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044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6:45
一种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包括:第一转动件,设置在目标托绳轮上方;第一限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第二限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本实施例使用时,由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卡在托绳轮两侧,使钢丝绳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由于碰到第一限位件或者第二限位件进而回到托绳轮上,进而使钢丝绳始终处在托绳轮上,避免钢丝绳自托绳轮上脱落,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
本技术涉及架空乘人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
技术介绍
架空乘人装置时井下用于运输工作人员的装置,其原理是通过将座椅与钢丝绳连接到一起,空乘装置移动钢丝绳,同时带动座椅移动,工作人员坐在座椅上,进行运输。目前架空乘人装置的钢丝绳需在移动过程中需要托绳轮进行支撑,通过托绳轮对钢丝绳进行支撑,避免由于钢丝绳过长而没有支撑点造成的下垂,进而完成不了人员的运输。目前托绳轮处的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座椅的摆动,而造成钢丝绳摆动,进而造成钢丝绳由托绳轮处脱落,给空乘工作人员造成安全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钢丝绳始终处在托绳轮上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包括:第一转动件,设置在目标托绳轮上方;第一限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第二限位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本技术所述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中,包括:安装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上端与所述安装件连接,用于与目标托绳轮上方横梁连接。本技术所述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圆筒,侧面与所述安装件底部连接;第一转动杆,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内,且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杆两端连接。本技术所述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为杆状,上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连接。本技术所述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限位件为杆状,上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连接。本技术所述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隙与第二限位件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隙之和小于目标托绳轮上的绳索直径。本技术所述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件位于目标托绳轮正上方,且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连接点、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连接点均位于目标托绳轮转轴正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使用时,第一转动件设置在目标托绳轮上方,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伸至目标托绳轮两侧,在座椅通过时,座椅的抱索器会将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推开到一定角度使座椅通过,座椅通过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由于重力的作用回到竖直状态,由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卡在托绳轮两侧,使钢丝绳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由于碰到第一限位件或者第二限位件进而回到托绳轮上,进而使钢丝绳始终处在托绳轮上,避免钢丝绳自托绳轮上脱落,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实施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剖视图;图4为图2实施例的仰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实施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5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揭露中,术语“上”、“下”、“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架空乘人装置的钢丝绳需在移动过程中需要托绳轮进行支撑,通过托绳轮对钢丝绳进行支撑,避免由于钢丝绳过长而没有支撑点造成的下垂,进而完成不了人员的运输。目前托绳轮处的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座椅的摆动,而造成钢丝绳摆动,进而造成钢丝绳由托绳轮处脱落,给空乘工作人员造成安全危害。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包括:第一转动件100,设置在目标托绳轮上方;第一限位件200,一端与第一转动件100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第二限位件300,一端与第一转动件100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远离第一限位件200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本实施例使用时,如图1、图5所示,第一转动件设置在目标托绳轮上方,第一限位件200与第二限位件300伸至目标托绳轮两侧,在座椅通过时,座椅的抱索器会将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推开到一定角度使座椅通过,座椅通过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由于重力的作用回到竖直状态,由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卡在托绳轮两侧,使钢丝绳在左右摆动的过程中由于碰到第一限位件或者第二限位件进而回到托绳轮上,进而使钢丝绳始终处在托绳轮上,避免钢丝绳自托绳轮上脱落,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托绳轮为需要安装本实施例的托绳轮;第一转动件伸至目标托绳轮底面一侧是指第一转动件有一部分可以垂直投影到目标托绳轮底面上;第二转动件伸至目标托绳轮底面一侧是指第二转动件有一部分可以垂直投影到目标托绳轮底面上;第一转动件与托绳轮底面间的间隙使钢丝绳不能通过,第二转动件与托绳轮底面间的间隙使托绳轮不能通过;一条钢丝绳上需要多个本实施例装置,进而保证座椅通过一个托绳轮时,由于前后本实施例装置的存在,使钢丝绳不会脱离此托绳轮。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件400,第一转动件100上端与安装件400连接,用于与目标托绳轮上方横梁连接。安装件可以将第一转动件100安装到目标托绳轮上方的横梁上,实现本实施例的防脱绳装置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安装件可以采用钢板,与托绳轮上方的横梁连接时可以焊接,也可以在钢板上打孔,打出来的孔采用螺钉螺栓与横梁连接,如图4所示,横梁可以采用工字钢或者方钢,通过在横梁上方焊接一个连接钢板,再通过连接钢板及螺钉螺栓与安装件连接,也可以采用U型卡连接安装件与连接钢板,目标脱绳轮上方横梁为巷道中固有的横梁,此为现有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00包括:第一圆筒110,侧面与安装件400底部连接;第一转动杆120,可转动设置在第一圆筒110内,且第一限位件200与第二限位件300分别与第一转动杆120两端连接。第一转动杆在第一圆筒内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圆筒可以采用钢管、第一转动杆可以采用圆钢,便于制作,同时便于在井下取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00为杆状,上端与第一转动杆120连接;第二限位件300为杆状,上端与第一转动杆120连接。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均可以采用圆钢,便于取材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转动件(100),设置在目标托绳轮上方;/n第一限位件(200),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0)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n第二限位件(300),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0)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200)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动件(100),设置在目标托绳轮上方;
第一限位件(200),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0)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
第二限位件(300),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0)转动连接,且转动平面与目标托绳轮转轴垂直,另一端伸至目标托绳轮远离所述第一限位件(200)底面一侧,且与目标托绳轮底面间具有一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件(400),所述第一转动件(100)上端与所述安装件(400)连接,用于与目标托绳轮上方横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架空乘人装置用防脱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100)包括:
第一圆筒(110),侧面与所述安装件(400)底部连接;
第一转动杆(120),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磊纪海峰余寒亮陈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