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式投影机的成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7480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反射式投影机成像装置,包括有: 一菱柱,其是为一具有四侧面的柱状体,于该菱柱的上部是为一分光体,而其下部是为一混光体,其中于菱柱的三侧面上各设置有一菱镜,于各菱镜表面并再设置有一光学阀,当光源自菱柱未设有菱镜的一侧面输入后,经该分光体将光源分离为红、绿、蓝三色光,各色光是进入于菱镜内进行反射动作至各光学阀上,各色光于进入光学阀后进行成像后遂再由光学阀将各色光反射至菱柱的混光体进行影像合成。(*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反射式投影机的成像装置,尤指一种具有可提供高解析度且低色差,并体积大为减小的投影机成像装置。以穿透式投影机而言,其技术是较早于反射式投影机被提出,其具有的优点是分光元件及混光元件的占据体积皆小,故投影机的整体体积即大为缩小,且因各元件具有体积轻巧此项优点,使得各元件于组装之际可获得较高机械稳定度,而降低影像于成形时的色差及影像偏移,然而此种穿透式投影机因各光学阀上每一像素(pixel)的控制电路均形成于光入射面上,故每一像素的占据面积较大使得影像解析度大为缩小变差,且对于入射的光源而言,其一部分是照射于控制电路上而不是进入光学阀内部,故其光线有效使用率(开口率)大为降低,再者,随着影像解析度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此种穿透式投影机遂无法满足。为改善上述穿透式投影机的种种缺点,反射式投影技术便据此研发出,反射式投影机的最大优点即在于各光学阀上各像素的控制电路是设于非接收光线的一面,故各像素的面积大为减小影像解析度便随之提高,自然光线的有效利用率也随之上升,使得成像品质更优于以往。然而,此种穿透式投影机于提高影像解析度之际,所需付出的一项代价即其分光、混光元件体积大为增大,如此一来各元件于组装时,其机构定位将变得较为困难,故欲获得高品质的影像信号时,往往须花费更多精神于元件定位方面。为此,各家厂商莫不专注于如何改善分光及混光元件的构造及其排列方式,以求更高良率。就以美国专利4,850,685一案而言,请参考第附图说明图10所示,其为一反射式成像架构,光源60所发出的光线是首先进入于一分光菱镜61后分离为红(R)、绿(G)、蓝(B)三色光,其中因绿光(G)与另外两色光于进入混光菱镜62之前,所行经的光程可明显看出并非等长,故须加设调整菱镜63调整三者的相位,且此种设计的分光菱镜61及混光菱镜62两者是分开设置,故各须占据部分空间,使得投影机的整体体积也大为增加。请参考图11所示,是为另一美国专利所提出的反射式投影机架构,其专利号码为5,864,374,其是将一分光菱镜71及一混光菱镜72相互结合而成为一四面柱状体,该四面柱状体的其中一面是用以接收光源,而其另外三面则分设有光反射镜片组73,其中各光反射镜片组73是由二镜片74、75及一夹设于其中的光学阀76所构成,当光源进入分光菱镜7 1且分离为三色光之后,遂分别反射至相对应的镜片74,各镜片74再将光线送入光学阀76进行成像后再由另一镜片75反射进入混光菱镜72中,该混光菱镜72是将此三色调变过的光合成为一彩色影像信号而再经由透镜组(图中未示)输出。惟此种架构的光反射镜片组73占据有一定的空间,故其总体积仍嫌过大,且各光反射镜片组73是分设于分光、混光菱镜71、72的外围而非相互结合,故于调整各光反镜片组73之际须格外准确,且各部分元件于搬运时容易受到晃动而导致移位。本技术的内容有监于上述现有构造的种种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式投影机的成像装置,其具有体积轻巧且简易组装的特点,并可提供高解析的成像品质。为达成前述目的,该反射式投影机的成像装置,其包括有一具四面的菱柱,该菱柱上部是为一分光体,而其下部是为一混光体,同时于该菱柱的三面上设置有三角状的菱镜,各菱镜上又黏附有一光学阀。该菱柱于未设有菱镜的一面在接收光源后,是由分光体将光源分离为红、绿、蓝三色光,各色光是再分别入射于菱镜并经反射进入光学阀,各光学阀于进行光线处理后是再将光线反射入菱柱内部,由混光体将各色光合成为一影像信号。其中设于菱柱侧面的菱镜是为一非对称形状的多边形,并于菱柱的混光体侧面设置一辅助菱镜。