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3555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包括人工耳蜗电极本体,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首端上设有牵拉环和牵拉线,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末端上设有用于防止人工耳蜗电极本体末端术后移位的第一防回撤装置和第二防回撤装置,牵拉环与第二防回撤装置配合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人工耳蜗电极只需要开一个口,即可完成对共同腔畸形耳蜗的电极植入,减小了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人工耳蜗电极采用多种刺激模式,避免触点暴露面积过大,影响刺激效果;人工耳蜗电极在人工耳蜗电极末端添加防止人工耳蜗电极术后移位防回撤装置,可以有效避免术后人工耳蜗电极的移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属于人工耳蜗电极应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的缺点:一是现有技术针对共同腔畸形耳蜗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通常是在耳蜗外表面上开两个口,电极从一个口进,在另一个口出,或者植入两根电极,但是手术开两个口,对耳蜗的伤害过大,且需要较高的技术;二是由于植入的电极要根据腔的形状自适应弯曲,才能更大程度地刺激腔的外侧壁,所以电极多采用较软的直电极,但直电极的电极触点是全环形,电极触点暴露面积过大,易造成听觉神经以外的神经产生兴奋,影响刺激效果;三是现有技术在电极植入后,由于缺少固定装置固定电极,电极术后易出现移位现象,影响植入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供多种刺激模式应用于共同腔畸形并能够减少共同腔畸形植入电极时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且优化刺激效果及防止术后电极移位的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包括人工耳蜗电极本体,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首端上设有牵拉环和牵拉线,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末端上设有用于防止人工耳蜗电极本体末端术后移位的第一防回撤装置和第二防回撤装置,牵拉环与第二防回撤装置配合使用。以上技术方案中,第一防回撤装置保证手术中耳蜗淋巴液不外泄及手术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首端及人工耳蜗电极本体末端的位置固定且不移位,第二防回撤装置防止人工耳蜗电极本体末端的术后移位,以及防止耳蜗内淋巴液的外泄,大大地减少了共同腔畸形植入电极时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并优化刺激效果及防止术后电极移位。作为优选,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首端到末端等距设有若干个环形电极触点,相邻两段环形电极触点中设有径向离散电极触点集,径向离散电极触点集包含等距环绕设置在人工耳蜗电极本体上的若干个径向离散电极触点。以上技术方案中,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首端到末端等距设有若干个环形电极触点,相邻两段环形电极触点中设有径向离散电极触点集,径向离散电极触点集包含等距环绕设置在人工耳蜗电极本体上的若干个径向离散电极触点,进一步地减少了共同腔畸形植入电极时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并优化刺激效果及防止术后电极移位。作为优选,第一防回撤装置和第二防回撤装置均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防回撤装置的尖端倾斜朝向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末端,第二防回撤装置的尖端朝向垂直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第二防回撤装置相对于第一防回撤装置更接近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末端。以上技术方案中,第一防回撤装置和第二防回撤装置均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防回撤装置的尖端倾斜朝向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末端,第二防回撤装置的尖端朝向垂直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第二防回撤装置相对于第一防回撤装置更接近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末端,进一步地减少了共同腔畸形植入电极时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并优化刺激效果及防止术后电极移位。作为优选,牵拉线套设在牵拉环上,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首端上设有用于穿过牵拉环的细孔。以上技术方案中,牵拉线套设在牵拉环上,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首端上设有用于穿过牵拉环的细孔,进一步地减少了共同腔畸形植入电极时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并优化刺激效果及防止术后电极移位。作为优选,牵拉环和牵拉线均为医用级别的缝合线制成。以上技术方案中,牵拉环和牵拉线均为医用级别的缝合线制成,进一步地减少了共同腔畸形植入电极时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的使用方法,手术中,将耳蜗外壁开孔,再将人工耳蜗电极本体的首端通过耳蜗外壁上的孔植入到耳蜗内部,此时牵拉线的首端位于耳蜗外侧;通过不断牵拉牵拉线带动人工耳蜗电极本体首端,同时继续植入人工耳蜗电极本体,使得人工耳蜗电极本体贴合耳蜗外壁;直到人工耳蜗电极本体完全贴合耳蜗外壁,停止牵拉牵拉线,同时停止植入人工耳蜗电极本体,此时:牵拉线被拉到耳蜗外侧,牵拉环前端被拉到耳蜗外侧,手术中第一防回撤装置随着人工耳蜗电极本体植入到耳蜗内部;第一防回撤装置卡在耳蜗外壁上,第二防回撤装置穿过牵拉环前端固定在耳蜗外壁上;第一防回撤装置和第二防回撤装置配合使用,将人工耳蜗电极本体固定在耳蜗上。