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肢体障碍患者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1691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2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辅助肢体障碍患者移动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和置于底座上方的竖直支架,所述的底座上有分别置于底座前后两侧的两个前臂,前臂的一端与底座经第一扭簧铰接,前臂的另一端朝向左下方且前臂的另一端经单向轴承连接有前轮;所述的底座上有分别置于底座前后两侧的两个后臂,后臂的一端与底座经第二扭簧铰接,后臂的另一端朝向右下方且后臂上有沿后臂长度方向均布的多个辅助轮,最下方的所述辅助轮与后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性能,同时可以防止个别滚轮悬空的情况出现;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防倒退滑行功能,使用安全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肢体障碍患者移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助行器
,特别是一种辅助肢体障碍患者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肢体障碍患者尤其是下肢运动障碍患者,大多需要借助助行器来辅助行走以实现正常生活,现有的助行器均为简单的框架结构配以底部滚轮的结构方式,尽管可以实现安全辅助作用,但同样存在一些弊端。首先,现有的助行器采用的滚轮较小,在遇到较大的坑洼地面时极易陷入而卡住,给使用人员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其次,现有的助行器没有减震缓冲效果,当使用人员用其作为辅助支撑时容易产生倾倒;最后,现有的助行器无法越过台阶、楼梯及较大障碍物,使用时每走一两步就需要将助行器向前搬动,才能持续向前移动,操作不便,易引发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弥补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辅助肢体障碍患者移动装置,以解决现有助行器易陷入坑洼路段、减震效果差和无法越过较大障碍物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和置于底座上方的竖直支架,所述的底座上有分别置于底座前后两侧的两个前臂,前臂的一端与底座经第一扭簧铰接以实现减震效果,前臂的另一端朝向左下方且前臂的另一端经单向轴承连接有前轮,单向轴承用于限定前轮的转动方向,以防止装置倒退;所述的底座上有分别置于底座前后两侧的两个后臂,后臂的一端与底座经第二扭簧铰接以实现减震效果,后臂的另一端朝向右下方且后臂上有沿后臂长度方向均布的多个辅助轮,最下方的所述辅助轮与后臂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前臂由主体和伸缩杆滑动伸缩连接组成,主体与底座经前轴铰接,具体地:所述前轴与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前轴与底座转动连接且前轴与底座经第一扭簧连接,以实现前臂的减震效果;所述的伸缩杆的一端与主体沿伸缩杆的长度方向弹性滑动连接,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前轮经单向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的主体上有与前轴同轴设置的齿轮,齿轮与前轴经单向离合器同轴传动连接,主体上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齿条的长度方向与伸缩杆的长度方向一致且齿条与伸缩杆连接。本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性能,使用时更加舒适,同时,各个滚轮之间相互独立,可以防止个别滚轮悬空的情况出现,消除悬空支撑所引发的潜在安全隐患;此外,本专利技术具有防倒退滑行功能,不仅可以避免将使用人员撞倒,还可以提高上坡、攀爬楼梯等特殊情况下的使用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图2的B-B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轴测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5给出,本专利技术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1和置于底座1上方的竖直支架2,所述的底座1上有分别置于底座1前后两侧的两个前臂3,前臂3的一端与底座1经第一扭簧4铰接以实现减震效果,前臂3的另一端朝向左下方且前臂3的另一端经单向轴承5连接有前轮6,单向轴承5用于限定前轮6的转动方向,使前轮6只能在前臂3上逆时针转动,以防止装置向后行驶;所述的底座1上有分别置于底座1前后两侧的两个后臂7,后臂7的一端与底座1经第二扭簧8铰接以实现减震效果,后臂7的另一端朝向右下方且后臂7上有沿后臂7长度方向均布的多个辅助轮9,最下方的所述辅助轮9与后臂7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正常行驶时,前臂3和后臂7在两个扭簧的扭力作用下产生减震缓冲效果,当前轮6遇阻时,前臂3受力上摆,从而使前轮6在装置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越过障碍;当辅助轮9遇阻时,后臂7受力上摆,从而使多个辅助轮9与障碍物滚动接触而越过障碍,既可以减小装置的震动,也可以避免后臂7与障碍物产生摩擦而影响装置前进。