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循环供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4133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包括:布置于蒸化机箱体底部的热循环通风管路,热循环通风管路上方布置有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均形成有与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第一风道管路;布置于蒸化机箱体两侧的第二循环风机,第二循环风机形成有与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第二风道管路;与蒸化机箱体连通的燃烧炉,燃烧炉分别与蒸化机箱体内的第一风道管路和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织物的蒸化效果比较差且电能源消耗比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循环供应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蒸化机
,更具体涉及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
技术介绍
蒸化机适用于各种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化学纤维及其混纺的机织物、针织物、无纺织物印花后的蒸化固色和涂料印花后的烘焙,适用于多种工艺及染料,适用织物克重范围50~1000g/m2。在蒸化过程中,织物遇到饱和蒸汽后迅速升温,此时凝结水能使色浆中的染料、化学试剂溶解,有时还会发生化学反应,深入纤维中,并向纤维内部扩散,达到固色的目的。一般而言,会在蒸化机箱体内设置若干组热交换器,通过热交换器下方的循环风机提取热交换器内介质的热量,以达到对蒸化机箱体内加热的目的。但是,通过热交换器来提升蒸化机箱体内的温度,不仅使得蒸化机对织物的蒸化效果欠佳,而且由于热交换器耗电量极大而造成电能源的浪费。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蒸化机的热循环供应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织物的蒸化效果比较差且电能源消耗比较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包括:布置于蒸化机箱体底部的热循环通风管路,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上方布置有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均形成有与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第一风道管路;布置于蒸化机箱体两侧的第二循环风机,所述第二循环风机形成有与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第二风道管路;与蒸化机箱体连通的燃烧炉,所述燃烧炉分别与所述蒸化机箱体内的第一风道管路和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循环风机形成自下而上并沿所述第一风道管路流向所述蒸化机箱体内的气流,所述第二循环风机形成自下而上并沿第二风道管路流向所述蒸化机箱体内的气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烧炉的进气端与所述蒸化机箱体相连通,所述燃烧炉的出气端与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风道管路紧贴所述蒸化机箱体的正面内壁和背面内壁布置,且所述第一风道管路形成有纵向延伸至蒸化机箱体顶部且与蒸化机箱体顶部具有预设距离的两条分支管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风道管路紧贴蒸化机箱体的侧面内壁布置,且所述第二风道管路形成有纵向延伸至蒸化机箱体顶部且与蒸化机箱体顶部具有预设间隙的两条分支管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化机箱体的正面外壁和背面外壁均布置有用于排出所述蒸化机箱体内油烟的排油风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烧炉包括燃烧室壳体,所述燃烧室壳体内沿第一方向布置有与所述燃烧室壳体的内侧相贴合的燃烧筒,所述燃烧室壳体沿第一方向贯穿有延伸至所述燃烧筒内的燃烧器,所述燃烧筒的自由端正对布置有第三循环风机的叶片;其中,所述燃烧筒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三循环风机之间配置有阻挡板,用于改变自所述燃烧筒散至燃烧室内热气体的流通方向。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燃烧室壳体的进气端正对所述燃烧筒的侧壁,所述出气端与所述第三循环风机的风管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阻挡板的横向截面配置为三角形,且所述阻挡板的三角顶部正对所述燃烧筒的自由端布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叶片连接有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燃烧室壳体的连接轴,且所述连接轴布置于位于燃烧室壳体外侧的轴承座上,所述轴承座的末端布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布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叶片转动的驱动电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所揭示的热循环供应系统通过分别与蒸化机箱体内的第一风道管路和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燃烧炉对蒸化机提供循环热气,并通过布置于热循环通风管路上方的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将燃烧炉提供的热气经由第一风道管路散至蒸化机箱体内,以及通过布置于蒸化机箱体两侧的第二循环风机将热气经由第二风道管路散至蒸化机箱体内。如此设置,能够有效地通过热循环供应系统对蒸化机箱体内的织物进行加热处理,从而不仅提高对蒸化机箱体内织物进行蒸化处理的效果,而且无需消耗过多的电能以降低电能源的消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排油风机与蒸化机箱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Q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蒸化机中燃烧炉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正方向”、“负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请参图1至图6所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包括:布置于蒸化机箱体10底部的热循环通风管路301,热循环通风管路301上方布置有多组第一循环风机302,且多组第一循环风机302均形成有与热循环通风管路301相连通的第一风道管路303;布置于蒸化机箱体10两侧的第二循环风机304,第二循环风机304形成有与热循环通风管路301相连通的第二风道管路305;与蒸化机箱体10连通的燃烧炉50,燃烧炉50分别与蒸化机箱体10内的第一风道管路303和热循环通风管路301相连通。其中,燃烧炉50的进气端501与蒸化机箱体10相连通,燃烧炉50的出气端502与热循环通风管路301相连通。蒸化机箱体10的目标侧开设有与燃烧炉50的出气端502连通的进气口502’,以及与燃烧炉50的进气端501连通的出气口501’。其中,蒸化机箱体10目标侧的进气口502’的垂直高度一般低于出气口501’的垂直高度。蒸化机箱体10的目标侧可以为蒸化机箱体10的正面10a或背面10b。具体地,第一风道管路303紧贴蒸化机箱体10的正面10a内壁和背面10b内壁布置,且第一风道管路303形成有纵向延伸至蒸化机箱体顶部且与蒸化机箱体顶部具有预设距离d1的两条分支管路303’。第一循环风机302形成自下而上并沿第一风道管路303流向蒸化机箱体10内的气流H。气流H经由两条分支管路303’形成分支气流H1和分支气流H2以流通至蒸化机箱体10内。第二风道管路305紧贴蒸化机箱体10的侧面内壁布置,且第二风道管路305形成有纵向延伸至蒸化机箱体顶部且与蒸化机箱体顶部具有预设间隙2031的两条分支管路305’。第二循环风机304形成自下而上并沿第二风道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布置于蒸化机箱体底部的热循环通风管路,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上方布置有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均形成有与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第一风道管路;/n布置于蒸化机箱体两侧的第二循环风机,所述第二循环风机形成有与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第二风道管路;/n与蒸化机箱体连通的燃烧炉,所述燃烧炉分别与所述蒸化机箱体内的第一风道管路和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循环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布置于蒸化机箱体底部的热循环通风管路,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上方布置有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多组第一循环风机均形成有与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第一风道管路;
布置于蒸化机箱体两侧的第二循环风机,所述第二循环风机形成有与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的第二风道管路;
与蒸化机箱体连通的燃烧炉,所述燃烧炉分别与所述蒸化机箱体内的第一风道管路和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循环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循环风机形成自下而上并沿所述第一风道管路流向所述蒸化机箱体内的气流,所述第二循环风机形成自下而上并沿第二风道管路流向所述蒸化机箱体内的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循环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烧炉的进气端与所述蒸化机箱体相连通,所述燃烧炉的出气端与所述热循环通风管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循环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管路紧贴所述蒸化机箱体的正面内壁和背面内壁布置,且所述第一风道管路形成有纵向延伸至蒸化机箱体顶部且与蒸化机箱体顶部具有预设距离的两条分支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循环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道管路紧贴蒸化机箱体的侧面内壁布置,且所述第二风道管路形成有纵向延伸至蒸化机箱体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振霖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信谊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