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壳体、具有其的主减速器及车辆,壳体包括:外壳以及阻挡结构,外壳内设有主腔、泄压通道和泄压孔,泄压通道和泄压孔均与主腔相通,且泄压通道和泄压孔相通;阻挡结构包括围壁和至少一个挡油板,围壁附接在外壳内,围壁与外壳共同限定形成阻挡腔,阻挡腔位于泄压通道的出口和泄压孔之间,挡油板位于阻挡腔内,并附接在外壳上去,以将阻挡腔分割为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阻挡子腔。阻挡机构提高了对油液的阻挡作用,使油液无法通过到达位于泄压孔内的单向阀处,最终解决单向阀处的渗油和漏油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壳体、具有其的主减速器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具有其的主减速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在某越野车前桥主减速器总成中,采用了Q900B型号的单向阀30进行泄压,在单向阀接口(即泄压孔11)底部,用一块金属板20与主腔40进行隔离,留一个较小的泄压通道12进行排气,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但因主减速器齿轮在运转过程中对齿轮油有搅动作用,特别是高速运转时的甩油等,使该处的泄压结构的挡油作用削弱,油液通过泄压通道12后,在气流的推动作用下,像单向阀30处聚集,在单向阀30开启泄压过程中将同高压气体一起溢出,进而出现了该处的渗油问题,引起了客户的抱怨和市场的不良反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壳体、具有其的主减速器及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主腔、泄压通道和泄压孔,所述泄压通道和所述泄压孔均与所述主腔相通,且所述泄压通道和所述泄压孔相通;以及阻挡结构,所述阻挡结构包括围壁和至少一个挡油板,所述围壁附接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围壁与所述外壳共同限定形成阻挡腔,所述阻挡腔位于所述泄压通道的出口和所述泄压孔之间,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阻挡腔内,并附接在所述外壳上去,以将所述阻挡腔分割为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阻挡子腔。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阻挡子腔之间的出入口相互错开。进一步地,所述围壁包括底壁,所述底壁的一端附接在所述外壳内,另一端经所述泄压孔的下方向所述泄压通道的出口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泄压通道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围壁还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同时与所述底壁和所述外壳连接,并与所述挡油板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底壁包括连接部和延伸臂,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外壳和所述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泄压孔相对,所述延伸臂的自由端与所述泄压通道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延伸臂自所述连接部向所述主腔内部倾斜。进一步地,所述挡油板向所述主腔的内部倾斜。进一步地,所述挡油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挡油板将所述阻挡腔分割成相互连通的三个迷宫式阻挡子腔。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主减速器,所述主减速器包括齿轮结构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壳体,所述齿轮结构位于所述主腔内。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主减速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具有其的主减速器及车辆,阻挡机构提高了对油液的阻挡作用,使油液无法通过到达位于泄压孔内的单向阀处,最终解决单向阀处的渗油和漏油问题。具体地,围壁对沿泄压通道上升的油液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的同时,也引导气体和附带的油液进入阻挡腔,在阻挡腔内经挡油板阻挡,气体可依然经阻挡子腔进入泄压孔,而油液因多重阻挡作用而流出阻挡腔,进入主腔中,阻挡结构的设计降低了油液在单向阀处聚集的可能性,进而有效解决单向阀处的渗油漏油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主减速器壳体内泄压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主减速器壳体内泄压结构的其中一个外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主减速器壳体内泄压结构的另一个外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主减速器壳体内泄压结构的其中一个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主减速器壳体内泄压结构的另一个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外壳100;泄压通道110;主腔120;泄压孔130;阻挡结构200;侧壁210;底壁220;连接部221;延伸臂222;阻挡腔230;阻挡子腔231;通气通道240;挡油板250;单向阀30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壳体包括:外壳100以及阻挡结构200,外壳100内设有主腔120、泄压通道110和泄压孔130,泄压通道110和泄压孔130均与主腔120相通,且泄压通道110和泄压孔130相通;阻挡结构200包括围壁和至少一个挡油板250,围壁附接在外壳100内,围壁与外壳100共同限定形成阻挡腔230,阻挡腔230位于泄压通道110的出口和泄压孔130之间,挡油板250位于阻挡腔230内,并附接在外壳100上去,以将阻挡腔230分割为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阻挡子腔231。