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3556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涉及人工耳蜗技术领域的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包括电极本体、膨胀聚合物、电极触点以及电极导线。所述膨胀聚合物铺设在电极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电极触点和电极导线各设有若干组,所述的若干组电极导线均设在电极本体的内部,所述的若干组电极触点均间隔分布在电极本体的下表面。膨胀聚合物通过接触淋巴液或生理盐水使自身膨胀至预先设定的卷曲形态,使得电极本体表面受力卷曲以贴合,减小了植入过程中与耳蜗内壁的直接摩擦,避免了对耳蜗内壁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
本专利技术属于人工耳蜗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
技术介绍
听力损失一般有两种类型: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是指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因耳部传音系统的病理因素而发生障碍,耳部传音系统有外耳道、鼓膜、听骨、蜗窗等,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引起上述部位的损害均可导致听力损失。传导性听力损失通常可以借助传统的助听器将声音放大,使声音信息能够到达耳蜗和毛细胞。但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由于耳蜗毛细胞的损失或破坏,无法将听觉信号转换为听觉神经冲动,因此无论传统助听器的声音刺激有多大,患者都无法从助听器获得任何好处,因为他们将声音能量转换成听觉神经冲动的机制已经被破坏。因此,在没有正常运作的毛细胞的情况下,听觉神经冲动是不可能直接从声音中产生的。为了克服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系统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包括植入耳蜗的电极阵列。电极阵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电极阵列,另一种是预弯电极阵列。对于正常耳蜗而言,直电极不能与耳蜗的螺旋形状良好贴合,且由于自身弹性原因,整个电极不能紧抱蜗轴,易造成刺激电流扩散、功耗大,且容易挤压耳蜗内组织,对耳蜗造成损伤。而预弯电极是将电极阵列制成螺旋状,通过插入中间的导丝将其约束成伸直状态,在植入过程中逐渐抽出导丝使其逐步恢复螺旋状态。由于预弯电极的原始状态是螺旋状,因而它更接近耳蜗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具有刺激集中、功耗小的优点。但预弯电极也存在着如下问题:1.传统的预弯电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由硅胶制成的导丝通道,以维持预弯电极初始的伸直状态,但这会导致预弯电极体积增大,不够灵活,从而增加植入过程中损伤耳蜗内组织的可能性。2.传统的预弯电极在植入过程中,电极载体和耳蜗壁之间由于接触面积过大而使得摩擦力过大,容易导致耳蜗内壁及外壁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可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极体积较大、植入过程中易损伤耳蜗内外壁等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包括电极本体、膨胀聚合物、电极触点以及用以连接电极触点的电极导线;所述膨胀聚合物铺设在电极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电极触点和电极导线各设有若干组,所述的若干组电极导线均设在电极本体的内部,所述的若干组电极触点均间隔分布在电极本体的下表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膨胀聚合物通过接触淋巴液或生理盐水使自身膨胀至预先设定的卷曲形态,使得电极本体表面受力卷曲以贴合,不必像传统电极那样需要额外的空间容纳导丝以维持电极的初始伸直状态,从而减小了耳蜗电极的体积。由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耳蜗电极是通过自身膨胀达到卷曲状态,在植入过程中减小了与耳蜗内壁的直接摩擦,避免了对耳蜗内壁的损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膨胀聚合物的下表面设有多个锯齿形且间隔分布的膨胀条,所述电极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多个与膨胀条相配的凹口,所述膨胀条放置在凹口内。膨胀条利用自身的膨胀可以扩大凹口的张开程度,使得电极本体受力卷曲的程度得以增加,从而使耳蜗电极更容易卷曲成理想形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电极本体的下表面设若干间隔分布的球状凸起,所述的若干电极触点穿插安置在相邻的球状凸起之间。间隔分布的球状凸起能够有效保持电极触点与耳蜗壁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降低电极阻抗,提高刺激效果。间隔分布的球状凸起还能减少电极和耳蜗内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电极阵列在植入耳蜗时产生的滑动摩擦,避免耳蜗内组织的损伤。相较平滑无断点的平面,间隔分布的球状凸起由于存在间隙,电极能更容易受力卷曲。