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4556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电机组领域的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每组柴油发电机组配合设置有散热排放装置和尾气排放装置,所述柴油发电机组的旁边还配合设置有余热收集系统及尾气处理系统;所述散热排放装置与余热收集系统连接,所述尾气排放装置与尾气处理系统连接,所述余热收集系统安装在尾气处理系统的下一道工序并与尾气处理系统相通;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配合大批量的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使用,能够同时处理尾气污染和进行余热回收,降低能量的损耗,避免环境污染,降低综合成本,节约能源,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电机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柴油发电机组的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排放物为PM颗粒状物质和NOx,而CO和HC排放较低。控制柴油机尾气排放主要是控制颗粒物质PM和NO生成,降低PM和NOx的直接排放;柴油机与同等功率的汽油机相比,微粒和NOx是排放中两种最主要的污染物;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减少柴油机颗粒排放的技术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般的柴油发电机组没有安装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安装起到的作用不大;在柴油发电机组大批量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尾气进行处理,这种过程中就需要尾气处理装置,同时柴油发电机组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散热,散出的余热需要收集起来;而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在大批量的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热量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可以节约较多的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该系统配合大批量的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使用,能够同时处理尾气污染和进行余热回收,降低能量的损耗,避免环境污染,降低综合成本,节约能源,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应用时,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若干组柴油发电机组,若干组柴油发电机组按照型号进行分类布置;每组柴油发电机组均配合设置有静音箱体,每组柴油发电机组配合设置有散热排放装置和尾气排放装置,所述柴油发电机组的旁边还配合设置有余热收集系统及尾气处理系统;所述散热排放装置与余热收集系统连接,所述尾气排放装置与尾气处理系统连接,所述余热收集系统安装在尾气处理系统的下一道工序并与尾气处理系统相通。本技术工作时,启动若干柴油发电机组,启动余热收集系统及尾气处理系统,启动散热排放装置和尾气排放装置;确保尾气通过尾气排放装置进入到尾气处理系统中,热风通过散热排放装置进入到余热收集系统中;热风通过余热收集进口管道进入到收集罐体中的扰流机构,通过扰流机构上呈人字形设置的扰流板进而降低热风流动的速度并起到扰流的作用;再从缝隙依次与热交换器进行交叉接触;若干热交换器依次间隔设置,热风中的热量与每层热交换器进行扰流之后的充分接触,进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同时通过热交换器与循环水箱中的水进行热交换,进而加热循环水箱中的水,最后再运输到其他需要用的地方;经过余热收回收之后的热风变成常温风,常温风从余热收集出口管道引出,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流速,再通过尾气进口风机的鼓吹进而加快流速最终与尾气混合进入到喷淋塔中,同时常温风将尾气的有害物质进行稀释,提高喷淋塔的工作效率;常温风和尾气一起进入到喷淋塔的内部,通过若干层喷淋机构进行喷淋,由于进气方向和雾化喷淋方向相对,此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接触处理的效率,催化剂添加装置同时也进行实时添加,将更多的有害物质降解;经过喷淋的尾气通过中间尾气连接管路进入到吸附塔的塔身本体中进行干燥及吸附,然后依次经过下侧介质吸附层、中间静电吸附层及上侧介质吸附层;在对尾气进行干燥的同时再进行静电吸附,充分的去除有害物质;最终排出的尾气通过尾气出口风机的加速从吸附塔末端的尾气出气管路加速排出,避免污染环境。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每组柴油发电机组能够进行散热排放工作;所述散热排放装置设置有若干组,每组柴油发电机组均独立设置有一套散热排放装置,所述余热收集系统配合若干组独立设置的散热排放装置均设置有独立接收管道并汇集到总余热收集管道中。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每组柴油发电机组能够正常进行余热收集工作;所述尾气排放装置也设置有若干组,每组柴油发电机组均独立设置有一套尾气排放装置,所述尾气处理系统配合若干组独立设置的尾气排放装置均设置有独立接收管道并汇集到总尾气处理管道中。