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761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减速装置,其具有中间齿轮;差动装置,其具有齿圈;外壳,其设置有齿轮室;以及油,其积存于齿轮室内的下部区域。中间齿轮的下端部位于比齿圈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并浸于油中。外壳具有:预滤箱,其位于比中间齿轮靠上侧的位置,轴向位置与中间齿轮重叠,该预滤箱在上侧开口;以及分支引导件,其轴向位置与中间齿轮重叠,该分支引导件与被中间齿轮扬起的油碰撞。分支引导件具有下端部、第1引导部以及第2引导部。第1引导部将被中间齿轮扬起的油引导至预滤箱。第2引导部将被中间齿轮扬起的油引导至差动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单元。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正在进行驱动车辆的马达单元的开发。在这样的马达单元中,为了提高齿轮的润滑性或者为了对马达进行冷却,有时在内部贮存有油。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构造:利用齿轮的旋转将积存于壳体的底部的油扬起并提供给其他齿轮的齿面。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39480号公报在利用齿轮的扬起将油扬起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将油向期望的区域提供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将被齿轮扬起的油提供给期望的区域的马达单元。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轴;减速装置,其与所述轴连接,具有以中间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中间齿轮;差动装置,其与所述减速装置连接,具有以差动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齿圈;外壳,其设置有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室;以及油,其积存于所述齿轮室内的下部区域。这里,将沿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和第2方向。所述马达轴线、所述中间轴线以及所述差动轴线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所述中间轴线相对于所述差动轴线位于第2方向的一侧。所述中间齿轮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齿圈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并浸于所述油中。所述外壳具有:预滤箱,其位于比所述中间齿轮靠上侧的位置,轴向位置与所述中间齿轮重叠,该预滤箱在上侧开口;以及分支引导件,其轴向位置与所述中间齿轮重叠,该分支引导件与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碰撞。所述分支引导件具有:在第2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间轴线与所述差动轴线之间的下端部;第1引导部,其随着从所述下端部朝向上侧而向第2方向的一侧倾斜;以及第2引导部,其随着从所述下端部朝向上侧而向第2方向的另一侧倾斜。所述第1引导部将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引导至所述预滤箱。所述第2引导部将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引导至所述差动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将被齿轮扬起的油提供给期望的区域的马达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立体图,示出了将减速装置和差动装置5开放的状态。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侧视图,示出了将减速装置和差动装置5开放的状态。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侧视图。标号说明1:马达单元;2:马达;4:减速装置;5:差动装置;6:外壳;21:轴;41:小齿轮;42:中间齿轮;43:驱动齿轮;51:齿圈;55:输出轴;56:第1轴承;57:第2轴承;60:油滴引导件;61d:第1侧壁;62:引导部件;62a:液中引导件;62b:第1承受板(弯曲部);63a:第2承受板(直线部);64:第2引导肋(分支引导件);64a:第3承受板(第1引导部、檐部);64b:上侧导向引导件(第2引导部);64c:下端部;65:第3引导肋(引导肋);66:第1轴承保持部;66b:开口部;67:第2轴承保持部;68:第2侧壁;68b:第1油导入路;68c:第2油导入路;82:齿轮室;93:预滤箱;96:泵;96c:吸入口;J2:马达轴线;J4:中间轴线;J5:差动轴线;O: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重力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是下侧(重力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X方向是车辆后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为车辆左侧,-Y方向为车辆右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将车辆左侧(即,+Y侧)简称为轴向一侧,将车辆右侧(即,-Y侧)简称为轴向另一侧。并且,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作为与Y轴平行的方向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简称为“车宽方向”或“第1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作为与X轴平行的方向的车辆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或“第2方向”。另外,将车辆的后方(即,-X侧)简称为前后方向一侧,将车辆的前方(即,+X侧)简称为前后方向另一侧。第1方向和第2方向是沿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概念图。马达单元1驱动车辆。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2、减速装置4、差动装置5、外壳6、油O、泵96以及冷却器97。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构成齿轮部3。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收纳马达2、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的收纳空间80。收纳空间80被划分为收纳马达2的马达室81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82。<马达>马达2被收纳于外壳6的马达室81。马达2具有转子20和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马达2是具有定子30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定子30的内侧的转子20的内转子型马达。通过从省略图示的电池向定子30提供电力而使转子20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省略图示)。即,马达2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转子20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轴21以沿车宽方向(第1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该中空部22具有沿马达轴线J2延伸的内周面。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而延伸。轴21的一个端部向齿轮室82侧突出。在向齿轮室82突出的轴21的端部固定有小齿轮41。轴21被第3轴承13、第4轴承14、第5轴承15以及第6轴承16支承为能够旋转。第3轴承13对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第4轴承14对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第4轴承14和第5轴承15在轴21的中途对轴21进行支承。转子铁芯24是层叠硅钢板而构成的。转子铁芯24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4上固定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转子磁铁。多个转子磁铁以使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线圈31以及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定子30被外壳6保持。定子铁芯32具有从圆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线圈线卷绕于磁极齿之间。卷绕于磁极齿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减速装置>图2是马达单元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n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轴;/n减速装置,其与所述轴连接,具有以中间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中间齿轮;/n差动装置,其与所述减速装置连接,具有以差动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齿圈;/n外壳,其设置有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室;以及/n油,其积存于所述齿轮室内的下部区域,/n将沿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和第2方向,/n所述马达轴线、所述中间轴线以及所述差动轴线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n所述中间轴线相对于所述差动轴线位于第2方向的一侧,/n所述中间齿轮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齿圈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并浸于所述油中,/n所述外壳具有:/n预滤箱,其位于比所述中间齿轮靠上侧的位置,轴向位置与所述中间齿轮重叠,该预滤箱在上侧开口;以及/n分支引导件,其轴向位置与所述中间齿轮重叠,该分支引导件与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碰撞,/n所述分支引导件具有:/n在第2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间轴线与所述差动轴线之间的下端部;/n第1引导部,其随着从所述下端部朝向上侧而向第2方向的一侧倾斜;以及/n第2引导部,其随着从所述下端部朝向上侧而向第2方向的另一侧倾斜,/n所述第1引导部将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引导至所述预滤箱,/n所述第2引导部将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引导至所述差动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8 JP 2019-122194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轴;
减速装置,其与所述轴连接,具有以中间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中间齿轮;
差动装置,其与所述减速装置连接,具有以差动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齿圈;
外壳,其设置有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室;以及
油,其积存于所述齿轮室内的下部区域,
将沿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和第2方向,
所述马达轴线、所述中间轴线以及所述差动轴线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
所述中间轴线相对于所述差动轴线位于第2方向的一侧,
所述中间齿轮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齿圈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并浸于所述油中,
所述外壳具有:
预滤箱,其位于比所述中间齿轮靠上侧的位置,轴向位置与所述中间齿轮重叠,该预滤箱在上侧开口;以及
分支引导件,其轴向位置与所述中间齿轮重叠,该分支引导件与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碰撞,
所述分支引导件具有:
在第2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间轴线与所述差动轴线之间的下端部;
第1引导部,其随着从所述下端部朝向上侧而向第2方向的一侧倾斜;以及
第2引导部,其随着从所述下端部朝向上侧而向第2方向的另一侧倾斜,
所述第1引导部将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引导至所述预滤箱,
所述第2引导部将被所述中间齿轮扬起的油引导至所述差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第1引导部的上端部位于所述预滤箱的开口的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圭吾高田响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