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730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属于结构工程抗震减震的技术领域,包括框架柱、框架梁、人字形支撑和自复位耗能支撑;多个框架梁水平设置在两侧框架柱之间,框架梁的两端与框架柱固接或铰接,框架梁的下侧设置有耳板;人字形支撑的下端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的节点固接,上端固定有转换梁,转换梁的两侧设置有耳板;自复位耗能支撑设置在转换梁的两侧,包括外套筒、内杆和环簧;多个环簧并联设置在外套筒和内杆围合成的空间内;自复位耗能支撑分别与框架梁和转换梁通过销轴连接。上述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将自复位耗能支撑与传统支撑相结合,提高结构体系的抗侧能力和复位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
本技术属于结构工程抗震减震的
,具体公开了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地震灾害表明,大量建筑经历地震作用后并未倒塌但因为较大的残余变形而都被迫拆除,重建费用占当年新西兰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研究表明:残余层间位移角大于0.5%会使建筑失去修缮价值,然而对钢框架而言,该值大震后通常在2%到4%之间,而对于传统支撑框架结构而言,由于支撑的屈曲或塑性变形也会导致较大的残余变形。这说明钢结构虽然通过屈服耗散地震能量,但由于塑性变形将产生难以修复的永久损伤,即使可以修复也会导致建筑关闭,严重影响城市功能恢复的时机和效率。另外,由于残余变形和P-Δ效应的双重影响,会加剧结构在余震下倒塌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仅仅是防止结构倒塌的抗震设计目标(即大震不倒)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抗震要求。由于地震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建筑有可能遭遇超预期的地震动作用,例如2008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建筑中考虑极罕遇地震,预留额外的耗能能力防止结构倒塌,将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框架梁、人字形支撑和自复位耗能支撑;/n多个所述框架梁水平设置在两侧框架柱之间,框架梁的两端与框架柱固接或铰接,框架梁的下侧设置有耳板;/n所述人字形支撑的下端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的节点固接,上端固定有转换梁,转换梁的两侧设置有耳板;/n所述耳板上设置有连接孔;/n所述自复位耗能支撑设置在转换梁的两侧,包括外套筒、内杆和环簧;/n所述外套筒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孔;/n所述内杆穿过外套筒的第二端滑动设置在外套筒内,位于外套筒外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n多个所述环簧并联设置在外套筒和内杆围合成的空间内;/n所述外套筒和内杆相对滑动,压缩或拉伸环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框架梁、人字形支撑和自复位耗能支撑;
多个所述框架梁水平设置在两侧框架柱之间,框架梁的两端与框架柱固接或铰接,框架梁的下侧设置有耳板;
所述人字形支撑的下端与框架梁和框架柱的节点固接,上端固定有转换梁,转换梁的两侧设置有耳板;
所述耳板上设置有连接孔;
所述自复位耗能支撑设置在转换梁的两侧,包括外套筒、内杆和环簧;
所述外套筒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孔;
所述内杆穿过外套筒的第二端滑动设置在外套筒内,位于外套筒外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孔;
多个所述环簧并联设置在外套筒和内杆围合成的空间内;
所述外套筒和内杆相对滑动,压缩或拉伸环簧;
所述自复位耗能支撑的连接孔分别与框架梁和转换梁通过销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混合支撑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杆包括施力杆、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
所述施力杆包括中间杆体以及设置在中间杆体两端的挤压端,挤压端分别位于外套筒内外;
所述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均包括限位筒以及设置在限位筒外的环簧挤压筒,第一内筒和第二内筒滑动穿设在中间杆体上,第一内筒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利军王伟刘勇庆李彦春杜晓莲白丽霞张佳浩任杰宋鹤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