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余热收集系统能够稳定的进行余热收集工作,同时快速的将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所述余热收集系统包括余热收集进口管道,余热收集出口管道,设置在余热收集进口管道和余热收集出口管道之间的余热收集机构,配合设置在余热收集机构下面的循环水箱;所述余热收集机构与循环水箱相通。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收集罐体内的热交换器工作效率高,而且工作稳定;所述余热收集机构采用卧式结构设计,所述余热收集机构包括收集罐体,设置在收集罐体内的若干组热交换器;所述收集罐体呈圆形设置,所述热交换器设置有三组并依次间隔放置在收集罐体内;所述余热收集进口管道处热交换器的宽度到余热收集出口管道处热交换器的宽度逐渐变宽;所述热交换器均安装在循环水箱中进行热交换。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热量不会快速的穿过热交换器,同时延长热量在收集罐体内的停留时间;所述收集罐体中的余热收集进口管道与相邻的热交换器之间配合设置有扰流机构,所述扰流机构包括前侧镂空板和后侧镂空板,所述前侧镂空板和后侧镂空板之间设置有扰流板,扰流板设置有若干组并错开设置,前侧镂空板和后侧镂空板之间的扰流板呈人字形设置。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尾气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高,而且处理可靠稳定,避免尾气中的PM颗粒状物质和NOx排出去;所述尾气处理系统包括喷淋塔和吸附塔,配合喷淋塔设置的尾气进气管路,设置在吸附塔末端的尾气出气管路,设置在喷淋塔和吸附塔之间的中间尾气连接管路;所述尾气进气管路处配合设置有尾气进口风机,所述尾气出气管路处配合设置有尾气出口风机;所述喷淋塔的旁边还配合设置有尾气处理水箱,尾气处理水箱配合设置有催化剂添加装置。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喷淋塔的工作效率高,而且工作可靠;所述喷淋塔纵向设置,喷淋塔设置为上进下出结构,所述喷淋塔的内部自上到下设置有若干层喷淋机构,所述喷淋机构包括朝上设置的雾化喷嘴及设置在雾化喷嘴下面的镂空板,每一层喷淋机构均设置有独立的喷淋管路。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吸附塔的吸附效率高,同时对尾气吸附的效果可靠;所述吸附塔包括纵向设置的塔身本体,所述塔身本体采用下进上出结构,所述塔身本体内部设置有若干层吸附层,所述吸附层包括下侧介质吸附层、上侧介质吸附层及中间静电吸附层,静电吸附层的长度均大于下侧介质吸附层、上侧介质吸附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系统配合大批量的柴油发电机组进行使用,能够同时处理尾气污染和进行余热回收,降低能量的损耗,避免环境污染,降低综合成本,节约能源,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流程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放大图。图4为图1中C处放大图。图5为图2中D处放大图。其中,1柴油发电机组、2尾气排放装置、3散热排放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若干组柴油发电机组,若干组柴油发电机组按照型号进行分类布置;每组柴油发电机组均配合设置有静音箱体,其特征在于,每组柴油发电机组配合设置有散热排放装置和尾气排放装置,所述柴油发电机组的旁边还配合设置有余热收集系统及尾气处理系统;所述散热排放装置与余热收集系统连接,所述尾气排放装置与尾气处理系统连接,所述余热收集系统安装在尾气处理系统的下一道工序并与尾气处理系统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若干组柴油发电机组,若干组柴油发电机组按照型号进行分类布置;每组柴油发电机组均配合设置有静音箱体,其特征在于,每组柴油发电机组配合设置有散热排放装置和尾气排放装置,所述柴油发电机组的旁边还配合设置有余热收集系统及尾气处理系统;所述散热排放装置与余热收集系统连接,所述尾气排放装置与尾气处理系统连接,所述余热收集系统安装在尾气处理系统的下一道工序并与尾气处理系统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放装置设置有若干组,每组柴油发电机组均独立设置有一套散热排放装置,所述余热收集系统配合若干组独立设置的散热排放装置均设置有独立接收管道并汇集到总余热收集管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排放装置也设置有若干组,每组柴油发电机组均独立设置有一套尾气排放装置,所述尾气处理系统配合若干组独立设置的尾气排放装置均设置有独立接收管道并汇集到总尾气处理管道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收集系统包括余热收集进口管道,余热收集出口管道,设置在余热收集进口管道和余热收集出口管道之间的余热收集机构,配合设置在余热收集机构下面的循环水箱;所述余热收集机构与循环水箱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柴油发电机组余热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收集机构采用卧式结构设计,所述余热收集机构包括收集罐体,设置在收集罐体内的若干组热交换器;所述收集罐体呈圆形设置,所述热交换器设置有三组并依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陈逸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德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