其中设于菱柱侧面的菱镜是为一等腰三角块状。其中设于菱柱侧面的菱镜是为一非等腰三角块状。其中三菱镜,各菱镜是呈三角块状的菱镜,具有上、下斜面及一底面构成,其中各菱镜的上斜面是涂布有高反射率薄膜,而于下斜面上设置有一光学阀,各菱镜是以底面结合于菱柱的侧面,同时菱镜上的上、下斜面是相对应于菱柱的分光体及混光体位置。图2是为图1旋转九十度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为本技术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图4是为本技术的光线行进的另一平面示意图。图5是为本技术的光线行进的又一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光学阀结合于菱镜的外观图。图8是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图8所示实施例装设于壳体内的示意图。图10是为现有反射式投影机的示意图。图11是为另一现有反射式投影机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图2所示,本技术是包括有一菱柱10,其为一具有四侧面及顶、底面的柱状体,于该菱柱10的上半部是为一分光体11,而下半部是为一混光体12。该菱柱10于其中三侧面上是分别设置有一菱镜20,未设置菱镜20的一侧面为光线入口面,各菱镜20是为一等腰三角块状,具有上斜面21、下斜面22及一底面23相互衔接构成一三角状,其中各菱镜20是以底面23结合于菱柱10上,而上斜面21的表面是镀有一层高反射率薄膜24(如图4中所示),而下斜面22上是设置有一光学阀30,且前述高反射率薄膜24及光学阀30是相对应于菱柱10的分光体11及混光体12位置而设。请参考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其观视角度是由菱柱10的上方往下俯视,当光源40由进入菱柱10后未设置菱镜20的侧面进入后,是由分光部11将光线分离为红、绿、蓝三色光,分别以R、G、B表示,此三色光分别由菱柱10的三侧面射出。请参考图4及图5所示,是分别为本技术的光线行进一平面示意图及一光线行进立体示意图,当三色光分别自菱柱10的三侧面射出后,是进入至各三角块状的菱镜20,当菱镜20于镀有高反射率薄膜24的上斜面21在接收色光后,是于菱镜20内部进行反射动作将光线送至光学阀30上,光学阀30于接收光线后,遂进行成像处理并再将光线送回至菱柱10内部的混光体12,该混光体12于接收三面光学阀30所反射回来的光线后,便将此三色光加以合成而形成一彩色影像信号,并将此彩色影像信号输出。请参考图6所示,是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其中结构大致与上述实施相同,差异仅在于本实施例所采用的菱镜20亦可为一非等腰三角块状,而其上所镀的高反射率薄膜24及光学阀30所设置的位置仍是相对应于菱柱10的分光体11及混光体12而设。请参考图7所示,以下是提供一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光学阀30于结合至菱镜20上的实施手段,首先于菱镜20下斜面22的两侧黏合有长条状的固定块50,各固定块50上形成有两突柱51。而前述光学阀30是黏合于一面板31上,该面板31的两侧相对于突柱51位置则形成有穿孔;于结合时是将面板31架设在两固定块50上,由各突柱51穿设过面板31上的穿孔达成定位作用,又突柱51与穿孔之间是以黏胶黏合加以固定,如此一来该光学阀30即结合于菱镜20上。请参考图8所示,是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其中所采用的菱镜20是为一非对称形状的多边形,并搭配有另一辅助菱镜20a,其中该辅助菱镜20a是相对设置于混光体12的侧面。而经分光体11分光体的光线仍是进入于菱镜20内部,经多次反射后射入于光学阀30内,而于光学阀30内部进行成像后,遂再次反射而由菱镜20射出,透过前述辅助菱镜20a进入混光体12进行影像合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清富
申请(专利权)人:宜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