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隔热件模具的铆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130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隔热件模具的铆合器,属于汽车隔热件模具技术领域,包括下模镶块,所述下模镶块有铆合器凹模,所述铆合器凹模设置有防转面,在所述下模镶块内还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铆合器凹模的防转面配合;所述上模有铆合凸模,铆合凸模安装于固定板内,固定板底部设置有垫板。铆合器凸模与固定板、垫板通过螺钉与上模座固定。所述铆合器凸模与铆合器凹模在模具闭合时,能将上下两层产品冲孔区域的废料紧密铆合在一起。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铆合器结构,能很好地解决汽车隔热件中三层零件在冲压过程中零件散开的现象,达到很好保证产品品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汽车隔热件模具的铆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隔热件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隔热件模具的铆合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汽车品质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隔热件在汽车上的加装也越来越普及,汽车隔热件模具更具市场前景。现在一线豪华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追求汽车舒适度做到了极致。而隔热降噪恰恰就是其中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汽车隔热件多层件就应运而生了。通常情况下,汽车隔热件为三层结构,其产品结构组成为:一个汽车隔热件零件由三层产品零件构成,其中上下两层为滚花铝件,中间层为局部隔音毛毡层,类似零件俗称“三明治”。零件的冲压工艺为产品下层铝件成型,产品上层铝件成型,然后在下层铝件局部区域放入切好外形的隔音毛毡后叠料上层铝件,再放入后工序模具再进行修边、翻边、包边工序冲压后得到一个零件。由于上下两层产品均为较薄的铝件材质,中间的隔音毛毡厚度较厚加上人工铺贴在下层零件,位置可能会发生偏移。由此导致在叠加上层铝件进行修边工序后,上下层铝件由于中间毛毡的问题造成上下层铝件散开,从而导致翻边工序冲压出来的零件精度难以控制,且不稳定。这样会增加很多钳工调试难度,以及模具交付后客户生产零件的品质难以稳定持续。从而增加了制造及后期维护成本,严重影响公司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造成公司订单和客户流失,极大损害了公司利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汽车隔热件模具
,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用于汽车隔热件模具的铆合器,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所述下模部分包括镶块、压板、螺钉、螺塞、弹簧、凹模和顶销;所述镶块开设有孔,所述螺塞、弹簧、凹模和顶销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孔内,所述镶块内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压板的安装槽及安装所述螺钉的安装螺孔,所述凹模还设置有防转面,所述压板与所述防转面配合;所述上模部分包括铆合冲头、固定板和垫板,所述固定板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铆合冲头的后端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垫板连接于固定板的底部,所述铆合冲头的前端在工作时与凹模相互配合使上下层产品铆合在一起。上述结构中,铆合冲头作为铆合铆合器凸模,与铆合器凹模在模具闭合时,能将上下两层产品冲孔区域的废料紧密铆合在一起。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铆合冲头与固定板过渡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铆合器结构,能很好地解决以前上下层铝件因为中间毛毡原因散开的情况,从而保证了产品品质。未使用铆合器之前,上下层铝件由于中间毛毡的问题造成散开,钳工需要10-15天来反复调整翻边间隙;使用本专利技术的铆合器后,以前需要的10-15天钳工只要3-4天就可以将翻边调整到合格状态,从而达到了1个零件减少调试工作量7-11天,节约调试成本约2.5万元左右。大大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同时采用铆合器产品质量稳定,赢得客户信任的同时进一步占有市场份额。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铆合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镶块;2、压板;3、螺钉;4、螺塞;5、弹簧;6、凹模;61、防转面;7、顶销;8、铆合冲头;9、固定板;10、垫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一种用于汽车隔热件模具的铆合器,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所述下模部分包括镶块1、压板2、螺钉3、螺塞4、弹簧5、凹模6和顶销7;所述镶块1开设有孔,所述螺塞4、弹簧5、凹模6和顶销7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孔内,所述镶块1内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压板2的安装槽及安装所述螺钉3的安装螺孔,即压板2安装于所述镶块1的安装槽内,所述凹模6还设置有防转面61,所述压板2与所述防转面61配合;通过压板2与凹模6的防转面61配合以达到凹模6防转的问题,尤其解决凹模6位于型面有起伏的区域的防转问题,然后通过螺钉3将整个铆合器下模部分锁附在下模部分的镶块1上;下模部分的镶块1再组装于下模座,组成下模座合件;所述上模部分包括铆合冲头8、固定板9和垫板10,所述固定板9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铆合冲头8的后端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垫板10连接于固定板9的底部,所述铆合冲头8的前端与所述顶销7连接;铆合器上模部分所述的铆合冲头8外圆与固定板9固定孔采用过渡配合,然后在底部设置垫板10便于后期进行铆合器深度的调整;铆合冲头8、固定板9、垫板10通过螺钉、销钉与上模座组装成上模座合件;本申请通过上下模的铆合冲头8和凹模6使得上下两层产品,在产品冲孔废料区域的产品上下层达到铆合的效果,从而解决了产品在未增加铆合器时出现的修边完成后零件上下层铝件散开的现象。这样大大解决了翻边工序因为上下层产品散开导致的零件窜动,反复进行翻边间隙调整的工作,以及诸如翻边错边,包边扣合不良等产品质量问题。通过在包边工序设置的冲孔,切除了冲孔废料区域的铆合位置,这样就不会在产品上遗留任何与产品不符合的型面特征。而包边完成后的零件由于周圈位置都已经扣合完成,产品就不会出现散开的现象。通过前期项目的检验,类似零件钳工调试时间缩短了40小时,并且使用铆合器结构的零件也得到客户的高度认真,公司陆续多次承接了类似零件。故通过汽车隔热件铆合器结构,减少调试工作量、缩短模具制造周期、降低模具制造成本的效果,赢得客户信任的同时进一步占有市场份额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汽车隔热件模具的铆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n所述下模部分包括镶块(1)、压板(2)、螺钉(3)、螺塞(4)、弹簧(5)、凹模(6)和顶销(7);所述镶块(1)开设有孔,所述螺塞(4)、弹簧(5)、凹模(6)和顶销(7)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孔内,所述镶块(1)内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压板(2)的安装槽及安装所述螺钉(3)的安装螺孔,所述凹模(6)还设置有防转面(61),所述压板(2)与所述防转面(61)配合;/n所述上模部分包括铆合冲头(8)、固定板(9)和垫板(10),所述固定板(9)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铆合冲头(8)的后端连接的固定孔,所述垫板(10)连接于固定板(9)的底部,所述铆合冲头(8)的前端在工作时与凹模(6)相互配合使上下层产品铆合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隔热件模具的铆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
所述下模部分包括镶块(1)、压板(2)、螺钉(3)、螺塞(4)、弹簧(5)、凹模(6)和顶销(7);所述镶块(1)开设有孔,所述螺塞(4)、弹簧(5)、凹模(6)和顶销(7)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孔内,所述镶块(1)内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压板(2)的安装槽及安装所述螺钉(3)的安装螺孔,所述凹模(6)还设置有防转面(6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明周霞夏靖峰曹知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成飞集成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