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确保镜头移动时的镜片群间同心度的光学镜头组件,该组件包括有若干光学镜片、至少两内镜筒、固定座及导正装置,其中若干光学镜片可至少被分成两个镜片组;两内镜筒是用于分别收容相应的镜片组,并形成第一镜头组与第二镜头组;固定座是用来收容上述镜头组;导正装置可确保组立后的各镜片组的同轴度,在组立过程中,经双导正后,安装有镜片组的其中一内镜筒的至少一部分外形结构是收容于安装有镜片组的另一内镜筒的内部结构中,并且至少一部分结构是形成精密配合,两镜头组上的定位结构经过锁固构件连接至位于固定座上的导轨中,借此使得镜头组可在固定座内进行滑移。(*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尤指一种应用在具投影或摄影等功能的器材上的可变焦光学镜头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近几年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投影器材及摄影器材的推陈出新,其相应的光学部件也需要不断地提升精密度以配合其相应品质,从而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这些器材共有的特性是光学变焦功能,它是依靠光学镜头来实现变焦,具体来讲就是通过镜片移动来使得影像放大与缩小。因此,镜头做为这些器材中的主要光学部件,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成像的品质。通常,可变焦镜头是由透镜系统组合而成。这个透镜系统包含着许多片凸凹不同的光学镜片,这些光学镜片至少可被分成两个镜片组,而后分别安装至相应内镜筒中,从而形成第一镜头组与第二镜头组,最后再将这些镜头组安装至一外部固定座或外部镜筒中,而外部固定座或外部镜筒的内部具有便于内镜筒相对其往复位移与伸缩的形状,从而使该镜头具有变焦功能。但为避免发生镜头组装后各镜头组之间不同心或不同轴的情况而影响光学品质,业界对各镜头组之间移动时需保持同心度与同轴度的管控很严格。现有镜头的组装结构已被美国专利第6,049,432号揭示,如图5所示,第一镜片组90与第二镜片组91分别安装至第一镜片架92与第二镜片架93上,第一镜片组90与第一镜片架92构成第一镜头组,而第二镜片组91与第二镜片架93构成第二镜头组,第一、第二镜片架92、93均被安装在主机架94上。但是,安装在主机架94上的第一、第二镜片架92、93都只有一个可与主机架94上的导轨95相接触的固定点来实现伸缩移动,且在移动时极易产生晃动。因此,这些结构及其排布方式很难确保第一、第二镜片组90、91可始终都沿同一光轴相对移动,并且将很难进一步提高镜头的光学品质。此外,因为第一、第二镜片组90、91是一一组装于主机架94上,该组装方法势必会带来更多的操作误差,从而影响组装品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可确保各镜片在组立后相对移动时的同轴度的光学镜头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其不但可确保各镜片在组立后的同轴度及相互移动时的稳定性,以提升该镜头的光学品质,而且其构造简单、使用和调整方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其具有至少两个精密配合的镜头组以滑动的方式彼此配合,且在至少一个镜头组的本体上形成气孔,以解决镜头组伸缩时的内外气压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其具有至少两个精密配合的镜头组以滑动的方式彼此配合,且在该精密滑动面上具有浅沟槽,以提供滑动面的密合度并降低滑动面间的滑动阻力。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其可确保镜头移动时的镜片群间同心度,该组件至少包括有两个内镜筒、固定座及导正装置,其中两个内镜筒是用于分别收容相应的镜片群,并形成第一镜头组与第二镜头组;固定座是用来收容第一镜头组与第二镜头组;导正装置是用来确保组立后的镜头组的各镜片群的同轴度,该导正装置至少包括有一可使得镜头组在固定座内进行滑移的滑移装置,该滑移装置是利用至少一锁固构件将形成于两镜头组上的定位结构连接至位于固定座上的导轨中,当第一镜头组与第二镜头组组装后,安装有镜片群的其中一内镜筒的至少一部分外形结构是收容于安装有镜片群的另一内镜筒的内部结构中,而在该两内镜筒的相互配合的结构中至少有一部分结构是形成精密配合,且该两内镜筒的相互间可精密配合的结构成为导正装置的其中一组成部分。在上述光学镜头组件的组立过程中,经过了两次导正,第一次导正是将安装有第二镜片组的第二内镜筒的至少一部分外形结构组装于安装有第一镜片组的第一内镜筒的内部结构中,且在两内镜筒的相互配合的结构中至少有一部分配合结构是形成精密配合,借此可确保各镜片组相互移动时的同轴度;第二次导正是将已组装好的第一、第二镜头组一并组装于固定座内,并使得两内镜筒均有一部分外形结构是贴靠在固定座的对应内侧壁上,并且可沿着其上的导轨进行滑移。