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MOSFET器件等比例缩小,器件需要高介电常数(高k)作为栅极绝缘层以及金属作为栅极导电层的堆叠结构,以抑制由于多晶硅栅极耗尽问题带来的高栅极泄漏以及栅极电容减小等问题。为了更有效控制栅极堆叠的形貌(profile),业界目前普遍采用后栅(gatelast)工艺,也即通常先在衬底上沉积多晶硅等材质的伪栅极,沉积层间介质层(ILD)之后去除伪栅极,随后在留下的栅极沟槽中填充高k金属栅(HK/MG)层的堆叠。之后,刻蚀ILD形成暴露源漏掺杂区的接触孔,在接触孔中沉积金属材质形成接触孔插塞(plug)。然而,随着器件集成度的提高,器件特征尺寸持续缩减,栅极长度与源漏区的尺寸都在等比例缩减,这给接触(contact)工艺带来了巨大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提升半导体结构的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上形成有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内形成有露出所述基底的开口,所述开口内形成有初始栅极结构,所述初始栅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开口底部和侧壁上的初始栅介质层、保形覆盖所述初始栅介质层的初始功函数层以及位于所述初始功函数层露出的剩余所述开口中的初始栅电极层;刻蚀部分厚度的所述初始栅电极层,剩余所述初始栅电极层作为栅电极层;形成所述栅电极层后,刻蚀所述开口侧壁上的部分高度的所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提供基底,所述基底上形成有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内形成有露出所述基底的开口,所述开口内形成有初始栅极结构,所述初始栅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开口底部和侧壁上的初始栅介质层、保形覆盖所述初始栅介质层的初始功函数层以及位于所述初始功函数层露出的剩余所述开口中的初始栅电极层;/n刻蚀部分厚度的所述初始栅电极层,剩余所述初始栅电极层作为栅电极层;/n形成所述栅电极层后,刻蚀所述开口侧壁上的部分高度的所述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剩余所述初始功函数层作为功函数层,剩余所述初始栅介质层作为栅介质层;/n在所述栅电极层的顶部形成第一保护层;/n在所述功函数层和栅介质层的顶部形成第二保护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所述基底上形成有层间介质层,所述层间介质层内形成有露出所述基底的开口,所述开口内形成有初始栅极结构,所述初始栅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开口底部和侧壁上的初始栅介质层、保形覆盖所述初始栅介质层的初始功函数层以及位于所述初始功函数层露出的剩余所述开口中的初始栅电极层;
刻蚀部分厚度的所述初始栅电极层,剩余所述初始栅电极层作为栅电极层;
形成所述栅电极层后,刻蚀所述开口侧壁上的部分高度的所述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剩余所述初始功函数层作为功函数层,剩余所述初始栅介质层作为栅介质层;
在所述栅电极层的顶部形成第一保护层;
在所述功函数层和栅介质层的顶部形成第二保护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栅电极层的顶部形成所述第一保护层后,刻蚀所述开口侧壁上的部分高度的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栅电极层的顶部形成第一保护层的步骤中,所述第一保护层露出所述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的顶部,且所述第一保护层覆盖所述栅电极层露出的初始功函数层侧壁;
以所述第一保护层为掩膜,刻蚀所述开口侧壁上的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介质层、功函数层和栅电极层构成栅极结构,且所述栅极结构与所述第一保护层、层间介质层围成凹槽;
形成所述第二保护层的步骤包括:填充所述凹槽,形成位于所述功函数层和栅介质层的顶部的第二保护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栅电极层后,刻蚀所述开口侧壁上的所述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之前,还包括:在所述栅电极层的顶部上形成牺牲层,所述牺牲层露出所述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的顶部,且所述牺牲层覆盖所述栅电极层露出的初始功函数层的侧壁;
以所述牺牲层为掩膜,刻蚀所述开口侧壁上的部分高度的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
刻蚀所述开口侧壁上的部分高度的所述初始功函数层和初始栅介质层后,所述栅介质层、功函数层和栅电极层构成栅极结构,所述形成方法还包括:去除所述牺牲层,形成由所述栅极结构和层间介质层围成的凹槽;
形成所述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的步骤包括:填充所述凹槽,形成位于所述栅电极层顶部的所述第一保护层、以及位于所述栅介质层和功函数层顶部的所述第二保护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包括用于形成第一器件的第一器件区和用于形成第二器件的第二器件区,沿垂直于所述初始栅极结构侧壁的方向,所述第二器件区的初始栅电极层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器件区的初始栅电极层宽度。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城龙,崔龙,涂武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