以上技术方案中,第一防回撤装置卡在耳蜗外壁上,第二防回撤装置穿过牵拉环前端固定在耳蜗外壁上;第一防回撤装置和第二防回撤装置配合使用,将人工耳蜗电极本体固定在耳蜗上,进一步地减少了共同腔畸形植入电极时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并优化刺激效果及防止术后电极移位。作为优选,在耳蜗壁神经丰富的区域,径向离散电极触点设置为部分触点工作。以上技术方案中,在耳蜗壁神经丰富的区域,径向离散电极触点设置为部分触点工作,进一步地减少了共同腔畸形植入电极时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并优化刺激效果及防止术后电极移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是本专利技术的人工耳蜗电极只需要开一个口,即可完成对共同腔畸形耳蜗的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减小了对耳蜗的伤害及手术难度,加快了术后恢复时间;二是本专利技术的人工耳蜗电极采用多种刺激模式,在相邻两段环形人工耳蜗电极触点中间,包含一段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径向离散人工耳蜗电极触点,可以根据神经纤维的分布采取不同的电刺激方式,避免触点暴露面积过大,影响刺激效果;三是本专利技术的人工耳蜗电极在人工耳蜗电极末端添加防止人工耳蜗电极术后移位防回撤装置,可以有效避免术后人工耳蜗电极的移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极植入的最终效果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极植入的第一阶段的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电极时耳蜗的造口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极首端的细节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极末端防回撤装置的细节图。图中:1、人工耳蜗电极,2、耳蜗内壁,3、耳蜗造口,4、第一防回撤装置,5、第二防回撤装置,6、牵拉环,7、牵拉线,8、径向离散电极触点,9、环形电极触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如图1-5所示,包括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首端上设有牵拉环6和牵拉线7,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末端上设有用于防止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末端术后移位的第一防回撤装置4和第二防回撤装置5,牵拉环6与第二防回撤装置5配合使用。本实施例中,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首端到末端等距设有若干个环形电极触点9,相邻两段环形电极触点9中设有径向离散电极触点集,径向离散电极触点集包含等距环绕设置在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上的若干个径向离散电极触点8。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回撤装置4和第二防回撤装置5均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防回撤装置4的尖端倾斜朝向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末端,第二防回撤装置5的尖端朝向垂直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第二防回撤装置5相对于第一防回撤装置4更接近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末端。本实施例中,牵拉线7套设在牵拉环6上,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首端上设有用于穿过牵拉环6的细孔。本实施例中,牵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首端上设有牵拉环(6)和牵拉线(7),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末端上设有用于防止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末端术后移位的第一防回撤装置(4)和第二防回撤装置(5),牵拉环(6)与第二防回撤装置(5)配合使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首端上设有牵拉环(6)和牵拉线(7),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末端上设有用于防止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末端术后移位的第一防回撤装置(4)和第二防回撤装置(5),牵拉环(6)与第二防回撤装置(5)配合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首端到末端等距设有若干个环形电极触点(9),相邻两段环形电极触点(9)中设有径向离散电极触点集,径向离散电极触点集包含等距环绕设置在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上的若干个径向离散电极触点(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第一防回撤装置(4)和第二防回撤装置(5)均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防回撤装置(4)的尖端倾斜朝向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末端,第二防回撤装置(5)的尖端朝向垂直于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第二防回撤装置(5)相对于第一防回撤装置(4)更接近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末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回撤畸形耳蜗电极,其特征在于:牵拉线(7)套设在牵拉环(6)上,人工耳蜗电极本体(1)的首端上设有用于穿过牵拉环(6)的细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建军武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