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肌电假肢手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5344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肌电假肢手腕,包括驱动电机、齿轮传动系统和法兰;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被配置为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法兰正转,反转或停止;所述齿轮传动系统为三级齿轮传动,且与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蜗杆连接;所述法兰还包括限位挡块和法兰出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肌电假肢手腕,结构简单、功能可靠、控制方便;配合控制程序,可以使假肢手腕及时正转反转和停止,且具有防过转功能;优化的结构和尺寸设计,还避免了绕线甚至绞线发生。

An EMG artificial wri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肌电假肢手腕
本技术涉及假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肌电假肢手腕。
技术介绍
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因事故而导致手部截肢的患者。手部缺失使得他们工作和生活能力大大降低,严重时甚至需要专人照顾。现有的仿真假肢能够(部分)模拟人手功能,成为手部截肢患者恢复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辅助手段。目前,国内市场上常用的肌电假肢多不具备能够自主控制的手腕;而国外较为先能够自主控制旋转的假肢手腕,售价常高达数十万。此外,现有肌电手腕使用中经常性的出现绕线而导致控制线被绞断。因此,研制能自主控制旋转、低价可靠、稳定可靠的肌电假肢手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需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设计一种肌电假肢手腕,能够自主控制、防止绕线和过度旋转,且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能够自主控制、防止绕线和过度旋转,且成本低廉的肌电假肢手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肌电假肢手腕,包括外壳、底座、驱动电机、齿轮传动系统和法兰;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蜗杆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相连;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被配置为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法兰正转,反转或停止;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外壳被配置为容纳所述底座、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进一步地,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蜗杆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构成一级齿轮传动;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构成二级齿轮传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构成三级齿轮传动;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法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采用双联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采用直齿轮。进一步地,所述法兰包括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挡块与所述外壳的行程槽配合,限制所述手腕过度旋转。进一步地,所述行程槽为圆弧形。进一步地,所述法兰还包括法兰穿线孔;所述法兰穿线孔被配置为用于引出手头的控制线缆。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之间设有一定高度的空隙。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齿轮还设有沉头螺纹孔。进一步地,所述底座设有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圆周面尺寸匹配的底座弧形槽。进一步地,还包括轴承,所述齿轮传动系统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法兰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驱动电机经三级齿轮传动使得法兰转动,输出稳定、控制简单、成本低廉;2)设置限位挡块,与外壳的行程槽配合,防止手腕过度旋转;3)蜗杆与齿轮传动系统连接,能够实现交错面驱动;且法兰穿线孔、第四齿轮和驱动电机之间的空隙设置,能够更好地防止绕线出现。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驱动电机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第一齿轮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第二齿轮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第三齿轮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第四齿轮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齿轮传动系统整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法兰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外壳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第四齿轮与法兰连接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的底座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的底座与齿轮传动系统连接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的第四齿轮与驱动电机间隙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的法兰的第一极限位置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的法兰的第二极限位置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第一底座螺纹孔;12-底座弧形槽13-底座出线孔;14-第二底座螺纹孔;151-第一定位孔;152-第二定位孔;153-第三定位孔;16-蜗杆装配孔;2-第一齿轮;21-第一双联齿轮一;22-第一双联齿轮二;3-第二齿轮;31-第二双联齿轮一;32-第二双联齿轮二;4-第三齿轮;5-第四齿轮;51-沉头螺纹孔;6-轴承;7-外壳;71-外壳螺纹孔;72-接受腔螺纹孔;73-行程槽;8-法兰81-第一法兰螺纹孔;82-第二法兰螺纹孔;83-法兰穿线孔;84-第四法兰螺纹孔;85-限位挡块;9-驱动电机;91-驱动电机圆周面;92-驱动电机定位孔;93-蜗杆;101-第一插销;102-第二插销;103-第三插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包括底座1、齿轮传动系统、轴承6、外壳7、法兰8和驱动电机9。其中,驱动电机9驱动所述齿轮传动系统,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带动法兰8,实现手腕的正转、反转或停止。考虑现有假肢用电机的功率和实际体积,为尽量减小假肢手腕体积,优选地,驱动电机9在交错面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连接;更优选地,驱动电机9通过蜗杆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连接。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电机9包括驱动电机圆周面91、驱动电机定位孔92和蜗杆93。其中,蜗杆93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连接。蜗杆93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的连接结构,能在交错面提供较大的齿轮减速比,使得蜗杆93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轴线互相垂直,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设备体积。此外,蜗杆93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的连接结构,还具有“自锁”功能。所述“自锁”功能,能够防止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带动蜗杆93转动。即,所述假肢手腕只能够接受肌电信号的控制指令,由蜗杆93驱动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带动法兰8转动,以防止外力强迫手腕转动,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驱动电机9的损坏。由于手头的各种动作需要手腕保持稳定,且肌电信号传输和处理所需时间,所以假肢手腕一般为低速运动。考虑到现有假肢用驱动电机一般输出转速较快,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必须拥有足够的减速能力。同时,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还必须尽可能减少齿轮啮合磨损,以防止频繁维修或更换零件带来的成本上升和使用不便。优选地,如图1、图3-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包括第一齿轮2、第二齿轮3、第三齿轮4和第四齿轮5;蜗杆93与第一齿轮2啮合;第一齿轮2与第二齿轮3啮合,构成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肌电假肢手腕,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底座、驱动电机、齿轮传动系统和法兰;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蜗杆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相连;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被配置为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法兰正转,反转或停止;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外壳被配置为容纳所述底座、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齿轮传动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肌电假肢手腕,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底座、驱动电机、齿轮传动系统和法兰;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蜗杆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相连;所述齿轮传动系统被配置为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法兰正转,反转或停止;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外壳被配置为容纳所述底座、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齿轮传动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电假肢手腕,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系统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蜗杆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构成一级齿轮传动;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构成二级齿轮传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构成三级齿轮传动;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法兰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肌电假肢手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采用双联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采用直齿轮。


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伟超李钦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通和景润康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