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光饰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0433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反光饰品,包括由位于内圈的蓄光部分、位于外圈的反光部分以及与所述反光部分或蓄光部分连接的挂绳,所述反光部分包括两片相同的正片和反片、固定连接于所述正片和反片的外沿的卡接部、设于各卡接部上且相互适配且供所述挂绳穿过的凹槽、若干个设于各凹槽的槽底并相互适配的卡柱和卡齿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卡接部上且供所述挂绳穿出并与所述凹槽连通的绳孔;所述挂绳包括至少两股绳体,各绳体的一端均自各绳孔穿入至凹槽内并顺着凹槽延伸且依次缠绕各卡柱并从另一绳孔穿出,所述绳体位于凹槽外的一端均相互连接,且各绳体相互缠绕并形成若干个与各卡柱一一对应的缠绕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密封效果好,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光饰品
本技术涉及安全挂件饰物
,特别涉及一种反光饰品。
技术介绍
由于在夜间,随着亮度的降低,司机行驶过程中的可视范围也逐渐变窄,从而增加事故概率,据统计,夜间的交通事故发生率竟远远高于白日50%;为了降低夜间的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智者”提出了反光的挂件(又称反光饰物),其主要利用行车的远近光灯照射至挂件上,挂件发出亮光,从而反馈给司机,知晓行人的大致位置,从而来降低夜间的事故概率;然而,现有的反光饰物主要通过两个透光塑料防水片卡接组成,反光体置于防水片之间,但是防水片的卡接处存在一定的缝隙,存在密封性差的缺陷,不仅如此,现有的挂绳与防水片主要是焊接,在使用时,焊接处极易脱落,影响反光饰物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光饰品,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出现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反光饰品,包括由位于内圈的蓄光部分、位于外圈的反光部分以及与所述反光部分或蓄光部分连接的挂绳,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分包括两片相同的正片和反片、固定连接于所述正片和反片的外沿的卡接部、设于各卡接部上且相互适配且供所述挂绳穿过的凹槽、若干个设于各凹槽的槽底且一一对应并相互适配的卡柱和卡齿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卡接部上且供所述挂绳穿出并与所述凹槽连通的绳孔;所述挂绳包括至少两股绳体,各绳体的一端均自各绳孔穿入至凹槽内并顺着凹槽延伸且依次缠绕各卡柱并从另一绳孔穿出,所述绳体位于凹槽外的一端均相互连接,且各绳体相互缠绕并形成若干个与各卡柱一一对应的缠绕口。优选为:所述绳体采用橡胶材质制作,且各绳体位于凹槽外的部分的表面均缠绕有编织线。优选为:所述卡柱的外壁设有至少三个周向延伸且轴向间隔设置并形状为“环形”的密封部,所述缠绕口的内壁上设有与各密封部相适配且供各密封部部分卡入的凹部。优选为:所述缠绕口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位于相邻凹部之间的凸部,并所述卡柱的外壁设有与各凸部一一对应且供凸部穿入的入口,各凸部自各对应的入口穿入卡柱内并与所述卡齿接触。优选为:所述凹槽内填充有胶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正片和反片(正片和反片即为防水片)的外沿设置了卡接部,卡接部上设有凹槽,正片和反片通过各凹槽内的卡柱和卡持相互配合进行固定,并且在安装前,挂绳的一端分别顺着各卡柱缠绕凹槽一周后,并与卡柱紧密接触,再从绳孔穿出,绳体采用橡胶材料制作,可以提高对凹槽的密封性,进而提高正片和反片的密封效果;2)不仅如此,本技术为了提高挂绳与反光部分的连接效果,绳体在凹槽内活动一周,并利用绳体与卡柱的配合来提高绳体与反光部分的连接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为图2中的B-B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光饰品,包括由位于内圈的蓄光部分10、位于外圈的反光部分11以及与所述反光部分11连接的挂绳12,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反光部分11包括两片相同的正片110和反片111、固定连接于所述正片110和反片111的外沿的卡接部112、设于各卡接部112上且相互适配且供所述挂绳12穿过的凹槽113、若干个设于各凹槽113的槽底且一一对应并相互适配的卡柱114和卡齿115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卡接部112上且供所述挂绳12穿出并与所述凹槽113连通的绳孔112a;所述挂绳12包括两股绳体120,各绳体120的一端均自各绳孔穿入至凹槽113内并顺着凹槽113延伸且依次缠绕各卡柱114并从另一绳孔112a穿出,所述绳体120位于凹槽113外的一端均相互连接,且各绳体120相互缠绕并形成若干个与各卡柱114一一对应的缠绕口121。