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RFID测温标签的测温手环和温度测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7303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测温标签的测温手环和温度测量系统,所述测温手环包括:包括RFID测温标签、表盘、表带和感温金属触片,所述表带和所述表盘的两侧相连接形成一环状,能够佩戴于人体的腕部,所述RFID测温标签包括设置有感温芯片的中部和设置有微带天线的两翼部,所述感温芯片包括测温模块和RFID通信模块,所述RFID测温标签的中部嵌设于表盘内部,其两翼部从表盘两侧引出并成翼状翘起;所述表盘和皮肤贴合的一侧设置有通孔,所述感温金属触片的一面与所述RFID测温标签设置有感温芯片的一面贴合,所述感温金属触片的另一面暴露在所述表盘的通孔中以用于感测皮肤温度。所述测温手环满足长距离的无接触、无感知的温度测量,从而实现持续的温度监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RFID测温标签的测温手环和温度测量系统
本技术涉及无线测温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测温标签的测温手环和温度测量系统。
技术介绍
专利号为CN204813820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智能测温表带,其包括有表带、设在表带内并电连接在一起的NFC温度标签和MCU芯片。在使用时,佩带在手腕上,自动按设定的间隔时间测量保存温度数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可以用NFC手机来更改。采集数据时,用NFC手机靠近表带上的NFC标签就可以采集到需要的温度数据等,这样就不用人工输入。但由于皮肤对无线信号的吸收,该智能测温表带只能满足近距离(小于10厘米)的测量,不能满足长距离(大于1米)的无接触、无感知的温度测量的应用需求。同时该智能测温表带采用电池供电,生产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温手环,能够提供长距离的无接触、无感知的温度测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RFID测温标签的测温手环,包括RFID测温标签、表盘、表带和感温金属触片,所述表带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RFID测温标签的测温手环,其特征在于:包括RFID测温标签、表盘、表带和感温金属触片,所述表带和所述表盘的两侧相连接形成一环状,能够佩戴于人体的腕部,所述RFID测温标签包括设置有感温芯片的中部和设置有微带天线的两翼部,所述感温芯片包括测温模块和RFID通信模块,所述RFID测温标签的中部嵌设于表盘内部,其两翼部从表盘两侧引出并成翼状翘起;所述表盘和皮肤贴合的一侧设置有通孔,所述感温金属触片的一面与所述RFID测温标签设置有感温芯片的一面贴合,所述感温金属触片的另一面暴露在所述表盘的通孔中以用于感测皮肤温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RFID测温标签的测温手环,其特征在于:包括RFID测温标签、表盘、表带和感温金属触片,所述表带和所述表盘的两侧相连接形成一环状,能够佩戴于人体的腕部,所述RFID测温标签包括设置有感温芯片的中部和设置有微带天线的两翼部,所述感温芯片包括测温模块和RFID通信模块,所述RFID测温标签的中部嵌设于表盘内部,其两翼部从表盘两侧引出并成翼状翘起;所述表盘和皮肤贴合的一侧设置有通孔,所述感温金属触片的一面与所述RFID测温标签设置有感温芯片的一面贴合,所述感温金属触片的另一面暴露在所述表盘的通孔中以用于感测皮肤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测温标签为无电池的无源电子标签,所述RFID测温标签的微带天线采用双闭合环偶极子天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温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测温标签的工作频率范围为860MHz到960MHz,天线增益不小于2.5dBi。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温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测温标签的两翼部和表盘的夹角均在0°~60°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洪钢张嘉俊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超新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