接口,另一个用螺塞堵上;将现场测量滑油温度的温度计安装在温度计支架上,使用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座(1)和轴承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1)的安装板(1-1)设置在轴承座(1)底部,且安装板(1-1)上设置有顶举螺栓(1-2);所述的轴承座(1)及轴承盖(2)的内部设置有轴瓦(3),轴瓦(3)与轴承座(1)、轴承盖(2)的配合面设置为球面;轴瓦(3)的左端设置有甩油环(4),甩油环(4)的上方设置有注油斗(5);所述的轴承座(1)、轴承盖(2)两端面的内表面设置为阶梯式,并设置有至少两道环向密封槽(6),环向密封槽(6)的外侧设置有油封(7),轴承座(1)、轴承盖(2)的两端面通过压盖(8)上的紧固螺栓相连接固定,并将油封(7)压紧;所述的轴承座(1)内部设置有环绕的滑油腔(15),滑油腔(15)的两侧均设置有通道(9),在通道(9)的出口处设置有封板(10);滑油腔(15)的左侧设置有冷却盘管(17),冷却盘管(17)设置在滑油腔(15)内部,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接管穿过封板a(10-1)并设置在封板a(10-1)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主推进轴系的底部安装中间轴承,包括相互配合的轴承座(1)和轴承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1)的安装板(1-1)设置在轴承座(1)底部,且安装板(1-1)上设置有顶举螺栓(1-2);所述的轴承座(1)及轴承盖(2)的内部设置有轴瓦(3),轴瓦(3)与轴承座(1)、轴承盖(2)的配合面设置为球面;轴瓦(3)的左端设置有甩油环(4),甩油环(4)的上方设置有注油斗(5);所述的轴承座(1)、轴承盖(2)两端面的内表面设置为阶梯式,并设置有至少两道环向密封槽(6),环向密封槽(6)的外侧设置有油封(7),轴承座(1)、轴承盖(2)的两端面通过压盖(8)上的紧固螺栓相连接固定,并将油封(7)压紧;所述的轴承座(1)内部设置有环绕的滑油腔(15),滑油腔(15)的两侧均设置有通道(9),在通道(9)的出口处设置有封板(10);滑油腔(15)的左侧设置有冷却盘管(17),冷却盘管(17)设置在滑油腔(15)内部,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接管穿过封板a(10-1)并设置在封板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陈思臻王洪青褚家骏缪俊孙冬泉罗春云骆培成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帝海洋工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