为防止具上述特征的镜头组件的两内镜筒因配合紧密而发生精细表面间相互黏结的现象,特在两者间的相互滑动的滑动面上设置浅沟槽,以提供滑动面的密合度并降低滑动面间的滑动阻力,从而有利于两者之间的相互移动。此外,为使得具上述特征的镜头组件的两镜头组之间的移动不会受到气压差的影响,需要在其中一镜头组的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气孔,从而使得镜头组之间可以顺利完成滑移动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光学镜头组件是通过导正装置的双导正来确保各镜片在组立后的同轴度及相互移动时的稳定性,从而提升该镜头的光学品质。且因为在各镜片组置入固定座时已组合成一体,因此不但增加其组装过程的稳定性,而且还简化了组立步骤,克服现有组立方法的缺陷。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光学镜头组件的第一内镜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图1A所示构件的平面结构的部分剖示示意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光学镜头组件的第二内镜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图2A所示构件的平面结构的部分剖示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光学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光学镜头组件的剖面结构关系示意图。图5是现有光学镜头组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A至图4所示,其揭示了本专利技术光学镜头组件1的较佳实施例,其包括有可被分成前、后群镜片组10、20的若干光学镜片及安装相应镜片组的第一内镜筒30与第二内镜筒40,其中第一镜片组10(即前群镜片)组装于第一内镜筒30中而形成第一镜头组,而第二镜片组20(即后群镜片)组装于第二内镜筒40中而形成第二镜头组,当两镜头组组装后,安装有第二镜片组20的第二内镜筒40的至少一部分外形结构是收容于安装有第一镜片组10的第一内镜筒30的内部结构中(详细描述见下文),且两镜头组均安装于一固定座50(或外部镜筒)内,于该固定座50上设置有贯穿其内、外侧壁的导沟51,借此两镜头组可在其上相对滑移,从而实现变焦功能。如图1A与2A所示,第一内镜筒30与第二内镜筒40的结构相似,其均具有呈阶梯状的不同内径与不同外径的筒状本体。其中,第一内镜筒30与第二内镜筒40都有一个具第一外径的本体部分31、41,且该两本体部分31、41的外侧壁上对应于固定座的导沟51处均设置有定位槽310、410,两固定螺栓60可分别将第一、第二内镜筒30、40定位并连接于固定座50内,其中螺栓60尾端是旋入定位槽310、410内,螺栓头部是伸入固定座的导沟51内并可导引镜筒在导沟内滑移。第一内镜筒30的具第一内径的本体部分32及具第二内径的本体部分33可收容第二内镜筒40,而其具第三内径的本体部分34则可收容第一镜片组10。第二镜片组20是收容于第二内镜筒40的筒形本体中,该第二内镜筒40的具第二外径的本体部分42与具有第三外径的本体部分43则可分别收容于第一内镜筒的具第一内径与第二内径的本体部分32、33中。第一内镜筒的第一外径31大于其第一、第二、第三内径32、33及34,而第二内镜筒的第一外径41大于其第二外径42与第三外径43。如图4所示,为保证第一、第二内镜筒30、40的镜头群间同轴度,也就是为能保证前、后群能沿同一光轴相互移动,不但要使得两内镜筒30、40的第一外径紧密贴靠于固定座50的内侧壁上以形成准确配合并可沿其导沟进行伸缩,而且更要使得两内镜筒之间保持精密配合及相互精密移动以达到镜头组完全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其可确保镜头移动时的镜片群间同心度,该组件至少包括有两个内镜筒、固定座及导正装置,其中两个内镜筒是用于分别收容相应的镜片群,并形成第一镜头组与第二镜头组;固定座是用来收容第一镜头组与第二镜头组;导正装置是用来确保组立后的镜头组的各镜片群的同轴度,该导正装置至少包括有一可使得镜头组在固定座内进行滑移的滑移装置,该滑移装置是利用至少一锁固构件将形成于两镜头组上的定位结构连接至位于固定座上的导轨中,其特征在于:当第一镜头组与第二镜头组组装后,安装有镜片群的其中一内镜筒的至少一部分外形结构是收容于安装有镜片群的另一内镜筒的内部结构中,而在该两内镜筒的相互配合的结构中至少有一部分结构是形成精密配合,且该两内镜筒的相互间可精密配合的结构成为导正装置的其中一组成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昆明,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