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电极本体的横截面积沿其长度方向逐渐减小,并在电极本体的最前端形成锥状尖端,所述锥状尖端为向电极触点一侧卷曲的弧状。使耳蜗电极能更好地适应耳蜗狭长的内部通道,从而使电极更容易伸入耳蜗内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靠近所述锥状尖端的几个膨胀条的体积沿首端到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其余膨胀条的体积不变,并与最小体积的膨胀条保持一致。膨胀条在膨胀后,使电极本体前端的卷曲曲率大于前端的卷曲曲率,以便贴合耳蜗内的形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电极触点为半锥环状。减少电极触点对耳蜗内侧壁的持续刺激,在保证良好听力效果的同时降低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膨胀聚合物的膨胀材料为壳聚糖水凝胶。壳聚糖水凝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溶胀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膨胀聚合物的膨胀材料为聚乙烯醇水凝胶。聚乙烯醇水凝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润滑性能,能避免身体的免疫排斥和减少对耳蜗内壁的损伤。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耳蜗电极使用方法,将所述锥状尖端对准耳蜗入口并开始植入,随着耳蜗电极的逐渐深入,所述膨胀聚合物和膨胀条在接触到耳蜗的淋巴液后开始膨胀卷曲,从而迫使电极本体的表面受力卷曲,渐渐贴合耳蜗内的形状,直至植入结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突出性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有的膨胀聚合物通过接触淋巴液或生理盐水使自身膨胀至预先设定的卷曲形态,使得电极本体表面受力卷曲以贴合,不必像传统电极那样需要额外的空间容纳牵引导丝以维持电极的初始伸直状态,从而减小了耳蜗电极的体积。2.本专利技术设有的球状凸起结构能够有效保持电极触点与耳蜗壁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降低电极阻抗,提高刺激效果。3.本专利技术设有的球状凸起结构,限制了电极与耳蜗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电极在植入耳蜗时产生的滑动摩擦,避免对耳蜗内组织的损伤。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耳蜗电极不必借助牵引导丝,有限减少了耳蜗电极的体积,可以灵活地植入到耳蜗更深的位置,并减少对耳蜗内组织的损伤,从而有效保护患者的残余听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初始状态的侧向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卷曲状态的侧向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1、电极本体,2、膨胀聚合物,3、球状凸起、4、凹口,5、电极触点,6、电极导线,7、膨胀条,8、锥状尖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更好地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包括电极本体1、膨胀聚合物2、电极触点5以及电极导线6。所述膨胀聚合物2通过吸附周围生理盐水或耳蜗的淋巴液使自身膨胀至预先设定的形态,通过对膨胀聚合物2进行局部增厚或减薄,可以改变卷曲的程度,以适用不同形状的耳蜗。所述电极本体1为柔性材料,具有形变自适应性,能适应膨胀聚合物2因膨胀带来的曲率变化。所述电极本体1的横截面积沿其长度方向逐渐减小,并在电极本体1的最前端形成锥状尖端8,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本体(1)、膨胀聚合物(2)、电极触点(5)以及用以连接电极触点(5)的电极导线(6);所述膨胀聚合物(2)铺设在电极本体(1)的上表面,所述电极触点(5)和电极导线(6)各设有若干组,所述的若干组电极导线(6)均设在电极本体(1)的内部,所述的若干组电极触点(5)均间隔分布在电极本体(1)的下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本体(1)、膨胀聚合物(2)、电极触点(5)以及用以连接电极触点(5)的电极导线(6);所述膨胀聚合物(2)铺设在电极本体(1)的上表面,所述电极触点(5)和电极导线(6)各设有若干组,所述的若干组电极导线(6)均设在电极本体(1)的内部,所述的若干组电极触点(5)均间隔分布在电极本体(1)的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聚合物(2)的下表面设有多个锯齿形且间隔分布的膨胀条(7),所述电极本体(1)的上表面设有多个与膨胀条(7)相配的凹口(4),所述膨胀条(7)放置在凹口(4)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本体(1)的下表面设若干间隔分布的球状凸起(3),所述的若干电极触点(5)穿插安置在相邻的球状凸起(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膨胀弯曲的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本体(1)的横截面积沿其长度方向逐渐减小,并在电极本体(1)的最前端形成锥状尖端(8),所述锥状尖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建军武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