如图2至图5所示,阻挡机构提高了对油液的阻挡作用,使油液无法通过到达位于泄压孔130内的单向阀300处,最终解决单向阀300处的渗油和漏油问题。具体地,围壁对沿泄压通道110上升的油液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的同时,也引导气体和附带的油液进入阻挡腔230,在阻挡腔230内经挡油板250阻挡,气体可依然经阻挡子腔231进入泄压孔130,而油液因多重阻挡作用而流出阻挡腔230,进入主腔120中,阻挡结构200的设计降低了油液在单向阀300处聚集的可能性,进而有效解决单向阀300处的渗油漏油问题。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阻挡子腔231之间的出入口相互错开。当挡油板250设置两个以上时,阻挡子腔231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气体以及附带的油液在各个阻挡子腔231内的流动途径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迷宫式,即两个以上的挡油板250将阻挡腔230分割成相互连通的三个迷宫式阻挡子腔231。图2至图5示例性地示出了两个挡油板250和三个阻挡子腔23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围壁包括底壁220,底壁220的一端附接在外壳100内,另一端经泄压孔130的下方向泄压通道110的出口方向延伸,并与泄压通道110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底壁220包括连接部221和延伸臂222,连接部221连接外壳100和延伸臂222,延伸臂222与泄压孔130相对,延伸臂222的自由端与泄压通道间隔设置。连接部221对油液更多的是阻挡作用,延伸臂222更多的是起到导向作用。延伸臂222自由端与泄压通道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受阻挡回流的油液进入主腔中的通道。进一步地,围壁还包括侧壁210,侧壁210同时与底壁220和外壳100连接,并与挡油板250相对设置。非限制地,阻挡机构中除侧壁210外的结构均与外壳100一体成型。例如,可采用铸造的形式一体成型。优选地,延伸臂222自连接部221向主腔120内部倾斜。进一步地,挡油板250向主腔120的内部倾斜。倾斜的延伸臂222和倾斜的挡油板250为被阻挡油液的回流起到导向作用。如图2至图5所示,组成迷宫的每个墙壁都成一定的倾斜角度,角度的大小根据油液黏度和附着情况进行具体测试和设计。三道迷宫相互之间留有较小的通气通道240,其可通过调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n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主腔、泄压通道和泄压孔,所述泄压通道和所述泄压孔均与所述主腔相通,且所述泄压通道和所述泄压孔相通;以及/n阻挡结构,所述阻挡结构包括围壁和至少一个挡油板,所述围壁附接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围壁与所述外壳共同限定形成阻挡腔,所述阻挡腔位于所述泄压通道的出口和所述泄压孔之间,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阻挡腔内,并附接在所述外壳上,以将所述阻挡腔分割为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阻挡子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主腔、泄压通道和泄压孔,所述泄压通道和所述泄压孔均与所述主腔相通,且所述泄压通道和所述泄压孔相通;以及
阻挡结构,所述阻挡结构包括围壁和至少一个挡油板,所述围壁附接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围壁与所述外壳共同限定形成阻挡腔,所述阻挡腔位于所述泄压通道的出口和所述泄压孔之间,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阻挡腔内,并附接在所述外壳上,以将所述阻挡腔分割为相互连通的至少两个阻挡子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阻挡子腔之间的出入口相互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壁包括底壁,所述底壁的一端附接在所述外壳内,另一端经所述泄压孔的下方向所述泄压通道的出口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泄压通道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壁还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同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颂韩,吴祥超,肖军,周渝,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