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730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属于结构工程抗震减震的技术领域,包括框架柱、框架梁、人字形支撑和自复位耗能支撑;多个框架梁水平设置在两侧框架柱之间,框架梁的两端与框架柱固接或铰接,框架梁的下侧设置有耳板;人字形支撑的下端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的节点固接,上端固定有转换梁,转换梁的两侧设置有耳板;自复位耗能支撑设置在转换梁的两侧,包括外套筒、内杆和环簧;多个环簧并联设置在外套筒和内杆围合成的空间内;自复位耗能支撑分别与框架梁和转换梁通过销轴连接。上述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将自复位耗能支撑与传统支撑相结合,提高结构体系的抗侧能力和复位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
本技术属于结构工程抗震减震的
,具体公开了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地震灾害表明,大量建筑经历地震作用后并未倒塌但因为较大的残余变形而都被迫拆除,重建费用占当年新西兰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研究表明:残余层间位移角大于0.5%会使建筑失去修缮价值,然而对钢框架而言,该值大震后通常在2%到4%之间,而对于传统支撑框架结构而言,由于支撑的屈曲或塑性变形也会导致较大的残余变形。这说明钢结构虽然通过屈服耗散地震能量,但由于塑性变形将产生难以修复的永久损伤,即使可以修复也会导致建筑关闭,严重影响城市功能恢复的时机和效率。另外,由于残余变形和P-Δ效应的双重影响,会加剧结构在余震下倒塌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仅仅是防止结构倒塌的抗震设计目标(即大震不倒)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抗震要求。由于地震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建筑有可能遭遇超预期的地震动作用,例如2008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建筑中考虑极罕遇地震,预留额外的耗能能力防止结构倒塌,将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专利CN207776545U公开了一种高强钢弹性控制延性结构,包括采用高强钢材质的立柱和间隔水平设置于立柱间的横梁构成的结构主体,所述横梁和立柱通过半刚性节点或铰接节点连接,所述结构主体被横梁分隔形成至少一个抗震耗能区,抗震耗能区内设置有抗震耗能装置。所述抗震耗能装置为屈曲约束支撑系统、防屈曲剪力墙系统或粘滞阻尼器系统。所述屈曲约束支撑系统设为中心支撑或偏心支撑。所述中心支撑由设置于抗震耗能区内的中心单斜撑结构、中心人字形支撑结构或中心V形支撑结构组成;所述中心单斜撑结构为倾斜设置的支撑架,且支撑架的两端与抗震耗能区的对角位置连接;所述中心人字形支撑结构为由两根呈人字形对接形成的支撑架,且支撑架的上对接部与位于抗震耗能区上侧的横梁中心位置连接,支撑架的下扩口两端分别与位于抗震耗能区下侧的两节点连接;所述中心V形支撑结构为由两根星V字形对接形成的支撑架,且支撑架的下对接部与位于抗震耗能区下侧的横梁中心位置连接,支撑架的上扩口两端分别与位于抗震耗能区上侧的两节点连接。上述专利中,主要承重构件采用高强钢材质,结构主体不承担或承担较小的横向力,并合理设置梁柱节点,保证整体结构具有充分的变形能力使抗震耗能装置发挥作用,横梁和立柱通过半刚性节点或铰接节点产生横向变形,和结构主体有效连接的抗震耗能系统随结构主体共同变形,为结构提供横向刚度,并在变形过程中耗散地震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但是上述专利依靠结构主体和抗震耗能系统变形耗散地震能,结构抗侧能力和复位能力基本依靠高强钢材质的自身性质,还有进一步改进提高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将自复位耗能支撑与传统支撑相结合,提高结构体系的抗侧能力和复位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包括框架柱、框架梁、人字形支撑和自复位耗能支撑;多个所述框架梁水平设置在两侧框架柱之间,框架梁的两端与框架柱固接或铰接,框架梁的下侧设置有耳板;人字形支撑的下端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的节点固接,上端固定有转换梁,转换梁的两侧设置有耳板;耳板上设置有连接孔;自复位耗能支撑设置在转换梁的两侧,包括外套筒、内杆和环簧;外套筒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孔;内杆穿过外套筒的第二端滑动设置在外套筒内,位于外套筒外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多个所述环簧并联设置在外套筒和内杆围合成的空间内;外套筒和内杆相对滑动,压缩或拉伸环簧;自复位耗能支撑的连接孔分别与框架梁和转换梁通过销轴连接。进一步地,内杆包括施力杆、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施力杆包括中间杆体以及设置在中间杆体两端的挤压端,挤压端分别位于外套筒内外;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均包括限位筒以及设置在限位筒外的环簧挤压筒,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滑动穿设在中间杆体上,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的限位筒相互套合;外套筒内设置有用于限制环簧挤压筒的环形台阶;多个所述环簧并联设置在外套筒、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围合成的环形空间内,环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的环簧挤压筒上。