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通道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185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微通道蒸发器,包括集流管和扁管组,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扁管组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第一扁管组与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组与第二集流管连通;还包括联排回流板,联排回流板内部冲制有多排并列的回流通道,每一回流通道的两侧均密封设有端盖;联排回流板的表面冲制有与第一扁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和与第二扁管组对应的第二接口,第一扁管组通过第一接口、相应回流通道、第二接口与第二扁管组连通。本申请所述微通道蒸发器采用特制的联排回流板两边加端盖的方式,实现上下芯体的冷媒流通,大大减小芯体外尺寸,增加迎风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通道蒸发器
本技术属于微通道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蒸发器结构。
技术介绍
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制冷剂在平行通道内并联流动,普遍认为各通道内的流量分布不均衡是影响蒸发器性能的主要因素。Pacio等运用数值方法对平行流蒸发器进行了研究,认为流量分布不均衡会严重影响蒸发器的换热性能。目前为了实现上下两芯体间制冷剂的流通,会采用集流管上加“U”型管联通的方式,但这样会占用不少空间,对于内尺寸有限的空间,不得不减少其迎风面积,从而降低芯体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蒸发器,以减小芯体的外尺寸,从而增加迎风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通道蒸发器,包括集流管和扁管组,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扁管组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第一扁管组与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组与第二集流管连通;还包括联排回流板,联排回流板内部冲制有多排并列的回流通道,每一回流通道的两侧均密封设有端盖;联排回流板的表面冲制有与第一扁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和与第二扁管组对应的第二接口,第一扁管组通过第一接口、相应回流通道、第二接口与第二扁管组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联排回流板整体呈口琴形式,由一整块铝材制成。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联排回流板为多个,相邻联排回流板在接缝处焊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集流管还包括第三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与第三集流管连通;第三集流管连接第一外接管,制冷剂由第一外接管流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均设于扁管组的同一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还包括翅片,翅片钎焊在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的相邻两根扁管之间;蒸发器的上下两侧翅片的外部均焊接边板。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还包括分液管,分液管的一端设于第一集流管内,另一端连接第二外接管,分液管上均布细孔,制冷剂由第二外接管流入,经分液管均匀流向第一扁管组。本技术采用特制的联排回流板两边加端盖的方式,实现上下芯体的冷媒流通,大大减小芯体外尺寸,从而增加迎风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相比于现有单根圆管的回流形式,本技术所述联排回流板结构加工更简单,效率更高,更具批量加工可行性;同时联排回流板表面的扁管接口可由整体冲制而成,精度更高,安装更简单。本技术所述分液管有均匀孔位分布,使其流量可平均分配,提高换热效率,采用全铝材料轻量化设计,减轻了蒸发器的重量,降低了材料成本。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是本技术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联排回流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联排回流板的截面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联排回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所述联排回流板的端盖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述端盖的A-A截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所述分液管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所述分液管的另一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集流管、扁管组和设于相邻两扁管之间的翅片,其中,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4、第二集流管5和第三集流管6,扁管组包括第一扁管组1和第二扁管组23,翅片2钎焊在第一扁管组1中的相邻两根微通道扁管之间;第一扁管组1与第一集流管1连通,第二扁管组23与第二集流管5连通,第二集流管5与第三集流管6连通,第三集流管6连接第一外接管21,制冷剂由第一外接管21流出。如图4-8所示,本技术所述微通道蒸发器还包括联排回流板3,所述联排回流板3内部冲制有多排并列的回流通道31,每一回流通道31的两端密封设有端盖,即左回流端盖7和右回流端盖8,联排回流板3的表面冲制有与第一扁管组1对接的第一接口32,和与第二扁管组23对接的第二接口33。所述的第一扁管组通过第一接口32钎焊在联排回流板中,第二扁管组23通过第二接口33钎焊在联排回流板之中,通过左回流端盖7和右回流端盖8使联排回流通道31形成一个可以从第一扁管组到第二扁管组的回流密封腔体。所述联排回流板由一整块铝材加工出来,整体呈口琴形状,带有多个单独的回流通道,回流通道的截面可呈圆形、椭圆形、方形等不同形状,这样既可保证第一扁管组与第二扁管组之间的流体通畅性,又不会占用较大的芯体空间,还便于芯体的整体组装。本技术采用特制的联排回流板3两边加端盖的方式,实现上下芯体的冷媒流通,大大减小芯体外尺寸,从而增加迎风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相比于现有单根圆管的回流形式,本技术所述联排回流板结构加工更简单,效率更高,更具批量加工可行性;同时联排回流板表面的扁管接口可由整体冲制而成,精度更高,安装更简单。优选地,联排回流板冲制扁管接口时,在铝块的表面覆盖带焊料的铝片,用于解决与扁管的钎焊问题。如图9-10所示,本技术所述微通道蒸发器还包括分液管11,分液管11的一端设于第一集流管4内,另一端连接第二外接管22,分液管11上均布细孔,制冷剂由第二外接管22流入,经分液管11均匀流向第一扁管组1,提高换热效率。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在组装时,左边板10和右边板9设置在翅片2的左右两侧,右端盖一17、左端盖一19钎焊在第一集流管4左右两侧,分液管11钎焊在左端盖一19和右端盖一17之间,第二外接管22焊接在分液管11内,第二集流管5通过支撑座一12、转接座一13、转接座二14、支撑座二15与第三集流管6焊接在一起,右端盖二18、左端盖二20分别钎焊在第三集流管6左右两侧,转接座三16钎焊在左端盖二20之内,第一外接管21焊接在转接座三16之内。组装后的微通道蒸发器在试验时可得到较高的换热效果,批量加工可行性高,具有较高的市场发展潜力。以上所述并不是用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蒸发器,包括集流管和扁管组,其特征在于:/n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扁管组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第一扁管组与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组与第二集流管连通;/n还包括联排回流板,联排回流板内部冲制有多排并列的回流通道,每一回流通道的两侧均密封设有端盖;联排回流板的表面冲制有与第一扁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和与第二扁管组对应的第二接口,第一扁管组通过第一接口、相应回流通道、第二接口与第二扁管组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蒸发器,包括集流管和扁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扁管组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第一扁管组与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组与第二集流管连通;
还包括联排回流板,联排回流板内部冲制有多排并列的回流通道,每一回流通道的两侧均密封设有端盖;联排回流板的表面冲制有与第一扁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和与第二扁管组对应的第二接口,第一扁管组通过第一接口、相应回流通道、第二接口与第二扁管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排回流板整体呈口琴形式,由一整块铝材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排回流板为多个,相邻联排回流板在接缝处焊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永亮王德胜张鑫源吕海龙方辉边怡顶包锡江赵延洋郭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可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