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卡柱114和卡齿115上设有相互适配的凹陷部114a和凸起115a。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绳体120采用橡胶材质制作,且各绳体120位于凹槽113外的部分的表面均缠绕有编织线20。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蓄光部分10可以采用蓄光材料制作而成。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请参阅图2-图3,本实施例为了避免挂绳脱落,在凹槽内设置了若干个卡柱,挂绳由两股绳体分别通过绳孔穿入凹槽内,并依次缠绕各卡柱后,从另一个绳孔穿出,且两股绳体的两端均连接,通过该设计,不仅能够避免挂绳脱落(相比较挂绳焊接的方式),且绳体依次绕过各卡柱再进行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挂绳与反光部分连接的紧密性;不仅如此,绳体相互缠绕并位于凹槽内,可以填充凹槽的其余空间,并由于绳体的材质为橡胶,可以提高凹槽的密封效果;编织线相比较具有更好的舒适效果,提高本实施例的使用效果。实施例2,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卡柱114的外壁设有三个周向延伸且轴向间隔设置并形状为“环形”的密封部30,所述缠绕口121的内壁上设有与各密封部30相适配且供各密封部30部分卡入的凹部31。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凹部31设于所述绳体120上。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口121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位于相邻凹部31之间的凸部40,并所述卡柱114的外壁设有与各凸部40一一对应且供凸部40穿入的入口41,各凸部40自各对应的入口41穿入卡柱114内并与所述卡齿115接触。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13内填充有胶水。参考图4,本实施例为了进一步提高绳体与卡柱配合的紧密性,在卡柱和绳体上分别设置了相互适配的密封部和凹部,密封部可以进入凹部内,从而提高绳体缠绕于卡柱上时与卡柱的紧密性;不仅如此,还在绳体上设置了凸部,凸部可以通过卡柱上的入口进入卡柱内并与卡齿的外壁接触,其不仅可以提高卡柱与卡齿配合的紧密性,还能进一步提高绳体与卡柱的紧密性,进而避免挂绳松脱;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在凹槽内填充了胶水,通过胶水将凹槽内其余的空间填充紧实,从而来提高密封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光饰品,包括由位于内圈的蓄光部分、位于外圈的反光部分以及与所述反光部分或蓄光部分连接的挂绳,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分包括两片相同的正片和反片、固定连接于所述正片和反片的外沿的卡接部、设于各卡接部上且相互适配且供所述挂绳穿过的凹槽、若干个设于各凹槽的槽底且一一对应并相互适配的卡柱和卡齿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卡接部上且供所述挂绳穿出并与所述凹槽连通的绳孔;所述挂绳包括至少两股绳体,各绳体的一端均自各绳孔穿入至凹槽内并顺着凹槽延伸且依次缠绕各卡柱并从另一绳孔穿出,所述绳体位于凹槽外的一端均相互连接,且各绳体相互缠绕并形成若干个与各卡柱一一对应的缠绕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光饰品,包括由位于内圈的蓄光部分、位于外圈的反光部分以及与所述反光部分或蓄光部分连接的挂绳,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分包括两片相同的正片和反片、固定连接于所述正片和反片的外沿的卡接部、设于各卡接部上且相互适配且供所述挂绳穿过的凹槽、若干个设于各凹槽的槽底且一一对应并相互适配的卡柱和卡齿以及两个间隔设于所述卡接部上且供所述挂绳穿出并与所述凹槽连通的绳孔;所述挂绳包括至少两股绳体,各绳体的一端均自各绳孔穿入至凹槽内并顺着凹槽延伸且依次缠绕各卡柱并从另一绳孔穿出,所述绳体位于凹槽外的一端均相互连接,且各绳体相互缠绕并形成若干个与各卡柱一一对应的缠绕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光饰品,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瑞飞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