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9701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公开了一种生态浮床,其包括浮床本体,所述浮床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槽,所述浮床本体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水下柱体,所述水下柱体向远离所述浮床本体的方向延伸,当浮床本体放置于水面或者置于水中时,所述水下柱体与水底相接触,所述浮床本体上还设置有浮床固定装置,所述浮床固定装置与所述浮床本体相连接,以将所述浮床本体固定于水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水生植物种植于浮床本体上,使得水生植物的生长不受种植条件的制约,降低了水生植物的种植成本,同时通过水下柱体以及浮床固定装置增加了所述浮床本体的稳定性,使得所述生态浮床更易于控制及打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浮床
本技术属于生态环境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浮床。
技术介绍
传统的观赏性水生植物的种植尤其是挺水植物摆脱不了种植土的制约,要么需要池底覆盖一层种植土,要么带盆摆置于水池底,要么砌筑水下种植池,导致传统的水生植物种植成本造价高。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浮床,旨在解决传统水生植物种植条件受到制约的问题,从而降低传统水生植物的种植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生态浮床,其中,其包括浮床本体,所述浮床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槽,所述浮床本体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水下柱体,所述水下柱体向远离所述浮床本体的方向延伸,当浮床本体放置于水面或者置于水中时,所述水下柱体与水底相接触。所述生态浮床,其中,所述生态浮床还包括浮床固定装置,所述浮床固定装置与所述浮床本体相连接,以将所述浮床本体固定于水中。所述生态浮床,其中,所述浮床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和牵引绳,所述牵引绳一端与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与所述浮床本体相连接。所述生态浮床,其中,所述浮床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牵引绳未与固定杆连接的一端相连。所述生态浮床,其中,所述牵引绳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均连接于固定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未与固定杆相连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相连接。所述生态浮床,其中,所述水下柱体与所述浮床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生态浮床,其中,所述浮床本体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挂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挂钩与所述至少一个水下柱体一一对应,并且连接挂钩与其对应的水下柱体相连接。所述生态浮床,其中,所述种植槽内设置有水生植物。所述生态浮床,其中,所述种植槽内设置有刻度尺以标识水位高度。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浮床,其包括浮床本体,所述浮床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槽,浮床本体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水下柱体,所述水下柱体向远离所述浮床本体的方向延伸,当浮床本体放置于水面或者置于水中时,所述水下柱体与水底相接触。本技术通过将水生植物种植于浮床本体上,使得水生植物的生长不受种植条件的制约,降低了水生植物的种植成本,同时通过水下柱体增加了所述浮床本体的稳定性,使得所述生态浮床更易于控制及打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生态浮床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态浮床,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生态浮床,其包括浮床本体1,所述浮床本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槽2,所述浮床本体1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水下柱体33,所述水下柱体3向远离所述浮床本体1的方向延伸,当浮床本体1放置于水面或者置于水中时,所述水下柱体3与水底相接触。本技术通过将水生植物6种植于浮床本体1上,使得水生植物6的生长不受种植条件的制约,降低了水生植物6的种植成本,同时通过将水下柱体3固定于水下并支撑所述浮床本体1放置于水面或水中,从而增加了所述浮床本体1的稳定性,使得所述生态浮床更易于控制及打理。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为了降低所述浮床本体1的制作成本,所述浮床本体1可以用漂浮的材料,例如木头、竹子、密封的塑料瓶或其组合搭建一个能够漂浮于水面的平面,或者用现成的浮床板材(如,泡沫板等)构成浮床本体1,所述浮床本体1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通过连接部(如,尼龙绳等)连接以拼装成三角形、长方形等。所述浮床本体1上设置有种植槽2,所述种植槽2内为下凹于所述浮床本体1表面的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可以通过木板等围搭而成用以种植水生植物6。进一步,为了增加所述浮床的稳定性,所述生态浮床还包括至少一个浮床固定装置44,所述浮床固定装置4与所述浮床本体1相连接,以将所述浮床本体1固定于水面或水中。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两个或四个浮床固定装置对所述浮床本体1进行固定,以使得所述浮床本体1在水面或水中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当使用两个浮床固定装置进行对浮床本体1进行固定时,所述浮床固定装置记为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分别布置于所述浮床本体1相对的两侧,当所述浮床本体1受到风的吹动或浮床本体1水下在进行水下作业时,所述浮床本体1依然通过其两侧相对的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保持平衡,以避免所述生态浮床出现被风吹翻或人工打翻的问题。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浮床固定装置4包括固定杆4141和牵引绳42,所述牵引绳42一端与所述固定杆41,另一端与所述浮床本体1相连接。其中,所述固定杆41的一端固定于岸边,所述固定杆41未与岸边相连的一端上设置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将牵引绳42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杆41上,所述牵引绳42未与固定螺母相连的一端和浮床本体1相连接以控制浮床本体1的移动。当浮床本体1所在水面发生波动时,所述牵引绳42在所述浮床本体1的两侧通过牵引力拉动浮床本体1保持平衡和稳定。进一步,所述浮床本体1上设置有连接孔21,所述牵引绳42未与固定杆41连接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并固定于浮床本体1上。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牵引绳42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孔21包括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12,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均连接于固定杆41,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未与固定杆41相连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12一一对应相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孔211211和第二连接孔212212分别布置于所述浮床本体1靠近固定装置一侧的两端,所述牵引绳42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穿过所述浮床本体1的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12,使得所述浮床本体1和固定杆41相连,以实现更好的平衡效果,增加所述浮床本体1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使用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分别布置于所述浮床本体1相对的两侧时,则通过四个连接孔将浮床固定装置中的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固定于所述浮床本体上,以达到较佳的保持浮床本体平衡、稳定地放置于水面或者水中的效果。进一步,为了便于对所述生态浮床进行打理,所述水下柱体3与所述浮床本体1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水下柱体3可以设置不同的长度,以便根据水位选择相适应长度的水下柱体3和所述浮床本体1相配合使用,例如,可以根据水生植物6对水位的需求选择一定长度的水下柱体3。当水生植物6需要在较深的水位下生长时,例如菱角等需在水深五公分以上环节下生长,可以通过使用较短的水下柱体3以使得所述浮床本体1置于较深的水位中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而对于迷你睡莲等只需两公分浅水的生长环境,可以使用较长的水下柱体3。使用所述水下柱体3时,将所述水下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浮床本体,所述浮床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槽,所述浮床本体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水下柱体,所述水下柱体向远离所述浮床本体的方向延伸,当浮床本体放置于水面或者置于水中时,所述水下柱体与水底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浮床本体,所述浮床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槽,所述浮床本体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水下柱体,所述水下柱体向远离所述浮床本体的方向延伸,当浮床本体放置于水面或者置于水中时,所述水下柱体与水底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浮床还包括浮床固定装置,所述浮床固定装置与所述浮床本体相连接,以将所述浮床本体固定于水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和牵引绳,所述牵引绳一端与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与所述浮床本体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牵引绳未与固定杆连接的一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唐新林李坚文红光肖锋华曾小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