进一步地,所述的前臂3由主体10和伸缩杆11滑动伸缩连接组成,主体10与底座1经前轴12铰接,具体地:所述前轴12与主体10固定连接,所述前轴12与底座1转动连接且前轴12与底座1经第一扭簧4连接,以实现前臂3的减震效果;所述的伸缩杆11的一端与主体10沿伸缩杆11的长度方向弹性滑动连接,伸缩杆11的另一端与前轮6经单向轴承5转动连接;所述的主体10上有与前轴12同轴设置的齿轮13,齿轮13与前轴12经单向离合器14同轴传动连接,主体10上有与齿轮13啮合的齿条15,齿条15的长度方向与伸缩杆1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齿条15与伸缩杆11连接,当齿轮13和齿条15置于主体10内部时,主体10上开设与之对应的容置腔或容置槽。使用时,正常行驶状态下前轮6受到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而上下震动,此时前臂3受力摆动而产生减震缓冲效果;当前轮6遇障时,前轮6同时受到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和障碍物水平方向的分力作用而导致前臂3在上摆的同时,伸缩杆11向主体10内缩进;由此,齿条15随伸缩杆11同步移动而带动齿轮13顺时针转动,此时单向离合器14处于传动状态,故前轴12随齿轮13同向转动而带动主体10同步转动,使前臂3进一步产生上摆,从而更轻易地越过障碍物;当前轮6越过障碍物后,前臂3在第一扭簧4的扭力作用下复位下摆,伸缩杆11带动齿条15弹性复位滑动并带动齿轮13逆时针转动,此时单向离合器14处于自由转动状态,齿轮13的逆时针转动不受前轴12的状态影响,使伸缩杆11顺利复位,以确保下一次避障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地,所述的伸缩杆11与主体10经弹簧16连接,弹簧16的弹力方向与伸缩杆11的滑动方向一致,构成伸缩杆11与主体10弹性滑动的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的齿条15与主体10经弹簧16连接,弹簧16的弹力方向与伸缩杆11的滑动方向一致,构成齿条15也即伸缩杆11与主体10弹性滑动的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的多个辅助轮9的直径由下到上依次变小,以保证越过障碍物时多个辅助轮9可以更好地与障碍物实现滚动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座1为水平设置的U形结构,支架2为与底座1匹配的U形结构架,以便于使用人员站立其中,并可以为使用人员提供一定的安全防护。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架2上有扶手17,以便于使用人员扶握和发力。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架2上有前后对称设置的两个支撑板18,使用人员可以利用支撑板17对腋下进行支撑,以进一步提高身体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上有与前臂3和后臂7分别对应的摆动限位挡止结构,用于限定前臂3和后臂7的摆动区间,防止二者向上摆动幅度过大而导致底座1与地面直接接触,并避免二者向下摆动幅度过大而导致整个装置的不稳定;限位挡止结构可以采用挡块、限位槽等常见技术手段轻易实现,本说明书中不作赘述。进一步地,所述的前轮6和辅助轮9采用大直径滚轮,以更加轻松地应对复杂地面,避免滚轮陷入坑洼路段中。进一步地,所述的多个辅助轮9分别与后臂7经单向轴承5转动连接,以进一步提高防倒退效果,保障使用人员安全。本专利技术采用两组弹性摆臂将底座1和支架2构成的助行器主体与滚轮(前轮6和辅助轮9)相连接,使得整个装置在行走过程中可以有效吸收地面的颠簸震动,具有良好的减震缓冲性能,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本专利技术中的四个滚轮相互独立,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应对复杂路面,防止出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肢体障碍患者移动装置,包括底座(1)和置于底座(1)上方的竖直支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上有分别置于底座(1)前后两侧的两个前臂(3),前臂(3)的一端与底座(1)经第一扭簧(4)铰接,前臂(3)的另一端朝向左下方且前臂(3)的另一端经单向轴承(5)连接有前轮(6);所述的底座(1)上有分别置于底座(1)前后两侧的两个后臂(7),后臂(7)的一端与底座(1)经第二扭簧(8)铰接,后臂(7)的另一端朝向右下方且后臂(7)上有沿后臂(7)长度方向均布的多个辅助轮(9),最下方的所述辅助轮(9)与后臂(7)的另一端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肢体障碍患者移动装置,包括底座(1)和置于底座(1)上方的竖直支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上有分别置于底座(1)前后两侧的两个前臂(3),前臂(3)的一端与底座(1)经第一扭簧(4)铰接,前臂(3)的另一端朝向左下方且前臂(3)的另一端经单向轴承(5)连接有前轮(6);所述的底座(1)上有分别置于底座(1)前后两侧的两个后臂(7),后臂(7)的一端与底座(1)经第二扭簧(8)铰接,后臂(7)的另一端朝向右下方且后臂(7)上有沿后臂(7)长度方向均布的多个辅助轮(9),最下方的所述辅助轮(9)与后臂(7)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肢体障碍患者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臂(3)由主体(10)和伸缩杆(11)组成,主体(10)与底座(1)经前轴(12)铰接:前轴(12)与主体(10)固定连接,前轴(12)与底座(1)转动连接且前轴(12)与底座(1)经第一扭簧(4)连接;所述的伸缩杆(11)的一端与主体(10)弹性滑动连接,伸缩杆(11)的另一端与前轮(6)经单向轴承(5)转动连接;所述的主体(10)上有与前轴(12)同轴设置的齿轮(13),齿轮(13)与前轴(12)经单向离合器(14)连接,主体(10)上有与齿轮(13)啮合的齿条(15),齿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吕培华聂贝贝李雪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