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4884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包括: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相邻设置,射频能量能在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转化。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和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相邻一一对应布置,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主射频感应结构串联,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主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设置第一控制结构,所述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次射频感应结构串联,所述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次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设置第二控制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模多频收发电路相比现有技术结构更简单,面积更小,生产成本更低,适用范围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模多频收发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模多频收发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多模多频移动通信的发展,在射频前端集成电路设计中,对于多模多频收发电路的需求越来越多。近年来,通讯电子产品(如智慧型手机)开始朝支持多模多频传输的趋势发展,以同时适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的无线通讯技术。采用多模多频技术可让装置切换于不同的通讯模式,例如2G/3G/4G通讯模式,并支持各通讯模式下不同工作频带的信号传输。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应具有尽可能宽的工作频带、尽可能低的插入损耗(InsertionLoss,IL,简称插损)、尽可能高的隔离度(Isolation)以及尽可能高的线性度指标。第五代移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5G系统目前分为专用网(SA)模式和非专用网(NSA)模式两种,其中NSA模式向下兼容。其中每代模式根据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划分了不同的多个频段。例如:4G系统工作的频带可以划分为0.7GHz~0.9GHz以下的低频段(LB)、1.7GHz~2.0GHz的中频段(MB)和2.5GHz~2.7GHz的高频段(HB)。而5G系统目前在中国的频段有2.5GHz~2.7GHz(n41)、3.3GHz~3.6GHz(n78)和4.4GHz~4.9GHz(n79)。对于射频前端的元件(如收发电路)而言,支持多模多频操作需支持不同工作频段并且提供多个输入/传输端。参考图1,是第一种传统的多模多频发射电路采用多路单独的传输结构。每一个射频频段,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收发模块,在最终的天线端(共享)还需要一个SP3T的单刀三掷开关来合并三路射频信号。这样的话,每一路的射频收发电路,都必须经历两个开关的插损,造成了不小的射频能量的损失。参考图2,是一种可能改进的多模多频发射电路。虽然每个射频频段仍然采用了单独的发射模块(射频功率放大器),但是在接收端已经合并成了单个低噪声放大器模块(LNA),只在接收通路的输出将射频通路分成了三个频段的线路(通过单刀三掷开关),不仅非常可观地节省了芯片面积,而且由于单刀三掷开关是在LNA的输出,只影响了LNA的增益,而不会影响LNA最重要的指标参数噪声系数(noisefigure)。参考图3,是一种进一步改进的多模多频发射电路。在每个射频频段上,无论是发射还是接收通路,都合并成了一个模块,即单个功率放大器(PA)模块和单个低噪声放大器(LNA)模块,不仅大大减少了射频芯片的总面积,而且在PA模块的输出,只经历了一个开关的插损;在LNA的输入,也只经历了一个开关的插损并且由于这个开关是一个单刀双掷开关(SP2T),建构比较简单,所以插损更加小,优化了这个系统的射频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种移动通信尤其是5G通信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单,具有更小面积的多模多频收发电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包括: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相邻设置,射频能量能在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转化。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还包括:N个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和N个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其中N≥0;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和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相邻一一对应布置,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主射频感应结构串联,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主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设置第一控制结构,所述第一控制结构能控制与其对应的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是否参与射频感应,所述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次射频感应结构串联,所述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次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设置第二控制结构,所述第二控制结构能控制与其对应的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是否参与射频感应。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结构是并联在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主射频感应结构两连接端之间的开关,所述第二控制结构是并联在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次射频感应结构两连接端之间的开关。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包括第一调谐电路和第一感应结构;所述第一调谐电路连接在第一感应结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第一感应结构的第一连接端还连接第一射频IO辅助电路,所述第一感应结构的第二连接端还连接地。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第一感应结构的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一接地电路连接地(ground),第一接地电路可以是导线,或者是隔直电容。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结构是电感。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第一调谐电路包括结构相同并联的P个分路,其中P≥1;所述分路包括顺序串联的第二电容、第一开关和第三电容。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第一调谐电路包括结构相同并联的P个分路,其中P≥1;所述分路包括串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一开关,第一电阻与第一开关并联。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次射频感应结构包括第二调谐电路和第二感应结构;所述第二调谐电路连接在第二感应结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第二感应结构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还连接第二射频IO辅助电路。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第二调谐电路包括结构相同并联的Q个分路,其中Q≥1;所述分路包括顺序串联的第二电容、第一开关和第三电容。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第二调谐电路包括结构相同并联的Q个分路,其中Q≥1;所述分路包括串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一开关,第一电阻与第一开关并联。其中,所述第二感应结构是电感。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包括第三感应结构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三感应结构与第一感应结构串联在一起,并且通过第一电阻连接预设偏置电压Vbias。其中,所述第三感应结构是电感。进一步改进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所述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包括第四感应结构和第二电阻;所述第四感应结构与第二感应结构串联在一起,并且通过第二电阻连接预设偏置电压Vbias。其中,所述第四感应结构是电感。变压器由于其结构紧凑,并且拥有较好的带宽性能,因此在射频电路中被广泛应用。变压器的核心是互感线圈,由于互感的系数不可能达到最大值1,而一般在0.6~0.7之间,因此变压器在主次两端都会有漏电感,这需要主次两级加上电容来调谐。一旦调谐电容大小适合,形成的阻抗变换网络的带宽是比较大的,一般做到50%的相对带宽都能够实现。在5GNR应用场景下,n41(2.5GHz~2.7GHz)到n79(4.4GHz~4.9GHZ)的跨度非常大,就算用变压器作为阻抗变换网络的核心,也比较困难,因为在不同频段的下,需要的变压器的互感线圈的电感值也不一样,一般规律是,频率越高,需要的电感量就越小。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如图4所示,如果所有图上射频开关都打开(off)的情况下,三个变压器形成串联电路,而如果所有开关都闭合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压器参与了射频能量的感应,这样就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可以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相邻设置,射频能量能在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转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相邻设置,射频能量能在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和次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转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个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和N个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其中N≥0;
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和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相邻一一对应布置,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主射频感应结构串联,所述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主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设置第一控制结构,所述第一控制结构能控制与其对应的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是否参与射频感应,所述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次射频感应结构串联,所述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次射频感应结构之间设置第二控制结构,所述第二控制结构能控制与其对应的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是否参与射频感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结构是并联在主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主射频感应结构两连接端之间的开关,所述第二控制结构是并联在次射频感应延伸结构与次射频感应结构两连接端之间的开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射频感应结构包括第一调谐电路和第一感应结构;所述第一调谐电路连接在第一感应结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结构的第一连接端还连接第一射频IO辅助电路,所述第一感应结构的第二连接端还连接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结构的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一接地电路连接地(ground)。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电路是导线或隔直电容。


8.如权利要求4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结构是电感。


9.如权利要求4所述多模多频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谐电路包括结构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奂虞强
申请(专利权)人:康希通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