进一步地,中间杆体上设置有外螺纹;位于外套筒内的挤压端为螺母。进一步地,外套筒包括螺纹连接的第一外套筒和第二外套筒。进一步地,环簧为高强钢环簧。进一步地,相邻环簧之间的间隙满足:在环簧的压缩行程内,相邻环簧组之间不接触干涉。进一步地,人字形支撑的中线与框架梁的中线重合;自复位耗能支撑对称设置在人字形支撑的两侧。进一步地,框架梁上固定有限位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增大了支撑系统的变形能力,避免了传统的人字形支撑在小变形下发生屈曲,从而避免结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突然降低使建筑发生倒塌;2、在目标地震动下可以实现自复位减小结构残余变形,从而减小建筑因关闭甚至拆除带来的经济损失;3、在超预期地震动下,传统的人字形支撑作为储备耗能构件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侧能力和耗能能力,防止结构倒塌保障生命安全;4、自复位耗能支撑水平安装,与传统的人字形支撑通过交接连接实现串联,不承担竖向荷载,支撑系统只承受侧向荷载,受力明确,便于设计;5、自复位耗能支撑与框架梁和转换梁通过销轴连接,便于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检修和维护;6、结构体系简洁,安装简单,施工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结构体系中自复位耗能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框架柱;2-框架梁;3-人字形支撑;4-自复位耗能支撑;4.1-环簧;4.2-施力杆;4.3-第一内筒;4.4-第二内筒;4.5-第一外套筒;4.6-第二外套筒;5-转换梁;6-限位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包括框架柱1、框架梁2、人字形支撑3和自复位耗能支撑4;多个所述框架梁2水平设置在两侧框架柱1之间,框架梁2的两端与框架柱1固接或铰接,框架梁2的下侧设置有耳板;人字形支撑3的下端与框架梁2和框架柱1的节点固接,上端固定有转换梁5,转换梁5的两侧设置有耳板;耳板上设置有连接孔;自复位耗能支撑4设置在转换梁5的两侧,包括外套筒、内杆和环簧4.1;外套筒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孔;内杆穿过外套筒的第二端滑动设置在外套筒内,位于外套筒外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多个所述环簧4.1并联设置在外套筒和内杆围合成的空间内;外套筒和内杆相对滑动,压缩或拉伸环簧4.1,通过环簧4.1的形变耗散地震能,提高结构体系的抗侧能力和复位能力;自复位耗能支撑的连接孔分别与框架梁2和转换梁5通过销轴连接。上述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在具体使用时,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框架梁、人字形支撑和自复位耗能支撑;/n多个所述框架梁水平设置在两侧框架柱之间,框架梁的两端与框架柱固接或铰接,框架梁的下侧设置有耳板;/n所述人字形支撑的下端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的节点固接,上端固定有转换梁,转换梁的两侧设置有耳板;/n所述耳板上设置有连接孔;/n所述自复位耗能支撑设置在转换梁的两侧,包括外套筒、内杆和环簧;/n所述外套筒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孔;/n所述内杆穿过外套筒的第二端滑动设置在外套筒内,位于外套筒外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n多个所述环簧并联设置在外套筒和内杆围合成的空间内;/n所述外套筒和内杆相对滑动,压缩或拉伸环簧;/n所述自复位耗能支撑的连接孔分别与框架梁和转换梁通过销轴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框架梁、人字形支撑和自复位耗能支撑;
多个所述框架梁水平设置在两侧框架柱之间,框架梁的两端与框架柱固接或铰接,框架梁的下侧设置有耳板;
所述人字形支撑的下端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的节点固接,上端固定有转换梁,转换梁的两侧设置有耳板;
所述耳板上设置有连接孔;
所述自复位耗能支撑设置在转换梁的两侧,包括外套筒、内杆和环簧;
所述外套筒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孔;
所述内杆穿过外套筒的第二端滑动设置在外套筒内,位于外套筒外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
多个所述环簧并联设置在外套筒和内杆围合成的空间内;
所述外套筒和内杆相对滑动,压缩或拉伸环簧;
所述自复位耗能支撑的连接孔分别与框架梁和转换梁通过销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杆包括施力杆、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
所述施力杆包括中间杆体以及设置在中间杆体两端的挤压端,挤压端分别位于外套筒内外;
所述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均包括限位筒以及设置在限位筒外的环簧挤压筒,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滑动穿设在中间杆体上,第一内筒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利军王伟刘勇庆李彦春杜晓莲白丽霞张佳浩任杰宋鹤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