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和模块化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39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和模块化建筑。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角柱、下底架结构和上底架结构,下底架结构与角柱的下部连接,上底架结构沿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高度方向位于下底架结构的上方,上底架结构包括上底侧梁、上底横梁和上地板,上底侧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角柱连接,上底横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上底侧梁连接,上地板铺设在上底横梁的上方。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减少了钢材的用量,减少与其他零部件之间产生干涉,节省了生产成本,预制化程度高,能够高效减少现场的繁琐的地板组装工作,缩短项目的完成周期,减少安装时间和建筑空间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和模块化建筑
本技术涉及模块化建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和模块化建筑。
技术介绍
现在用于数据中心的集装箱,包括架空地板结构,架空地板结构用于支撑机柜等电子社保。架空地板结构包括架空地板面和架空支腿,架空地板面由架空支腿支撑。现有的架空地板面由多个小框架和面板制成,同时,为了使得架空支腿能够稳定地制成架空地版面,架空支腿包括多个支腿,多个支腿共同制成架空地板面。这样,组装生产工序多,生产成本较高,耗时高,非常容易与其他零部件产生干涉。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和模块化建筑,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角柱;下底架结构,所述下底架结构与所述角柱的下部连接;以及上底架结构,所述上底架结构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下底架结构的上方,所述上底架结构包括:上底侧梁,所述上底侧梁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角柱连接;上底横梁,所述上底横梁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上底侧梁连接;和上地板,所述上地板铺设在所述上底横梁的上方。根据本技术的模块化建筑单元,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角柱、下底架结构和上底架结构,下底架结构和上底架结构可以均与角柱连接,下底架结构与角柱的下部连接,上底架结构沿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高度方向位于下底架结构的上方,上底架结构包括上底侧梁、上底横梁和上地板,上底侧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角柱连接,上底横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上底侧梁连接,上地板铺设在上底横梁的上方。这样,形成了双层底架结构,取消了现有的架空支腿,减少了现有的架空地板面的小框架和面板的数量,减少了钢材的用量,减少与其他零部件之间产生干涉,节省了生产成本,预制化程度高,能够高效减少现场的繁琐的地板组装工作,缩短项目的完成周期,减少安装时间和建筑空间的浪费。可选地,所述上地板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两个上底侧梁连接。由此减少了材料的用量。可选地,所述上底横梁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上底侧梁的上表面或与所述上底侧梁的上表面齐平。由此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可选地,所述下底架结构包括:下底侧梁,所述下底侧梁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角柱的下部连接;和下底横梁,所述下底横梁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底侧梁连接。这样,形成框架结构,便于安装。可选地,所述下底架结构还包括下地板,所述下地板铺设在所述下底侧梁和所述下底横梁的上方。由此,便于管路安装。可选地,所述下底架结构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下底横梁的下方,所述底板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底侧梁的彼此相对的表面连接。这样保证了模块化建筑单元的底部的平整度。可选地,还包括桁架结构,所述桁架结构包括桁架腹杆,所述桁架腹杆的底部与所述下底侧梁连接,所述桁架腹杆的顶部与所述上底侧梁连接。这样,提高了结构强度,避免上底侧梁断裂。可选地,所述上底架结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下底架结构的尺寸。由此可以留有足够的安装空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所述模块化建筑包括上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根据本技术的模块化建筑,模块化建筑包括模块化建筑单元,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角柱、下底架结构和上底架结构,下底架结构和上底架结构可以均与角柱连接,下底架结构与角柱的下部连接,上底架结构沿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高度方向位于下底架结构的上方,上底架结构包括上底侧梁、上底横梁和上地板,上底侧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角柱连接,上底横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上底侧梁连接,上地板铺设在上底横梁的上方。这样,形成了双层底架结构,取消了现有的架空支腿,减少了现有的架空地板面的小框架和面板的数量,减少了钢材的用量,减少与其他零部件之间产生干涉,节省了生产成本,预制化程度高,能够高效减少现场的繁琐的地板组装工作,缩短项目的完成周期,减少安装时间和建筑空间的浪费。可选地,所述上底侧梁设置有连接孔,所述上底架结构还包括连接件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段和与支撑段,所述连接段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孔连接,所述支撑段与所述连接段相连。由此便于与其他结构连接。可选地,所述模块化建筑包括连接地板和至少两个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所述至少两个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第一模块化建筑单元和第二模块化建筑单元,所述第一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二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和所述第二支撑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一支撑段和所述第二支撑段共同支撑所述连接地板。这样减少第一模块化建筑单元和第二模块化建筑单元之间的缝隙。可选地,所述连接孔构造为长条孔,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连接孔沿所述高度方向可移动,以使得所述连接地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模块化建筑单元和第二模块化建筑单元的所述上地板的上表面均齐平。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图1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主视剖视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的底部的主视局部剖视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年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的主视剖视图;以及图7为图6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第一模块化建筑单元111:第一角柱120:第一下底架结构121:第一下底侧梁122:第一下底横梁123:第一下地板124:第一底板140:第一上底架结构141:第一上底侧梁142:第一上底横梁143:第一上地板144:第一地胶150:第一桁架结构151:第一桁架腹杆161:第一连接件162:第一支撑件163:第一连接段164:第一支撑段200:第二模块化建筑单元211:第二角柱220:第二下底架结构221:第二下底侧梁222:第二下底横梁223:第二下地板224:第二底板240:第二上底架结构241:第二上底侧梁242:第二上底横梁243:第二上地板244:第二地胶261:第二连接件264:第二支撑段270:连接地板300:第三模块化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n角柱;/n下底架结构,所述下底架结构与所述角柱的下部连接;以及/n上底架结构,所述上底架结构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下底架结构的上方,所述上底架结构包括:/n上底侧梁,所述上底侧梁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角柱连接;/n上底横梁,所述上底横梁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上底侧梁连接;和/n上地板,所述上地板铺设在所述上底横梁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包括:
角柱;
下底架结构,所述下底架结构与所述角柱的下部连接;以及
上底架结构,所述上底架结构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高度方向位于所述下底架结构的上方,所述上底架结构包括:
上底侧梁,所述上底侧梁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角柱连接;
上底横梁,所述上底横梁沿所述模块化建筑单元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上底侧梁连接;和
上地板,所述上地板铺设在所述上底横梁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横梁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上底侧梁的上表面或与所述上底侧梁的上表面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架结构包括:
下底侧梁,所述下底侧梁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角柱的下部连接;和
下底横梁,所述下底横梁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底侧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架结构还包括下地板,所述下地板铺设在所述下底侧梁和所述下底横梁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架结构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下底横梁的下方,所述底板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底侧梁的彼此相对的表面连接。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飞龙黎泽深崔庭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