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式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以波纹板作为传热面实现间壁换热的设备,板式换热器由多张板片堆叠而成,如图1所示,专利技术人所了解的一种方案,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与第n+1板片上的第二换热面22上的点状凹槽32错开设置,第n板片上第一换热面21上的点状凸起31的顶端部焊接于平板面221上,依次类推到多张板片。这种装配方案,对制冷剂类对通道压降要求较高的流体而言,制冷剂侧的流道的流通截面深度最大可达2倍的冲压深度Dp,在板式换热器小安装空间和高换热性能的要求下,受到钣金冲压工艺的限制,板片之间构成的流道没有很好的紧凑性和致密度,不利于板式换热器的整体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对板式换热器进行改进,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板片、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板片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的两侧形成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板片、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板片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n所述第一板片的两侧形成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平板部和第一换热配合部,在所述第一换热面,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在所述第二换热面形成凹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顶部,相邻的第一换热配合部之间形成第一凹陷区域;/n所述第二板片的两侧形成第三换热面和第四换热面,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平板部和第二换热配合部,在所述第三换热面,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在所述第四换热面形成凹部,相对于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板片、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板片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
所述第一板片的两侧形成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平板部和第一换热配合部,在所述第一换热面,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在所述第二换热面形成凹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顶部,相邻的第一换热配合部之间形成第一凹陷区域;
所述第二板片的两侧形成第三换热面和第四换热面,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平板部和第二换热配合部,在所述第三换热面,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凸出于所述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在所述第四换热面形成凹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的顶部,相邻的第二换热配合部之间形成第二凹陷区域;
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换热面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四换热面之间;对于所述第一板间道通两侧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凹陷区域并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平板部相对,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凹陷区域并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平板部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凹陷区域的深度匹配,在所述第二凹陷区域,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平板部焊接固定;
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的深度匹配,在所述第一凹陷区域,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侧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的侧部之间具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板片层叠方向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顶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底部的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的顶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的底部的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的顶部均设有便于焊接的平面或微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以及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换热面的至少部分区域均包括均匀分布的单元换热区,在垂直于板片层叠方向所在的平面,所述单元换热区大致呈菱形或者矩形形状;
对于所述第一换热面上的单元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配合部沿所述菱形或者矩形形状的边布置;对于所述第三换热面上的所述单元换热区,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布置于所述菱形或者矩形形状的中心,或者,所述第二换热配合部布置于所述菱形或者矩形形状的中心和至少一个顶点上;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面上的单元换热区对应所述第三换热面上的单元换热区装配。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